hú bù ㄏㄨˊ ㄅㄨˋ
胡部
胡樂從
西涼一帶傳入,含有西涼樂等成分,當時稱“胡部新聲”。《新唐書·禮樂志十二》:“倍四本屬清樂,形類雅音,而曲出於胡部。”《新唐書·禮樂志十二》:“開元二十四年,升胡部於堂上。”唐
王昌齡 《殿前曲》詩:“胡部笙歌西殿頭,梨園子弟和《涼州》。”宋 沈括 《夢溪筆談·樂律一》:“外國之聲,前世自別為四夷樂。自唐天寳十三載,始詔法曲與胡部合奏。自此樂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樂為
雅樂,前世新聲為清樂,合胡部者為宴樂。”
段安節《
樂府雜錄》記載:“胡部。樂有琵琶、五弦、箏、
箜篌、觱篥、笛、方響、拍板。合曲時,亦擊
小鼓、鈸子。合曲后立唱歌,涼府所進,本在正宮調,大遍、小遍,至貞元初,康崑崙翻入琵琶玉宸宮調。初進曲在玉宸殿,故有此名。合諸樂,即黃鐘宮調也。《奉聖樂曲》,是韋南康鎮蜀時
南詔所進,在
宮調,亦舞伎六十四人,遇內宴,即於殿前立奏樂,更番替換。若宮中宴,即坐奏樂。俗樂亦有坐部、立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