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慈寺原名大悲寺,初建於唐大中四年(850年),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為廣慈寺。建築宏偉壯麗,分前、中、后三殿,後殿又名“屏鳳閣”。
廣慈寺
廣慈寺屬天台宗國清寺系,是浙東著名古剎之一。寺中兩株由
國清寺轉贈的
日本櫻花,生動地表明了它與天台宗的淵源關係。廣慈寺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由大殿、禪房、經樓等組成。大殿分前、中、后三進,坐北朝南,逐進升高,殿與殿之間以天井分隔,以廊廡連結。飛瓦畫棟,檐牙高啄,氣勢雄偉,雕飾綺麗。清代應傑人《遊方岩記》稱:“至其規模之大,就余足跡所及,甬之阿育王,與西天目、普陀而外,實罕見。”前殿以彌勒為主佛,中殿主祀觀音,後殿為大雄寶殿,
如來佛居中,兩旁各有9尊羅漢塑像。這些
羅漢個性鮮明,風采獨具,雖然是佛,簡直可以作為普通人物雕塑來欣賞。
廣慈寺
廣慈寺位於
浙江省永康市境內的方岩山上,創建於
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最初稱“大悲寺”。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改為今名。至今部分建築仍保留明清建築風貌。廣慈寺所在地方岩,素有“人間仙境”之美譽,是浙東的名山勝地。峭壁丹霞,突兀崢嶸,古洞石室,飛瀑流泉,谷幽景奇,名聞遐邇。自唐、宋以來,遊人就絡繹不絕,曾使無數騷人墨客為之傾倒,並給後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學藝術作品。明嘉靖《永康縣誌》記載:“方岩山,縣東五十里,高二百餘丈,周六里許。其山四面如削。駕飛橋石梯而登。將至絕頂,有兩岩相峙為關。一夫守之,萬夫莫開。只有亭,曰透關。自亭而入,地皆平衍。有井,曰硯井。有池,廣畝余。有祠,曰佑順侯祠,右有佛爐,曰廣慈寺。寺後有谷,高數丈,曰屏風閣。其下石室,深一丈許,廣數丈。僧構室於旁,居之。”現代小說胃郁達夫遊方岩后驚嘆道:“從前看中國畫里的廳岩絕壁,法皺迭蒼勁雄偉不可思議,現在到了方岩,向各山略一舉目,才知道南宋北派的畫山點石,都還有未到這處。”古建築專家
陳從周教授方岩時曾經說:“方岩居中,游遍浙東。……方岩過去遊客之多,在地理位置上可以說是得天獨厚吧!”
廣慈寺
歷史上廣慈寺佔地面積約三千餘平方米,由大殿、禪房、經樓等組成。大殿前、中、后三進,畫棟飛甍,檐牙交啄,氣勢雄偉,雕飾富麗,寺內共有佛像220尊。寺僧最盛時多達五百餘人,分為八房,即里地房、外地房、人房、乾房、財房、寶房、智房。史料記載:“(廣慈寺)至其規模之大,就余足跡所及,餘杭之靈穩,甬之育王,與夫天目,普陀而外,實罕見。”寺中花壇至今生長著一株由國清寺轉贈的日本櫻花,說明書了它與國清寺有著極深厚的歷史淵源。位於該寺不遠處的釋正德“開山祖師之墓”,表明廣慈寺是一座飽經滄桑的千年古剎,滿清入關后,僧人逐漸減速少。宣統元年遭受水災,原八房被焚燒,當年七月重修外地房(現稱“齊院”),乾房(現稱“僧房”)保留至今。1949年後寺中僧人紛紛還俗,廣慈寺日趨冷落,十年浩劫中,廣慈寺又遭受一場災難,前、中兩殿夷為廢墟。
一九八五年原址重建了前、中兩殿(正殿、圓通殿),修復了大雄寶殿、地藏王殿、金剛殿等,塑佛像數十尊。兩殿翹角重檐,雕刻精細,造型優美,金碧輝煌。大殿上縣掛
沙孟海先生書寫的“廣慈寺”匾額和
姜東舒先生的楹聯,精妙絕倫的書法作品為古剎平添不少光彩。一九九二年進一步落實宗教政策,按照“寺像寺,僧像僧”的要求,恢復了寺院自治自養、以寺養寺的原則,並建立起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現在的廣慈寺已成為浙江省主要的佛教活動場所。
寺旁有胡公殿,祀北宋兵部侍郎胡則,他是北宋前期政壇的一位傑出政治家,他以清廉、勤政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尊敬和愛戴,千百年來被奉為“
胡公大帝”,他死後歸葬在杭州西湖老龍井。此後,胡公墓廟一直延續至今,當地民眾一直把老龍井稱為“胡公廟”。
胡公大帝
胡則(963-1039),字子正,浙江永康縣人。自幼果敢有才氣,曾在方岩僧舍讀書。舉進士后,歷仕太宗、
仁宗、真宗三朝,十握州符,六持使節。至道二年(996)調任憲州錄事參軍,時寧夏擾境,太宗問以邊策,對答稱旨。升著作郎、簽書貝州觀察判官。朝廷遣使查省冗役,命則行河北道,省冗役10餘萬,民得休養生息。升著作丞,知潯州,繼以太常博士提舉兩浙榷茶,兼知睦州。丁母憂,服除復知
永嘉郡。年余后,提舉江南路銀銅場鑄錢監,改江淮制置發運使,升尚書戶部員外郎。會真宗奉祀景毫,胡則供給無缺,擢三司度支副使。徙
廣南西路轉運使。時有番船遭風至瓊州,告以乏食,不能回去。胡則即命貸錢三百萬。地方官認為夷人不可信,胡則認為“彼以急難求我,豈可拒而不與?”後來貸款果如期歸還,並三倍於原值。
天禧三年(1019),胡則巡視宜州,受理已判處死刑囚犯19人,經複審辨得活者9人。復任發運使,累升至太常少卿。乾興元年(1022),
丁謂治罪,累及胡則,降知信州,改知福州,又以右諫議大夫知杭州。調任河北都轉運使,以給事中權三司使。胡則提請改革
鹽法,改官賣為商銷,百姓稱便。天聖九年(1031)降謫陳州。時
范仲淹為陳州通判,胡則以國士待之,建立深厚情誼。明道元年(1032)八月,任工部侍郎,集賢院學士,適逢長江、淮河流域大旱,百姓餓死者甚眾,胡則乘機上疏,請求永遠免除江南各地的身丁錢,詔令永遠免除衢、婺兩州身丁錢。景祐元年(1034)加封兵部侍郎致仕,退居杭州,彈琴讀書,詩歌管弦。寶元二年(1039)六月十八日,胡公以77歲高齡薨於杭州私第,康定元年(1040)二月二十一日詔葬錢塘縣履泰鄉西山龍井暉落塢(今老龍井)。范仲淹為作銘曰:進以功,退以壽,義可書,名不朽,百年之為兮千載后。
胡公廟會
廣慈寺位於浙東名山方岩,是東南著名的旅遊勝地,山上奇岩怪峰林立、名勝古迹眾多,千百年來,文人墨客曾留下許多墨跡和詩篇,尋幽探勝者更是絡繹不絕。但對方圓數百里的朝聖者來說,最有吸引力的,是方岩廣慈寺的胡公廟會。胡公廟會,原是民間祭祀“胡公大帝”的迎神賽會。每年農曆八月十三胡公生日和
九月初九重陽節,浙東一帶百姓為感謝胡公降福之恩,紛紛到廣慈寺朝拜,人數甚眾,日逾萬人,形成規模盛大的廟會,在永康高鎮村一帶,還有六年一次輪流接送“胡公”的習俗,輪到某村迎送,便由該村牽頭與鄰村聯絡,組織龐大的進香隊伍、舉辦娛神節目。
胡公廟會
到了明代,據說戚繼光組織的民團習武抗倭,對傳統的廟會習俗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那時東南沿海一帶,經常遭受倭寇侵犯,州縣殘破、民不聊生。抗倭名將戚繼光,一面率領官兵戮力進剿入侵倭寇,一面積極舉辦民團,提倡民眾習武。後來,民間習武操練的習俗與迎神賽會的娛神節目融合,派生出一種特殊的陣容,逐漸形成了瑰麗多姿的廟會節目——羅漢隊。每到八月十三和九月重陽的金秋季節,永康各村都要挑選身體壯實的男女青年,組成羅漢班、舉行各種形式的文體武術活動。他們除了在本鄉、本村演出,還要在約定的日子上廣慈寺胡公廟會演出。
當廟會隊伍出發時,前面以鼓樂案旗為先導,接著是身背大刀,手持鏜叉、盾牌的青壯年組成的羅漢隊,其次是“十八蝴蝶”、 “高蹺”、“十八狐狸”、“三十六行”、“
蓮花落”、“九串珠”、 “荷花蕊”等娛神節目。這支浩浩蕩蕩的隊伍,有舞刀槍、耍棍棒、搖響又、打
洪拳、背觀音、滾壇瓶、疊牌坊、旋車、平台、長腳鹿、調花缽、迎荷花神、啞口背瘋、紙龍、布龍和滾地雙獅等等。他們高擎彩旗,身穿綵衣、敲鑼擂鼓,吶喊跳躍。隊伍進入“天門”;行至岩頂的廣慈寺前,各地羅漢班都要在寺前進行表演。年僅五、六歲的男女兒童,在悠揚的傳統樂曲聲中,踩著細碎的舞步,扮演著歷史故事中的角色,千嬌百媚、艷若雲霞。滾地獅子振鬣嘶風,騰、挪、撲、滾,表現出一種勢拔五嶽、氣吞山河的勇猛氣概。來自民間的傳統舞蹈“十八蝴蝶”,相傳是高鎮村的農家婦女郎寶月和裁縫師傅王春山等創作的。該舞由十八個少女背負五彩繽紛的蝶翅扮演蝴蝶,另有兩個姑娘扮演花神,彩蝶尾隨花神翩翩起舞。舞蹈以擺陣走圈、交叉組合,變換成各種美麗的畫面,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乘車到永康汽車西站,然後坐2路公交車到永康汽車東站,再從永康汽車東站直接坐到方岩景區的班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