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棒花魚的結果 展開

棒花魚

鯉科鯉形目動物

北極茴魚(學名:Thymallus arcticus)為茴魚科茴魚屬的魚類,是鯉科、棒花魚屬魚類。分佈於向北到鄂霍次克海沿岸河流以及黑龍江、綏芬河、鴨綠江。

體稍長,粗壯,前部近圓筒狀,後部略側扁,背部隆起,腹部平直。頭大,頭長大於體高。吻長,向前突出,吻端稍圓。唇厚,發達。眼較小,側上位。眼間寬,平坦或微隆起。體被圓鱗,胸部前方裸露無鱗。側線完全,平直。背鰭發達,外緣明顯外突,呈弧形。胸鰭后緣呈圓形,末端遠不達腹鰭起點。腹鰭后緣稍圓,起點位於背鰭起點之後。肛門較近腹鰭基,約位於腹鰭基與臀鰭起點間的前1/3處。臀鰭較短,起點距尾鰭基部較至腹鰭基為近。尾鰭分叉較淺,上葉略長於下葉,末端圓。腹膜銀白色。雄性個體體色鮮艷,雌體色較深暗。雄體背部、體側上半部棕黃色,腹部銀白。頭背部略呈烏黑,喉部紫紅,頭側自吻端至眼前緣有1黑色條紋。體側自側線之下的2行鱗片始至背中線的體鱗,邊緣均有1黑色斑點,橫跨背部有5個黑色大斑塊,以背鰭基部後方及尾柄部的較顯著,體側中軸具7-8個黑斑點,各鰭為淺黃色。背、尾鰭上有多數黑點組成的條紋,通常背鰭外緣呈黑色,胸鰭上亦有少數小黑點,基部金黃。

棒花魚為底層小形魚類,棲息於江河岔灣和湖泊泡沼中,喜生活在靜水砂石底處。棒花魚雜食性,主要攝食枝角類、橈足類和端足類等,也食水生昆蟲、水蚯蚓及植物碎片。分佈於中國東部珠江、閩江錢塘江、長江、黃河、遼河、黑龍江及碧流河等水系,到朝鮮西部和日本州西部及九州。

形態特徵


棒花魚體長,稍側扁。頭較短,吻短,前端圓鈍。眼小,側上位,眼間寬平。背鰭無硬刺,胸鰭圓鈍,均較短。尾鰭叉型。頭背部稍黑,體側具一不明顯的縱紋,其上有9-11個黑點斑塊,背部也具8-11個黑色斑塊。背鰭和尾鰭具有由黑色小點組成的斑紋。背部深黃褐色,至體側逐漸轉淡,腹部為淡黃色或乳白色,背部自背鰭起點至尾基有5個黑色大斑。在體側有7—8個黑色大斑,此外在整個背部自頭至尾不規則的散布有許多大小黑點,在背鰭、胸鰭及尾鰭上由小黑色斑點組成比較整齊的橫紋數行,在生殖期體色轉深,雄魚更為明顯。
棒花魚背鰭Ⅲ-7;臀鰭Ⅲ-5;胸鰭Ⅰ-10~2;腹鰭Ⅰ-7。側線鱗35~39;背鰭前鱗10~13;圍尾柄鱗12~14。第一鰓弓外側鰓耙4~5。下咽齒1行,5~5。脊椎骨4+31~33。
體長為體高的4.2~6.2倍,為頭長的3.4~4.8倍,為尾柄長的6.0~8.8倍,為尾柄高的9.5~12.8倍。頭長為吻長的2.0~2.9倍,為眼徑的4.0~5.6倍,為眼間距的3.2~5.2倍,為尾柄長的1.7~2.2倍,為尾柄高的2.4~3.4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2~1.5倍。
體稍長,粗壯,前部近圓筒狀,後部略側扁,背部隆起,腹部平直。頭大,頭長大於體高。吻長,向前突出,吻端稍圓,鼻孔前方下陷,口下位,近馬蹄形。唇厚,發達,其上不具顯著乳突,上唇通常具有極不明顯的褶皺,下唇中央1對卵圓形緊靠在一起的肉質突起為中葉,側葉光滑,特別寬厚,在中葉前端相連,與中葉間有淺溝相隔,在口角處與上唇相連。上下頜無角質邊緣。須1對,較粗,須長與眼徑幾相等。眼較小,側上位。眼間寬,平坦或微隆起。體被圓鱗,胸部前方裸露無鱗。側線完全,平直。
背鰭發達(雄性個體鰭條特長),外緣明顯外突,呈弧形,起點距吻端較至尾鰭基的距離為近。胸鰭后緣呈圓形,末端遠不達腹鰭起點。腹鰭后緣稍圓,起點位於背鰭起點之後,約與背鰭第三、四根分枝鰭條相對。肛門較近腹鰭基,約位於腹鰭基與臀鰭起點間的前1/3處。臀鰭較短,起點距尾鰭基部較至腹鰭基為近。尾鰭分叉較淺,上葉略長於下葉,末端圓。
下咽齒側扁,各齒的長度和形狀較相似,上部側扁,呈扁圓形,末端稍鉤曲。鰓耙不發達,僅有少數瘤狀突起。腸管粗短,其長度約與體長相等,為體長的0.9~1.1倍。鰾大,2室,較發達,前室近圓形,后室長圓形,後端略細,末端圓,后室長為前室的1.5~2.0倍。腹膜銀白色。
雄性個體體色鮮艷,雌體色較深暗。雄體背部、體側上半部棕黃色,腹部銀白。頭背部略呈烏黑,喉部紫紅,頭側自吻端至眼前緣有1黑色條紋。體側自側線之下的2行鱗片始至背中線的體鱗,邊緣均有1黑色斑點,橫跨背部有5個黑色大斑塊,以背鰭基部後方及尾柄部的較顯著,體側中軸具7-8個黑斑點,各鰭為淺黃色。背、尾鰭上有多數黑點組成的條紋,通常背鰭外緣呈黑色,胸鰭上亦有少數小黑點,基部金黃。性別上除色彩差別外,雄魚胸鰭不分枝鰭條變硬,其外緣及頭部有發達的珠星,各鰭均長,末端圓形;雌體鰭的外緣平截。
棒花魚
棒花魚

生活習性


棒花魚為底層小形魚類,活在靜水或流水的底層,主食無脊椎動,棲息於江河岔灣和湖泊泡沼中,喜生活在靜水砂石底處。棒花魚雜食性,主要攝食枝角類、橈足類和端足類等,也食水生昆蟲、水蚯蚓及植物碎片。

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東部珠江、閩江、錢塘江、長江、黃河、遼河、黑龍江及碧流河等水系,到朝鮮西部和日本州西部及九州。在中國分佈極廣,除少數高原地區外幾遍及全國各水系。在黃河分佈於陝西關中、晉南到河南、山東北鎮等處。在內蒙古自治區分佈於額爾古納河下游部分支流恩和哈達河、烏瑪河、阿巴河、得爾布爾河(根河市);嫩江及該水系主要支流綽爾河(扎賚特旗)、洮兒河(科爾沁右翼前旗、烏蘭浩特市)及附屬水體;西遼河水系的老哈河(喀拉沁旗、敖漢旗、奈曼旗)。岱海涼城縣)黃河幹流及附屬水體烏梁素海、哈素海。

生長繁殖


1~3月齡魚性成熟,4~5月繁殖,在沙底掘坑為巢,產卵其中,雄魚有築巢和護巢的習性。
體長可達11厘米,主要生活於平原河流水清以及沙底處。
棒花魚
棒花魚

繁殖方式

體長4.6厘米性成熟。繁殖期在5~6月份。生殖季節雄性個體色彩鮮艷,頭部及胸鰭前緣有尖刺狀白色珠星。雄魚有築巢和護巢的習性。產卵前雄魚常在淺靜且易見陽光的水底,建一盤狀深80~340毫米,直徑120~430毫米的巢窩;巢穴水深6~23厘米,平均為13.6厘米,深淺不一,巢穴離岸邊的位置和分佈的密度也不一樣,主要看底質是否適合築巢。當棒花魚完成築巢后,雌魚將卵產在魚巢中心,雄魚排出精液完成魚卵受精。偶見巢穴外有少量卵粒。雌魚產完卵后離開,雄魚堅持在巢穴內進行護卵,當外來生物進入時便進行驅離。雌魚懷卵量1000~2000粒,由雄魚保護。卵分3~4次產完;卵直徑包括卵膜在內2~2.5毫米。沉性,卵膜散粘在沙粒上,產卵時水溫約30℃;水溫平均18℃時6~8天孵出仔魚。

亞種分化


近種區別

該種近似鈍吻棒花魚(Abbottina obtusirostris),後者吻短鈍,鼻孔前凹陷,上唇具乳突,上下頷具角質邊緣,體呈棕色,腹邊乳白,側線上有一排黑色斑紋,或許為其偽裝之用。

主要價值


營養價值棒花魚肌肉粗蛋白含量為16.82%,水分含量為79.46%;棒花魚肌肉中測出18種氨基酸,總量為14.05%,必需氨基酸總量為5.87%,占氨基酸總量的41.48%,必需氨基酸構成符合FAO/WHO對於膳食蛋白質營養評價理想模式。4種風味氨基酸總量為4.91%,占氨基酸總量的34.66%。以AAS進行評價,棒花魚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為Val,第二限制性氨基酸為Ile。以CS進行評價,棒花魚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為Trp,第二限制性氨基酸為Val。其必需氨基酸指數為75.63。研究表明,棒花魚的營養價值較高,具有較好的食用價值。亦可作養殖魚、蟹的飼料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