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野類要

南宋趙升創作的筆記

《朝野類要》是南宋趙升編纂的一部筆記。與普通的文人筆記不同之處,是這部筆記具有的辭書特徵。歷來的書目著錄,或是將其歸入史部政書類、故事類,或是將其歸入子部雜考類。這些歸類都反映了《朝野類要》的這種特徵。這部筆記篇幅共兩萬餘字,分門別類地對宋朝的各種典章制度以及習俗用語的由來與變遷做了扼要的介紹。

卷目表


卷數 類目 項目
1班朝 御殿 朝儀 常朝 後殿 六參
輪対 內引 待漏 正謝 舞蹈 裏見 把見
典禮 郊祀大禮 五使 鼓吹 警場 宿衛使
習儀 冊寶親饗 朝獻 分獻
奏告 致斎 受誓戒 恭謝 分詣
幸學釈奠 降香 避殿損膳 輟朝
故事 八寶 大朝會 鎖院 迎駕駕頭
躬請 教坊 等子 金鶏 聞喜宴
曲宴 聖節 進香 滿散 曝書
聖祖 諸節 天慶観 報恩光 孝寺観
土貢宣賜 撃門 免坐銭 收諸侯権
羈縻 接送伴 館伴 伴射 私覿
會食 上馬 題名 春宴
2稱謂 行在 雑圧 五府 両府 八位
三省 兩省 兩制史官 侍従 六院
四轄 貼職 機政 朝典 親民 長貳
幕職上馬官 寄居官 判府 県令
知丞 軍使 挙主 元老 宿儒 賢路
言路 縉紳 儲材 淸要 冷官 粗官
開官口 院體 世賞 選調 未出官 十三階
挙業 治経 武挙 三場 州県學 簾試 供課
堂試 升補 補試 混補 大補
待補 私試 公試 內舎 上舎 釈褐
神童 覆試 量試 請挙 保頭
解試 漕試 附試 免解 比試省試
免省 還省 類試 殿試 還殿
免殿試 唱名 恩科 三元 黃甲 探花
擔榜 宏辭 賢良 銓試 拍試
刑法試 教官試 召試 試換
醫卜 醫學 判局 國醫 試補 局生 醫生 出官
3入仕 及第 奏補 捧香 西官 軍班 年労
雑出身 保引 進納 封贈 帰附等 腳色
差除中旨 參堂 呼召 堂除 參選 擬差
殘闕 辟差 定差 差摂 旌擢起複
升轉改官減年 寄理 雙転 特転 越転
正法 回授 比換 兩易 賜出身
爵祿食邑職田 茶湯銭 賜借緋紫 伎術官服色
両鎮 兩國 襲封 恩異
職任 百司 內諸司 左右廂 外台 駐箚
牌印 公參 成資 挙留 不釐務
4法令 一司 海行 続降 進擬 審覆 勅杖 罰直
文書 詔書 制書 手詔 御札德音 曲赦
赦書翻黃 批答 宣帖 白麻
諮報書黃 省箚 部符 勅牒
官牒子 奏箚 旦表 謝表 賀表
起居表 慰表 百官表 奏專
功德疏萬言書 進狀 堂箚 白箚子
辺報 奏案 帥箚 朝報
政事 巡按 銓量 便民五事 臧否
雜制 禁謁 式假 白堂 稟台 過堂
家諱奉朝請 堂謝 待罪 違年
帥幕 安撫 宣撫都督 節制 招討招撫
便宜 密詔 矯詔 檄書 報捷 露布
蝋彈 挑戰 鏖戰 巷戰 野戰 劫寨 貫寨
5降免 遭章 彈奏 合台 按劾 降授
責授 聴勅 南行 剝麻 居住
安置 勒停 量移 逐便 敘復
退閑 宮祠 自陳 岳廟 引年致仕
憂難 致仕 遺表 草土臣 駕幸臨奠
勅葬 宣葬 丁憂 諡法 從吉
餘紀 書鋪 承受 陶鋳 宅引 告詞
網袋 望祝 車馬 揀班 京畿將
破白合尖 勘過 打視 輪筆
集注 期集 同年郷會

對制度史研究的意義


《朝野類要》分門別類地對宋朝的各種典章制度以及習俗用語的由來與變遷做了扼要的介紹。其所記述的制度、習俗與用語,有不少就連當時的人都不甚清楚,很少言及。《四庫提要》在介紹和評價《朝野類要》時指出:
宋至今五六百年,其一時吏牘之文與縉紳沿習之語,多與今殊。如朝儀有把見,科舉有混試之類。驟讀其文,殆不可曉。是書逐條解釋,開卷釐然,誠為有功於考證。較之小說家流資嘲戲、識神怪者,固迥殊矣。(《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121子部雜家(標點本,中華書局,1997年)。)
因此,《朝野類要》對於制度史研究,提供了極為寶貴、不可不讀的資料。儘管《朝野類要》不像許多有名的筆記小說那樣生動有趣,大多是近於枯燥的詞條解釋,但近代以來,已為學者們所重視。從辭書編纂看,30年代日本出版的《中國法制大辭典》[2]就收錄了許多《朝野類要》的條目。80年代出版的迄今為止最大的漢語辭書《漢語大詞典》[3]也是最大限度地引述了《朝野類要》的條目。而《中國歷史大辭典》的《宋史卷》[4]中有關制度史的詞條,幾乎就是《朝野類要》的現代語譯。此外,翻檢《宋史》點校本[5]的校勘記,發現在整理《宋史》時,當時的學者們也廣泛利用了《朝野類要》。不僅限於比較專門的歷史研究和辭書編纂領域,《朝野類要》所解釋的詞條,也被各個領域的學者和文人所重視。比如,“新聞”一詞的出處、依靠妻族而得官的“裙帶官”、形容長篇奏疏的“萬言書”、防止官僚間結黨營私的“禁謁”,以及“腳色”、“爵祿”“清要”等,包括30年代的魯迅在內,迄今為止,不斷被反覆引用。以上所述,都顯示出《朝野類要》在研究傳統中國的官僚制度和古代文化時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流傳


《朝野類要》自南宋端平三年(1236)由編者趙升刊行后,幾乎就沒有得到廣泛的流傳。不僅《宋史·藝文志》沒有著錄,大量的現存宋代類書和筆記也不見引用的痕迹,宋以後的元代也沒有記錄。到了明代才見到著錄、引用、刊刻,而且也為數不多。到了清代編修四庫全書,刊行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朝野類要》才像新出土的文物一樣,廣為人知,並得以廣泛傳播。
《朝野類要》的這種遭遇,與編纂者趙升的出身和生平有著極大的關係。流傳至今日的筆記小說,多為官僚士大夫所作。而《朝野類要》,則是一部少見的士大夫階層以外的人的作品。在士大夫成為支配階層的宋代,一生沒有進入仕途的趙升,人微書輕。在刊刻過後,歲月很快就將《朝野類要》一書,連同趙升的生平事迹一併湮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