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斯·普桑

法國巴洛克時期畫家

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年-1665年),17世紀法國巴洛克時期重要畫家、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繪畫的奠基人。

尼古拉斯·普桑崇尚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提香,醉心於希臘、羅馬文化遺產的研究。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於神話、歷史和宗教故事。畫幅雖然不大,但是精雕細琢,力求嚴格的素描和完美的構圖,人物造型莊重典雅,富於雕塑感;作品構思嚴肅而富於哲理性,具有穩定靜穆和崇高的藝術特色,他的畫冷峻中含有深情,可以窺視到畫家冷靜的思考。

人物生平


早年

尼古拉斯·普桑出生在法國西部諾曼底的萊桑德利,一個退役軍人經營小土地的家庭。家境貧寒,父親希望自己的獨生子能當上律師,可是兒子卻迷上了繪畫。

孕育時期

普桑在年輕時代曾鑽研過希臘、羅馬的文學藝術,通曉文藝復興大師們的詩文、數學、解剖學和透視學,博學對他日後的偏重於理性的古典主義藝術創作奠定了基礎。18歲時結識了來故鄉教堂作畫的外地畫家昆廷·瓦連,更堅定了他學畫的決心,不久來到巴黎出入於迪南·埃爾的畫室,還結識了比他小8歲的畫家尚帕涅,並同在盧森堡作畫。
29歲時為巴黎聖母院畫了《聖瑪利亞的安眠》,作品風格明朗、典雅而獲得好評。這期間有幸結識了義大利詩人馬里諾,並為詩人的詩文作插圖,在詩人的影響下,他決心到義大利羅馬去,這是正好而立之年。
30歲以後的普桑藝術活動主要在羅馬。
1624年春天,畫家先到威尼斯,爾後來到羅馬,他悉心研究古羅馬藝術和拉斐爾的作品,波倫亞學院派的藝術也給了他很大的啟發。這個時期的創作,既有巴洛克的傾向,又具有提香的色彩,還帶有學院派影子。36歲的畫家生了一場大病,多虧一位麵包師家庭照顧而康復,病癒后娶了比他小18歲的麵包師女兒為妻,過著平靜的家庭和藝術創作生活。

旺盛時期

1630年至1640年是普桑創作的旺盛時期。普桑為古典的理性所支配,將古典的形式美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他常常在創作的過程中控制著自己的情感,從而不使人物為感情所動,並盡量求得畫面統一、和諧、莊重、典雅和完美。他創作了《薩提爾與山林水澤女神》、《花神王國》、《阿卡迪亞的牧人》等一系列出色的作品。其中《阿卡迪亞的牧人》是一件沉靜而富有哲理的作品,畫中3位牧羊人在艱難地辨識一塊墓碑上的銘文:“我曾住在阿卡迪亞……”(阿卡迪亞是希臘傳說中的樂土)其中一位年輕牧人以詢問的目光注視著一位象徵造化的女人。畫家藉此表達了樂土也有死亡,人生的幸福極為脆弱而造化才是永恆的憂鬱思想。

探索時期

1640年,普桑被路易十三邀請回法國,任宮廷首席畫師,並領導裝飾王宮的工作。但其他畫家的敵視與不合作使他憤然離去。
1642年,普桑離開法國回到義大利,從此再也不願返回巴黎。回到羅馬以後,普桑不再追求榮譽,只是潛心作畫,在永無止境的藝術道路上探索,創作了《七件聖事》、《所羅門的判決》、《利百加》及歷史風景畫《福西戎的葬禮》、組畫《四季》等,這些都是他在生命的最後20年中創作出的傑作,其中,組畫《四季》更是超越了傳統繪畫的寓意語言。
17世紀60年代,普桑已臨晚年,逐漸失去作畫的能力,在他給友人的信中說:“我沒有度過一天無痛苦的日子。”臨終前說道:“上帝答應我快要去了,因為生命的折磨對我是太沉重了。”
1665年11月19日71歲的大師逝世於羅馬。

軼事


·據說在他創作的旺盛期間他經常與友人到羅馬郊外旅行,發思古之幽情,創作一些情感高雅的宗教、神話故事和文學題材的畫,他的很多名作是在這時期創作的。
·46歲的普桑收到路易十三和首相黎世留的邀請信,以宮廷首席畫家和高薪請他回巴黎為王族服務,回國后受到熱烈的接待,住進宮裡豪華宅邸,但是失去了藝術上無拘無束的創作自由,他自己說過“像絞索一樣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宮廷的禮節、專橫的制度和命令,同行的嫉妒和陰謀等等割斷了他藝術的翅膀,這使他十分後悔回國。他說:如果我在這個國家留下來,我就會變成一個拙劣的畫家。
一直忍受到1642年首相黎世留去世,他乘機請假回羅馬,借故看望有病的妻子,這一去決不再回巴黎,與妻為伴,不求名利,潛心作畫,又過起那野鶴雲間的自由生活。畫家以很大的精力集中於風景畫的創作。在他62歲時還拒絕了羅馬的聖路加學院的院長之職。

作品鑒賞


普桑的藝術素養決定他選擇一些具有“崇高風格”的繪畫題材,他畫的人物也是按照希臘、羅馬的雕刻形象來塑造的。他認為這些形象的可貴處,在於符合了一種“典範”,所以他畫的人物從不來自實際生活。
《阿卡迪亞的牧人》
這一幅著名的《阿卡迪亞的牧人》含義較晦澀,一直是美術史上莫測高深的難解作品。
“阿卡迪亞”,即古代傳說中一個世外桃源式的“樂土”。畫上展現一塊寧靜的曠野之地,和煦的陽光照在僅有幾棵荒疏林木的墓地前;背景是一片明凈的藍天。四個牧人,頭戴花冠,各拿牧杖,正圍在一塊墓碑前在研讀著銘文。一個連腮鬍鬚的牧人跪著讀出碑上銘文,並回過頭來向右側的一個女牧人說著什麼,石上的拉丁銘文是:“即使在阿卡迪亞也有我。”
據美術史家的解釋,這裡的“我”,是指“死神”。那末,銘文的意思似乎是說:“在美好的樂土裡,死也是不可避免的。”顯然,這是一種“風光雖好,人生苦短”地感嘆。我們從左側一個伏在墓頂上的牧人的表情看,他低著頭,似有緬懷之情,與左邊站立著的女牧人形成對比。女牧人身著黃衣藍裙,是全畫最跳突的色彩。這個女性形象費人猜思,據說,她是美好人生的象徵。她雖含頜垂首,默默傾聽著銘文,卻給人以一種撫慰感。疑慮與撫慰,惆悵與哀思,圍繞著一個人生的哲理問題,讓人緊緊思索。這裡的女牧人與男牧人構成了形象化的一種情緒對比。似乎隱隱地在向觀者表白:“死何足懼?阿卡迪亞畢竟是世人的嚮往之地。”
這種非現實的牧歌式悲涼情調,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了畫家當時的處境與對藝術的憧憬。畫上人物的服飾都是仿效希臘雕刻風格的。他始終把這種形象視為藝術的崇高表現。不過對於西方人來說,也許確能發思古之幽情。
此畫作於1638~1639年(一說1636年),約85×121厘米,現藏巴黎盧浮宮。
《台階上的聖母》
《台階上的聖母》(局部)
《台階上的聖母》(局部)
《台階上的聖母》幾乎不象一幅傳統意義上的宗教畫,對聖母、聖子、聖安娜以及施洗約翰等人物的處理,似乎都服從於一種構圖的思考。畫家最關心的是規範性:穩定的三角形構圖,聖母的紅衣藍裙、聖安娜的黃袍,右側聖約瑟的黑色法衣,這些色彩上的鮮明對比,具有一種莊嚴的審美價值。人物是那樣矜持,像一出舞台劇。背景還用古羅馬的建築物,整個畫面缺少宗教意味,但也不具備拉斐爾那種天倫趣味,它給人以和諧與對稱感,從構圖中透視出藝術家潛心於古典藝術規範的執著精神。
《詩人的靈感》
油畫:詩人的靈感,畫家:尼古拉斯·普桑
1630年初,拉斐爾(Raphael)在羅馬畫了一幅名為《帕納斯》(Parnasse)的著名壁畫,而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則以同樣題材畫了油畫《詩人的靈感》:阿波羅在他居住的帕納斯山上,膝上放著一把豎琴,一旁站著詩神繆斯(Muse),阿波羅正指點一位年輕詩人作詩,而兩個小天使正要為他戴上桂冠。 
普桑的油畫《詩人的靈感》被私人收藏,而始終無法放入殿堂,供民眾欣賞。直到20世紀初,才得以重見天日。自此,《詩人的靈感》如剛出土的寶石般,成了法國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從表面看來,普桑油畫《詩人的靈感》的主題並無任何奇特之處。帕納斯山自文藝復興以來,又被詩人稱作“艾利龔”或“平特”,山上住著太陽神阿波羅及九位繆斯(詩神)。繼但丁和貝特拉克之後,作家們更把這座山視為榮譽和文學靈感的象徵。他們認為一代又一代的詩人,在死後會來到神靈的山坡上,接受神給他們的獎賞,或是自己祈求阿波羅賜予他們智慧。
公元1537年,著名詩人阿雷廷(Are-tin)便在一封信中這樣寫道:“我在夢中見到自己被帶到了帕納斯山。”普桑的這幅《詩人的靈感》,可說受到這種傳統不小的啟迪。畫中,詩人在那位用手指著紙的阿波羅的指導下寫詩,手拿桂冠的小天使則預示著詩人將永垂不朽。
然而普桑《詩人的靈感》這幅油畫的真正新奇之處,在於作品不僅歌頌詩人的榮譽,同時也展現音樂家和畫家的功績。例如站在阿波羅身旁的是一位作家,一頂桂冠就足以顯揚他的成功了,但為什麼會出現好幾頂桂冠呢?——天上飛的小天使手拿著兩頂桂冠,在繆斯和阿波羅之間的小天使也拿了一頂桂冠。歷史學家馬爾克·富馬羅利(Marc Fumaroli)便對這三頂桂冠的寓意作出以下的解釋:“這是普桑內心希望結合詩、音樂和繪畫三種藝術。”
油畫《詩人的靈感》在構圖上可算是古典作品的優良典範。畫的中心人物是阿波羅、繆斯和詩人,普桑對這三個人物的安排使作品富有節奏感。前景中的小天使及後景的樹身,與人物相互呼應,在畫面上勾勒出縱向線條。背景則由橫線條組成:山丘、灰色和橙黃色的彩雲。唯一的斜線條是空中正要給詩人戴桂冠的小天使。
普桑在創作現存於盧浮宮的《詩人的靈感》之前幾年,已畫了相同主題的另一幅畫,現保存在漢諾威(Hanovre)。它的尺寸比盧浮宮所展示的畫要小很多,寬比高長,結構上的斜線更多。畫中呈現的是帕納斯山的陡坡,阿波羅半躺卧著,三個小天使則向各處飛舞。普桑這兩幅畫在氣氛上也頗為不同。由於光線較弱,在漢諾威所展示的畫中,人與物的輪廓變得不太清楚:帕納斯山上噴出的泉水帶來一股濕氣,靈泉希波克瑞涅(Hippocrene)在圖的左下方流動著。 

影響


普桑作為古典主義大師,在法國繪畫史上影響深遠:德拉克洛瓦讚賞他的大膽獨創,大衛和安格爾繼承了他的嚴謹古樸,塞尚得益於他的理智……

評價


普桑的藝術生涯幾乎是在義大利度過的。他的一生有過歡樂,也有過絕望,但不管是在哪一個時期里,他始終是理性的。普桑的理想是崇高的,但和嚴酷的現實是矛盾的,他雖然未能直接用藝術去揭示社會矛盾,而是採用寓意和曲折的古典藝術表現去譴責一切非理性和醜惡現象,決定了他藝術的積極意義,但畢竟是遠離祖國的現實,他的藝術創作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他的藝術對後代的法國畫家產生巨大的影響,塞尚就說過:“每次我從普桑那兒回來,我便更了解我是誰。”
他在法國17世紀畫壇的至高無上的地位無與倫比。如果說法蘭西民族繪畫形成於17世紀,那麼普桑可謂“法蘭西繪畫之父”。

古典畫派


古典主義畫派是17世紀和18世紀前半期流行於歐洲的一種藝術流派。以古希臘、羅馬時代的藝術為典範,從中提取繪畫題材回繪畫技巧,推崇理性主義,追求崇高、永恆、和諧的創作原則。代表人物有洛蘭、普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