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燭照山水壁畫歌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燭照山水壁畫歌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燭照山水壁畫歌》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雜言古詩。 這首詩主要是寫詩人欣賞壁畫的過程與感受。前八句寫鑒賞壁畫的過程:詩人燭照此景而生仙游之想,依照主觀感受和想象所再造出來的藝術意象來表現整個畫面意境。末六句寫鑒賞壁畫后的感受:壁畫中秋猿哀鳴、因歡放歌行吟、海客高揚雲帆。表達出詩人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超凡想像力,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壯闊胸懷,也寄託著詩人“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隱逸思想。

作品賞析


此詩是寫詩人欣賞壁畫的過程與感受。
首二句點題,寫晚上秉燭觀看壁畫,壁畫中畫的是山水。第三句概括山水特徵:水,洪波洶湧;山,高峻崢嶸。第四句寫詩人對壁畫的總體印象:就像處在仙境里隔海遙望赤城山一樣。詩中前四句,詩人概括地題寫這幅山水壁畫,把畫中的山水說成是海中兩座仙島,在燭光照射下,海水顯得很是清澈。詩人充分運用與神話傳說有關的丹丘桃花源等處,把畫中的山水讚美成了人間的仙境,令人神往,表現出詩人的浪漫主義的風格。五六句說山水間沒有霧氣,景物清晰得就像山陰道上雪后初晴那樣美。七八句說壁畫中雖然流水迴旋,可是聽不到絲毫的湍流聲,幽靜得就像避亂之秦人處在桃花源一樣令人安詳。桃花源本來幽靜,月下桃花源則更為安靜。“窺花源”以上八句寫觀壁畫。
最後六句寫詩人觀畫后的感受。感受之一,心神清凈。靜極生動,反而覺得在壁畫的層巒疊嶂中有秋猿哀鳴。感受之二,歡。因歡而放歌行吟,直至翌日清晨。感受之三,第二天清晨再觀畫,看到了海客揚帆,詩人於是產生了壯闊的胸懷:直掛雲帆濟滄海。
詩人依照主觀感受和想象所再造出來的,用以表現整個畫面意境的藝術意象,是這樣迷離,可是細加體味,其暗示性又是那樣豐富,不僅不妨礙反而極大地吸引和調動讀者,以其豐富的藝術聯想去悉心感受它。雖嫌迷離,終覺美好。無怪乎詩人燭照此景而生仙游之想。不寫具象寫意象,不從實處描摹,而從虛處傳神,畫之所長,詩之所短,力避之,畫之所短,詩之所長,力揚之,正是此詩藝術上的主要成功之所在。

創作背景


天寶三載(744),李白四十四歲。春,李白上疏唐玄宗請求退隱,唐玄宗詔許。李白在待詔翰林期間,親眼見到國君荒淫,故作詩以諷刺之。此詩當作於天寶三載(744)李白即將想離京之前。

作品簡析


此詩是寫詩人欣賞壁畫的過程與感受。全詩可分為兩段。“窺花源”以上十句寫觀壁畫。首二句點題,寫晚上秉燭觀看壁畫,壁畫中畫的是山水。第三句概括山水特徵:水,洪波洶湧;山,高峻崢嶸。第四句寫詩人對壁畫的總體印象:就像處在仙境里隔海遙望赤城山一樣。“光中”四句寫壁畫的清晰、寂靜。五六句說山水間沒有霧氣,景物清晰得就像山陰道上雪后初晴那樣美。七八句說壁畫中雖然流水迴旋,可是聽不到絲毫的湍流聲,幽靜得就像避亂之秦人處在桃花源一樣令人安詳。桃花源本來幽靜,月下桃花源則更為安靜。“瞭然”至篇末寫詩人觀畫后的感受。感受之一,心神清凈。靜極生動,反而覺得在壁畫的層巒疊嶂中有秋猿哀鳴。感受之二,歡。因歡而放歌行吟,直至翌日清晨。感受之三,第二天清晨再觀畫,看到了海客揚帆,詩人於是產生了壯闊的胸懷:直掛雲帆濟滄海。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漢飛將軍李廣後裔,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曾經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游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帶漂泊,於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李白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於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李謫仙”。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