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韓非論的結果 展開

韓非論

北宋蘇軾所作議論散文

《韓非論》是北宋初期蘇軾所寫的批判韓非子的議論散文,收錄在《蘇軾文集》。

作品內容


聖人之所為惡夫異端儘力而排之者,非異端之能亂天下,而天下之亂所由出也。
昔周之衰,有老聃莊周、列禦寇之徒,更為虛無淡泊之言,而治其猖狂浮遊之說,紛紜顛倒,而卒歸於無有。
由其道者,蕩然莫得其當,是以忘乎富貴之樂,而齊乎死生之分,此不得志於天下,高世遠舉之人,所以放心而無憂。雖非聖人之道,而 其用意,固亦無惡於天下。
自老聃之死百餘年,有商鞅韓非著書,言治天下無若刑名之賢,及秦用之,終於勝、廣之亂,教化不足,而法有餘,秦以不祀,而天下 被其毒。
韓非論[宋代蘇軾散文]
韓非論[宋代蘇軾散文]
後世之學者,知申、韓之罪,而不知老聃、莊周之使然。何者
仁義之道,起於夫婦、父子、兄弟相愛之間;而禮法刑政之原,出於君臣上下相忌之際。相 愛則有所不忍,相忌則有所不敢。夫不敢與不忍之心合,而後聖人之道得存乎其中。
今老聃、莊周論君臣、父子之間,泛泛乎若萍浮於江湖而適相值也。夫是以父不 足愛,而君不足忌。不忌其君,不愛其父,則仁不足以懷,義不足以勸,禮樂不足以化。此四者皆不足用,而欲置天下於無有。夫無有,豈誠足以治天下哉!商鞅、韓非求為其說而不得,得其所以輕天下而齊萬物之術,是以敢為殘忍而無疑。
今夫不忍殺人而不足以為仁,而仁亦不足以治民;則是殺人不足以為不仁,而不仁亦不足以亂天下。如此,則舉天下唯吾之所為,刀鋸斧鉞,何施而不可?
昔者夫子未嘗一日敢易其言。雖天下之小物,亦莫不有所畏。今其視天下眇然若不足為者,此其所以輕殺人歟!
太史遷曰:“申子卑卑,施於名實。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核少恩,皆原於道德之意。”嘗讀而思之,事固有不相謀而相感者,庄、老之後,其禍為申、韓。
由三代之衰至於今,凡所以亂聖人之道者,其弊固已多矣,而未知其所終,奈何其不為之所也。

譯文


聖人之所以厭惡異端儘力而排的人,不是異端的能使天下混亂,而天下的禍亂由此出現了。
從前周朝衰落,有老聃、莊周、列禦寇的人,更為虛無淡泊的話,而對付那些猖狂浮遊的說法,紛紛紜紜顛倒是非,而最終歸於無有。
從這個原則的,搖擺不恰當,因此忘掉富貴的樂趣,而齊了生死之分,這不得志於天下,高世遠舉的人,為了放心而無憂。雖然不是聖人之道,而他們的用意,本來也沒有得罪天下。
老子的死後一百多年,有商鞅、韓非著作,說起治理天下沒有比刑名之賢,等到秦國用它,最後在陳勝吳廣的混亂,教化不足,而法有多,秦國用不到,而天下深受其害。
後世的學者,知道申、韓的罪,卻不知道老聃、莊周的造成。什麼樣的人?
仁義之道,起源於夫婦、父子、兄弟相愛的機會;而禮法刑政的原,出於君臣上下互相猜忌的時候。相愛就有些不忍心,相互猜忌就有不敢。那些不敢與不忍心相結合,然後聖人之道能夠保存在其中。
現在老子、莊子論君臣父子之間的關係,就像水上的浮萍浮遊在江湖卻恰巧碰上了。那是因為父親不值得愛,而你不必忌諱。不嫉妒他的君王,不愛他的父親,那麼仁慈不足以懷,道義不足以鼓勵,禮樂不足以化。這四個方面都不值得用,而想把天下安置在沒有有。如果沒有有,這的確足以治理天下呢?!商鞅、韓非請求為他的理論而得不到,正確地輕視天下而齊萬物的方法,因此不敢為殘忍而毫無疑問。
現在不忍心殺了人而不足以為高,而仁也不足以治理好百姓;那就是殺人不足以為不仁,但這也不足以使天下混亂。像這樣,那整個天下唯我所做的,鋸斧鐵,做什麼而不可?
從前,孔夫子未曾有一天改變他的話。雖然天下的小東西,也不能不有所畏懼。現在他們看待天下渺小得好像不值得做的,這就是他輕易殺人嗎!
太史令司馬遷說:“申不害卑卑,在名與實施。韓非繩墨,一切事情的真相,第二是非,他極慘核少恩,都源於道德的意。“曾經讀過而想到的,事情本來就有不相謀而相互感應的,莊子、老子的後面,其災禍為申、韓。
從三代的衰落到現在,凡是用來擾亂聖人之道的人,這些弊端已經夠多的了,而不知道他的下落,為什麼他不為他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