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嗣信

北京建工集團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男,1930年生。北京建工集團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畢業於之江大學(畢業前與同濟大學合併)建築系。中共黨員,現任北京市政府專業顧問,雙園監理諮詢有限公司專家兼任中國建築業協會質量分會長,清華大學兼職教授等職。

主要成就


●奧運工程2008工程指揮部領銜專家。
楊嗣信-張宇的空間
楊嗣信-張宇的空間
●北京建工集團原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因成功指揮修建中央廣播電視塔而獲得“托塔天王”稱號。
●清華大學兼職教授,不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總工程師和深受學生愛戴的優 秀教師,還是一位勤奮筆耕、著述頗豐的建工專業著作家。
●中共中央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屆全國黨代會代表;1995年全國勞動模範,先後三次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範”,2005年被評為“首都傑出人才提名獎”。
●國家發明三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多項一等獎獲得者。
●大量專業著作
●現任北京市政府專業顧問團城建組組長,雙園監理諮詢有限公司專家,曾兼任中國建
築業協會質量分會長等職。
●45年來先後主持了中央電視塔、北京西客站、首都機場首都博物館人民大會堂
建、國家大劇院等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
● 被總理稱為“為首都樹立國際形象做出卓越貢獻的專家”,獲得“國家特殊貢獻專家
津貼”。

人物介紹


楊嗣信-張宇的空間
楊嗣信-張宇的空間
楊嗣信1952年從大學建築系畢業后,服從國家分配,來到北京,從此與建築業打了一輩子交道。楊嗣信推崇吃苦耐勞,提倡不斷的改造世界觀,並把學習、改革創新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正是這些優秀的品質讓他成為了享 譽海內外的建築業專家。
楊嗣信取得了40多項科技發明成果,其中移動式現場混凝土攪拌站和“內磚外模”技術的發明,讓攪拌機人工進料工人和抹灰工的勞動得到了極大的解放,掀起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場建築業革命
1989年,在工地摸爬滾打近40年的楊嗣信擔任了中央電視塔工程技術領導小組組長。中央電視塔高405米,技術難度和風險都很大,特別是塔吊隨主體結構升到300多米以後,怎麼卸下來,是國內從未遇到過的技術難題。開工前,美國的一家公司曾說,塔吊的運行和拆卸由他們派人到現場進行技術指導,費用是140美元。昂貴的費用激起了楊嗣信的韌勁,他決心自力更生,他與技術人員、工人經過一個多月的反覆研究論證,最終用土辦法安全、快速的把塔吊從高空卸載。此舉轟動了建築業,也被新聞界譽為“托塔天王”,北京市授予他科技成果一等獎。
楊嗣信像“苦行僧”一般的投入工作,1970年起他對自己“約法十章”:堅持每天早上班,晚下班45分鐘(2)堅持節假日、星期天不休息(3)無特殊情況不請事假……一直堅持到退休沒有食言。
退休之後,楊嗣信又先後擔任首都博物館新館業主委員會總工程師和國家大劇院技術顧問。2005年,雖然已經是75歲高齡,楊嗣信仍毅然受命擔任奧運指揮部08辦領銜專家,主持參與奧運場館建設的重大技術攻關。從此,“建設科技的、綠色的奧運”成了老人最牽掛的心事兒。
當初在首都博物館新館建設中,東北部的橢圓斜筒斜率達到17.5度,比斜率為8度的比薩斜塔還大。楊嗣信作為業主方代表本不需要參與具體的方案設計,但出於對新技術的強烈好奇,他整日盯在施工現場,為承建單位、自己的“娘家”北京建工集團出謀劃策。最終通過10:1模型實驗、局部1:1樣板牆實體澆築並藉助科學的測量放線法等多種現代手段,一個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建築結構呈現在中國百姓面前。
帶著老一輩科技創新人員特有的執著,楊嗣信把每一次科技創新都當作對自己世界觀的一次改造:“創新是有風險的,只有拋棄了個人自私的想法才能敢於創新。在公與私的鬥爭中,在對新事物的認識中,在大家的默契合作中,我們通過創新提高工程質量,提高個人素質。”
如今80多歲高齡的楊嗣信仍然沒有丟下熱愛的工作,活躍在建築科技工作的第一線,為祖國建築事業的發展提供著可貴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