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症:外感風邪或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虛風內生所致的證。包括外風證和內風證。
內風分為
熱極生風 肝陽化風 血虛生風 外風與內風,從治病因素到治療方法,均不相同,然其間也存有一定的聯繫。外風可以引動內風,內風也可兼挾外風,因此施治時也須內外兼顧。 “風症”是中醫說法,這個“風”並非自然界中的“風”。在中醫的理論中,細菌、病毒感染,受涼,血管阻塞,疲勞等引起的疾病,都可以歸納到“風症”中。而
耳鳴是由於聽覺系統(外耳、中耳、內耳、聽神經及腦的聽覺中樞)受到異常的刺激所致。建議及時到正規醫院的
神經科通過查體、驗血等檢查確定原因,針對性處置,以免延誤。
治風症,先順氣,在五千年中醫歷史長河中,臨床上治癒過數十萬風症包括中風症。按陰陽、五行、八卦、
六淫、七情的病案表現,分析五臟六腑五酸六鹼的鹽化平衡反應的機理、碳水痰涎的壅塞阻滯,五官脈象的色味形性的變化,定位了風症的分類,確定了方劑,治之迎刃而解。
凡是風症,都未能逾越八卦的八味之氣,所以制定了八味順氣散,先服此葯,再修定風葯。此方:人蔘7g,白朮7g,
茯苓7g,
甘草3g,
青皮7g,陳皮7g,
白芷7g,
烏葯7g,水煎服。此方是氣順風順,人蔘、白朮、茯苓、甘草在H2O的分解下,聚奪該植物中的氧,青皮順內氧道,陳皮開外之CO2之道、白芷是解肌纖維孔道壅塞、烏葯為生物鹼,興氣而通內外。
宋代以前兩千多年的臨床紀案中用排風湯:
白鮮皮、當歸、
肉桂(去粗皮)、
芍藥、杏仁(去皮尖)、
麻黃(去節)、甘草、
防風、
川芎、
獨活各7g、茯苓、白朮各10g,入生薑三片,水煎服。
風在骨髓,歷代用換骨丹:
麝香、
桂心、
甘松、
川烏(生用去皮臍)、
白芥子(炒)、藿香、
草烏(去皮臍生用)、
海桐皮、
何首烏、
羌活、龍腦(研)、骨碎補(去毛炒)、牛膝(酒浸炒)、威靈仙、桑皮、槐角、木鱉子(炒)、青皮(去白)、自然銅(醋炙七次研)、陳皮(去白)、白芷、防風、甜瓜子(炒)、萆蘚(炒)、五靈脂、川芎、甘草(鹽水炙)、苦參、白膠香、硃砂、麻黃(去節)、河水(煮去滓、澄清再熬如湯瓷器收存),上為未,用麻黃膏子,入煉蜜少許成丸,每服一丸,食后捶餅、茶酒任下,或生薑自然汁更入酒半盞化開服,至10日大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