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嶺西村
北京市門頭溝區下轄村
黃嶺西村,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具有500年的建村歷史。黃嶺西村曾是齋堂鎮的重點產煤村之一,煤炭開採業是村中的主導產業。黃嶺西幽靜自然、物產豐富,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有諸多的文物古迹和傳說故事,發展利用空間非常廣闊,現已開發以回歸記憶、體驗民俗生活為內容的古山村旅遊項目。
2018年3月,黃嶺西村入選北京首批市級傳統村落名錄。
黃嶺西一村三澗,現有138戶、370人,村落面積6萬平方米,村域面積9.74平方公里,黃嶺西村曾是齋堂鎮的重點產煤村之一,煤炭開採業是村中的主導產業。
2000年貫徹國務院關閉鄉鎮小煤礦精神,黃嶺西村關閉了村裡所有煤礦,以煤礦開採業為主導產業的鏈條被打破,全體村民的生產和生活問題亟待解決。
黃嶺西作為爨柏線的組成部分,立足實際,率先發展,挖掘整理文化資源,發展生活體驗游。
黃嶺西村
地質文化游。黃嶺西村落四面環繞青山,自然幽靜,村落周圍有“一畝十三堰”的梯田和“九龍朝一鳳”的風水以及空山、燕窩石塘等地質奇觀。
黃嶺西村
黃嶺西村煤炭資源豐富,採煤歷史悠久,煤礦關閉后,擬建煤炭開採遺址館,展示煤礦文化,再現採煤勞動場景。
村落文化游。黃嶺西村由於地處偏僻,房屋錯落有致,百年沒有大的人為破壞,植被良好,自然環境優美。民居建於溝澗兩側,與古橋相連。村內街巷由大小不等的山石鋪就,沿石路一覽村中小橋流水,古樸的村貌。現有古民居院落108處,除一處被日本鬼子燒毀外,均保存完好。
建展館,展示民俗文化資源。一是在黃嶺西村發現了較多的古化石,且有專人開始挖掘、收集,建古化石家庭展館,展示化石文化。二是黃嶺西村村民保存了大量的舊式傳統生產工具,如杴、鎬、鋤、鈀以及犁杖、種什、碌碡、磙子、砘子、荊耙等田間作業工具;荊編筐、簍、車馬挽具等運輸工具;篩子、笸籮、簸箕、木杈、聯夾等場上用農具;石碾、石磨、石臼等糧食加工農具,應有盡有,展示生產農具文化。三是生活物品極豐富,展示生活物品文化。充分利用黃嶺西村古井、碾房,再現百年生活場景。
靈泉庵,位於黃嶺西村北隅,創建年代不詳,清光緒年間重修,正殿三間,面闊9米,進深6米,硬山大脊,六檁五架梁。現保存殿堂,坐東朝西,背靠山,面朝大街,為一進三合院,圈門題有門額“令堂庵”。據村民講,此庵原供奉女像三尊,疑似觀音。
商旅文化游。黃嶺西古道過去曾驛馬鑾玲、來往勝馱不斷,運送煤炭、山貨到外埠,進行內外文化交流,是京西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軍事文化游。黃嶺西村是抗戰模範村,僅1940年一次就有36人參加子弟兵,“母親叫兒子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組成了青史留名的“黃嶺西排”,充分體現了平西抗日革命精神。先後有15人犧牲在抗日前線,3人犧牲在解放戰爭戰場,為民族的解放、共和國的建立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黃嶺西村還將建館展示英雄的黃嶺西排及黃嶺西排的個人檔案和歷史資料。
村民自編、自導、自演,包裝了“紅歌唱響黃嶺西”旅遊劇。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將黃嶺西變成具有教育、休憩、文化、體驗等多種功能的生活空間,將單一的旅遊與休閑農業結合起來,更融入了體驗的理念,與遊客建立起互動關係,化“分享”為“體驗”。看時代更替的標語牌,穿綠軍裝帶紅袖章,再吃一口、喝兩口、唱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