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成鳥

孵出后絨羽稠密眼已睜開的雛鳥

早成鳥也稱早成雛,是晚成鳥的相對詞。有的鳥類孵出后絨羽稠密,眼已睜開,可隨親鳥覓食,這類雛鳥叫早成鳥。大多數陸禽游禽的雛鳥都屬早成鳥,如雉雞丹頂鶴、鴨類的幼雛。早成鳥的哺育工作相對容易,育雛方法基本與雞的育雛相似。大多數地棲鳥類(如雞)和游禽類(鴨)屬於早成鳥。

特性


早成鳥在出生時身體就已經被絨毛所覆蓋,雙眼張開,而且出生不久后就可獨立行走、覓食,甚至例如冢雉等在出生后就可離開父母獨立生活。雞、鴨、鵝、鴕鳥都是很典型的早成鳥。相反的,晚成鳥在出生時全身裸露,幾乎不具備羽毛,而且雙眼也無法張開,只能依靠父母保溫、餵食,比如烏鴉麻雀家鴿燕子等。
早成鳥
早成鳥

生物學意義


一般早成鳥比晚成鳥蛋大,鳥卵中含有較為豐富的營養物質(卵黃與卵白),能為胚胎髮育提供充足營養,孵化期一般也比晚成鳥長,孵化時發育較充分。早成鳥的巢一般比較簡陋,雛鳥存在著被天敵捕食的危險。但由於發育充分,能隨親鳥離巢覓食,親鳥整天不離開雛鳥,隨時注意保護雛鳥不受天敵的侵襲,到了夜間和雨天還用雙翼覆蓋著雛鳥,使它們得到溫暖。這又避免了許多災難!不過早成鳥從出雛到獲得飛翔能力這段時間還是有大量的雛鳥被天敵傷害,或由於其它不利的自然因素而死亡,活下來的只佔產卵的極少數。大多數地棲鳥或游禽,如鴕鳥、雉、鶉、鶴、雁、鴨等的幼鳥均屬早成鳥,家禽也多屬於早成鳥,幸運的是它們有了人類的庇護,就少了天敵的危害。
屬早成鳥類的主要是較原始的走禽、地棲鳥類和游禽類,如鴕鳥、企鵝潛鳥目雞形目雁形目鶴形目等鳥類。幼鳥的早成性和晚成性,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凡築巢隱蔽而安全,或親鳥兇猛足可以護衛幼雛的鳥類,其雛鳥多屬晚成性。早成雛是地棲種類提高成活率的一種適應,早成鳥卵與雛的死亡率均比晚成鳥高得多,因而產卵數目亦多。

特點


早成雛卵占體重的10%-15%,卵黃容量佔總內容物的40%。雛鴨卵中含有較為豐富的營養物質(卵黃與卵白),孵化時發育較充分。一般早成雛孵出后雖然活動力強,但與卵型大小相似的晚成雛相比,早成雛的孵化期要比晚成雛的孵化期長。
早成鳥發育充分,能隨父母一起出外覓食,所以巢是否安全對於它們來說不是很重要。夜間或雨天,早成鳥的父母會用雙翼蓋住雛鳥,讓它們不挨凍。不過,早成鳥出殼以後,還要成長一段時間才能飛行或者具備較強的逃生能力,所以生活在野外的早成鳥,雖然有父母在身邊保護,依然比較容易遭到天敵的傷害,能夠活下來的只是少數。

印痕行為


印痕行為這個詞是由奧地利動物學家勞倫·伊斯里發明的,指鳥類生活中與它們的母親耦聯的那段時期。通常情況下,這一時期發生在小鳥孵出來之後不久。一旦耦聯關係建立起來,就很難解除——這會影響幼鳥了解社會和學習生存技術的方式。
印痕行為在那些一孵出來就馬上離開巢穴的動物身上表現最為強烈,如鴨子和雞等。也由於這個原因,大自然似乎就用這種方式,來保證幼小而無防備的鳥兒不會走到離母親太遠的地方。當一隻小鴨或小雞從卵殼中出來並睜開眼睛的時候,它會認為它看到的第一個活動的物體就是它的母親。它會一直跟隨那個動物或物體,並模仿學習它的行為,如如何尋找食物或與其他動物打招呼等。
林鴛鴦身上,這種由於印痕行為導致的耦聯關係尤其強烈。黑天鵝由於印痕行為,小鳥能辨別出它母親的叫喚聲。這些鳥把巢高高地築在樹上,母親等著幼鳥孵出來,然後飛到地面上,向上叫喚它的孩子們。接著,幼鳥會一個接著一個地離開約15米高的巢穴,落到地面上,它們覺得在那兒就能夠和母親在一起了。
科學實驗顯示,如果印痕時期親生母親不在身邊,一些鳥就會與其他的物體發生耦聯關係人手裡的一隻木偶、一隻狗,甚至是一個小女孩。1996年的電影《遠離家園》(Fly AwayHome)里那些鵝就與小女孩發生了耦聯關係。
早成鳥
早成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