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香包

徐州香包

香包,又稱“香囊”,“香纓”,俗稱“香布袋”、“料布袋”。香包中以徐州香包較為出名。

徐州香包是傳統的民間藝術品,製作和佩戴香包的習俗在中國由來已久。是以男耕女織為標誌的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產物。

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歷史源流


徐州香包極具裝飾性
徐州香包極具裝飾性
它的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漢樂府長詩《孔雀東南飛》中有“紅羅覆斗帳,四 角垂香囊”;漢代《禮記》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纓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說明漢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帶香包的。徐州兩漢文化的發祥地,因此可以說,漢代時徐州香包工藝已經出現了。當時的香包都用高級錦繡製成,內儲茅香根莖或摻拌辛夷等香料。歷經唐宋,到了明清時期,特別是清初,香包已成為愛情的信物了,而且香包作為佩飾盛行一時。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演變,逐漸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徐州香包工藝。至明清時期,香包不在屬於單純的日用品,同時被賦予了人文價值,清代《古玩指南續編》中說,香包在三教九流中漸成為炫耀鬥富比巧的東西,一些士族階層,富商小販,他們不但比佩玉品位高下,還比所戴香包看出自哪位名家之手,看銹工如何,以及所用材料和鑲嵌金絲寶石華貴程度,顯然一度成為市面上一大流行趨勢。

製作工藝


徐州香包
徐州香包
香包工藝比較獨特,尤為銹工精美見長,圖案繁多,生動活潑,既有民俗寓意的祝福吉祥圖語,也有簡潔誇張的花草紋案,色彩突出暖色調大紅色或橘黃色,顯示出一種華 麗之美,具有相當高工藝價值。而同時他兼具藥用價值,這正是香包生命力旺盛的必要條件。制包人根據祖傳秘方,選取中藥寶庫中數十種散發自然芳香,又具有養氣調神、避邪功用的藥材,經過特殊加工,成為香包的主要原料,亦成為百姓們居家過日子所必品。

藝術特點


造型

徐州香包從造型上看,以新、奇、美、真為特色,形狀敦實淳樸,色彩對比強烈,立體造型栩栩如生,有較高的觀賞、收藏價值。它形狀非常多,有:心形、圓形、菱形、元寶形、蝴蝶形、花瓶形(保平安)、水滴形、長方形、人物娃娃等。

內容

徐州香包從內容上看,多以喜慶吉祥題材為主,如龍鳳呈祥、鴛鴦戲水、松鶴延年、喜鵲鬧梅等,寄託著人們祈求祥瑞、辟邪納福、豐衣足食的美好願望。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徐州香包的題材也在發生著變化,出現了以戲曲人物臉譜、布袋和尚(招財)、麒麟送子、觀音送福、兩漢文化、卡通娃娃等為題材的作品,更適應當代人民的需求。

整體特點

徐州香包整體上生動、簡潔、粗獷、質樸、極具裝飾性,局部刺繡恭謹細膩,相得益彰,神形兼備,惟妙惟肖。這與徐州本地漢畫像石的藝術造型風格頗有神似。

傳承藝人


徐州香包
徐州香包
徐州有一批製作香包的藝人,比較著名的有井秋紅、王振俠、楊雪梅、孟 憲雲、馮憲花、李清富、馮瑞珍等。她們的作品都曾在國家、省、市級的各類比賽中獲獎。但隨著農耕文明的逐漸轉型和削弱,傳統民俗日益淡化,現今掌握傳統香包技藝的民間藝人屈指可數,部分地區已出現“斷流”。現今,在徐州民間香包製作中最有特色、最具有藝術價值、欣賞價值和實用價值的是曹氏香包。
徐州曹氏香包一脈相承,第一代創始人曹玉九,系清末當地赫赫有名的老中醫,尤其擅治毒疸疥瘡等頑疾,遐邇聞名。香包裏飄散開來讓人心曠神怡的香草味,則是裡面含有冰片、甘草、連翹金銀花白芷等十八種中草藥,配方是由曹玉九研製出來的,可以預防感冒、驅蚊蟲、除臭汗、凈化空氣。
傳承曹宗東這代,已經歷整整五代傳人,雖歷經歲月磨難,兵荒馬亂之苦,然而其傳統手藝卻一直為後人保護下來。如今曹氏香包選用的中草藥及製作工藝,是原汁原味,這一點曹氏傳人始終信守不逾;至於製作繡花香包。則既秉承傳統刺繡工藝,同時又充分吸納當今各大刺繡流派的精髓,汲取現代工藝美學理念的養分,加以發揚光大,使香包成為一件高品位的藝術品。
井秋紅在製作香包
井秋紅在製作香包
“曹氏香包”從1914年始創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小香包在第二代傳人曹鳳英老人手中發揚光大,曾獲得“徐州市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6江蘇旅遊商品博覽會金獎”等一系列榮譽。井秋紅便是曹鳳英的小女兒,是徐州“曹氏香包”的第三代傳人,她在繼承傳統香荷包製作的基礎上苦心研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創作出一批帶有徐州漢代文化特徵的作品。《龍鳳呈祥》、《吉慶有餘》、《連年有餘》、《布袋和尚》等自創作品在省、市民間工藝品大賽中屢獲大獎。與此同時,她也將曹氏香包經營得有聲有色。
徐州曹氏香包第三代傳承人井秋紅女士榮獲“江蘇優秀青年民間文藝人才”稱號。曹氏香包作為徐州香包的代表,因手藝精妙、材質講究、工序複雜、美觀實用,大展神韻,備受媒體和參觀者的讚歎和歡迎。

傳承意義


香包曾經是中國常見的手工藝品,在古代,香包有特殊的含義。其多表達的是喜慶之意。徐州香包的工藝在當代已非常少見。這一傳統工藝亟待繼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