淥口鎮

湖南省株洲市淥口區轄鎮

淥口鎮,隸屬於湖南省株洲市淥口區,地處淥口區北部,東與醴陵市石亭鎮接壤,南瀕淥江南洲鎮隔江相望,西臨湘江與天元區雷打石鎮隔江交界,北與蘆淞區白關鎮毗鄰,行政區域面積138.56平方千米。

淥口鎮境域舊屬醴陵縣北二區;1987年,撤區恢復淥口鎮;1995年,均壩鄉併入淥口鎮。2015年,仙井鄉行政區域併入淥口鎮。2018年,株洲縣撤縣設淥口區,屬淥口區。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為113716人。截至2020年6月,淥口鎮轄4個社區、22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接龍橋社區。

2015年,淥口鎮完成生產總值72.68億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6.7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78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6350元。2018年,淥口鎮有工業企業158個,其中規模以上7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個。

歷史沿革


淥口鎮
淥口鎮
淥口鎮境域舊屬醴陵縣北二區。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設立淥口鎮,屬醴陵縣第五區。
1949年,屬醴陵縣盤石鄉。
1950年,恢復淥口鎮,為醴陵縣直屬鎮。
1958年,設立淥口人民公社。
1959年,划入株洲市郊區,恢復淥口鎮。
1961年,設立淥口區。
1965年,成立株洲縣,划入株洲縣。
1967年,淥口區改為第三區。
1987年,撤區恢復淥口鎮。
1995年,均壩鄉併入淥口鎮。
2015年,仙井鄉行政區域併入淥口鎮。
2018年,株洲縣撤縣設淥口區,屬淥口區。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原淥口鎮轄8個社區、19個行政村;下設93個居民小組、235個村民小組。
1接龍橋
2向陽
3伏波嶺
4南塘
5桔園
6關口
7姚家嶺
8甘塘坡
9淥口
10雙月
11快山
12楊梅
13灣塘
14王家洲
15象石
16柏樹
17楊塘
18思梅
19排上
20花園
21湯家沖
22蛇頭
23團山
24東塘
25松崗
26西塘
27子規
截至2020年6月,淥口鎮轄4個社區、22個行政村:松西子社區、向陽社區、伏波嶺社區、接龍橋社區、王家洲村、雙月村、淥口村、灣塘村、楊梅村、花園村、蛇頭村、均壩村、大鄉村、青龍灣村、漂沙井村、曉嶺村、黃霞村、油圳村、關王村、張公嶺村、福生村、新城村、宏夏橋村、檀園村、高泉村、凳頭村,鎮人民政府駐接龍橋社區。

下轄村


后基沖村王家洲村漁場村淥口村象石村
雙月村思梅橋村排上村湯家沖村蛇頭村
楊塘村團山村柏樹村楊梅村灣塘村
東塘村花園村快山村子規村西塘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淥口鎮地處淥口區北部,東與醴陵市石亭鎮接壤,南瀕淥江與南洲鎮隔江相望,西臨湘江與天元區雷打石鎮隔江交界,北與蘆淞區白關鎮毗鄰,行政區域面積138.56平方千米。
農業發展
農業發展
淥口鎮位於湘江、淥江交匯處的東北岸,故名淥口。元時屬湘潭州。明清時屬醴陵縣。1949年置鎮,時為醴陵縣直屬鎮。1959年劃歸株洲縣,為縣城所在地。1992年併入均壩鄉成現制。
2006年完成財政總收入2076萬元,完成兩稅收入1516萬元,農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4497元,城市人均可支配性收入9055元。有工業企業429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個。鎮內有公路里程80公里,集貿市場10個。2006年被列為全省第二輪重點鎮。
淥口鎮因位於湘江、淥江交匯處的東北岸,故名淥口。元時屬湘潭州。明清時屬醴陵縣。1949年置鎮,時為醴陵縣直屬鎮。1959年劃歸株洲縣,為縣城所在地。1992年併入均壩鄉成現制。
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此地自古為湘東門戶,是原通往廣東沿海之咽喉,為兵家必爭之地。淥口距江南工業重鎮、最大的鐵路交通樞紐株洲市區僅14公里,屬株洲市衛星城,湘江和淥江交匯於此,京廣鐵路和S211省道穿城而過,距國際黃花機場50公里,
具有非常明顯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社會、經濟等均與長、株、潭城市群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廣泛接受其市場、技術、資金、人才的輻射和影響。隨著國家中西部開發步伐的加快,淥口鎮已成為長株潭一體化的南大門,成為湘南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原淥口鎮總人口61654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1983人,城鎮化率51.8%。另有流動人口1511人。總人口中,男性31309人,佔50.8%;女性30345人,佔49.2%。18歲以下10500人,佔17%;18—35歲15504人,佔25%;35—60歲26147人,佔43%;60歲以上9503人,佔15%。2011年,人口出生率10.2‰,人口死亡率3.7‰,人口自然增長率6.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961人。
2017年末,淥口鎮常住人口為110664人。
截至2018年末,淥口鎮戶籍人口為98876人。
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為113716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原淥口鎮完成財政收入4614萬元,比上年增長37.1%。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601.2萬元,增值稅2289.1萬元,企業所得稅193.2萬元,個人所得稅215.9萬元。人均財政收入74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140元,比上年增加1959元。
2015年,淥口鎮完成生產總值72.68億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6.7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78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6350元。
2018年,淥口鎮有工業企業158個,其中規模以上7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個。

農業

2011年,原淥口鎮實現農業增加值1.1億元,比上年增長4.1%,占生產總值的3.8%。農業作物以水稻、豆類、蔬菜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6萬噸,其中稻穀1.57萬噸,豆類108噸,玉米79噸,人均260.9千克。有無公害蔬菜基地3個,2011年,蔬菜面積1.3萬畝,產量2萬噸。
原淥口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黑山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6.5萬頭,年末存欄2萬頭;黑山羊飼養量0.2萬隻,年末存欄0.2萬隻;家禽年飼養量24.7萬羽,上市家禽16.3萬羽。畜牧業總產值6638萬元,占農業總產值41.2%。
2011年,原淥口鎮活立木蓄積量3.7萬立方米,農民住宅四旁植樹3.4萬株。2011年,累計造林500畝。有油茶林2.6萬畝,2011年,產油195.4噸。
原淥口鎮漁業以江河捕撈和水庫、山塘養殖為主。2011年,養殖面積360畝,產量1003噸,總產值911萬元,占農業總產值5.7%。

工業

原淥口鎮工業以鍛造、陶瓷、服裝、機械加工、塑料製品、建築材料為主。
2011年,原淥口鎮實現工業總產值41.47億元,比上年增長33.5%。實現工業增加值12.71億元,比上年增長25.3%。擁有工業企業18家,職工5192人。
2015年,淥口鎮共有規模工業企業76家,約佔淥口區規模工業企業70%。

商業

2011年,原淥口鎮完成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2.44億元,比上年增長7.1%。有商業網點246個,城鄉集貿市場12個,年成交額6億元。

金融業

2011年,原淥口鎮有銀行網點24個。

特色種植

黃花梨
黃花梨
2000年株洲縣淥口鎮農技服務站投資20萬元在淥口鎮思梅村創建一個佔地300畝的高標準黃花梨基地,並採取站投資,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建立股份制果場,為激活經營機制,
2002年10月,經站、村商議,對外招標承包,由於種植果樹投資高、技術性強,有資金的缺技術,使前來投標者望而生畏,然而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學員陳配林以超人的膽識,以15年租賃期19.5萬元租賃金一舉奪標,繼而成為淥口鎮乃至株洲縣赫赫有名的莊園主。
1999年株洲縣淥口鎮被列為中國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試點鎮,為選准有一定文化基礎、熱愛農業科技的學員,鎮政府發出通知由各村先選送1~2名學員參加縣第一期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班學習,陳配林聽到這個消息后,
報名參加了第一期培訓班,在學習期間,他認真聽課,作好筆記,經考試各科成績均在90分以上,他勤奮學習,執著的求知慾使他學到了許多知識,為以後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2000年11月,淥口鎮農技站為了加強思梅黃花梨基地建設,培訓技術骨幹,從眾多學員中挑選了陳配林,去湖南農業大學園藝系果樹專業。在湖南農業大學果樹專業一年深造中,他更是加倍勤奮,深得任課教授張秋明的器重,並擔任班學習委員。通過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使陳配林奠定了專業基礎,湖南農大的一年深造致使陳配林一舉成為淥口鎮具有較高果蔬專業水平的青年農民。

發展新貌

開發區
開發區
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建成的淥口經濟開發區為省級開發區,區內實行最大的經濟自由,最小的行政干預,道路寬敞,環境清幽,各項基礎設施健全。
吸引了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在此安家落戶,以汽車配件、設備製造為主,形成了具有強大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鎮內建安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有國家二級以上建安企業二家。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為創建省級文明衛生鄉鎮,鎮委、鎮政府對鄉鎮進行提質擴容,先後投入建設資金2億多元,對淥口主要街道進行全面改造,新鋪花崗岩人行道4萬㎡,改造瀝青路面3萬㎡,硬化道路4萬㎡,打造了伏波、向陽、火車站、金穗四個精品休閑廣場,城鎮品位不斷提升。已建成區面積5.75平方公里,人口達5.86萬人,交通、供水、供電、通訊、商業貿易等日趨發展和完善。
2006年投資3500萬元建設漉浦東路,其中淥水大橋及其聯絡線的征地拆遷工作基本結束。投入320萬元對桑園北路、梅苑路、漉浦東路一段的道路進行了水泥硬化。
進一步完善了伏波公園、大石圍公園和向陽路、黎韶路的綠化工程,同時規劃好了湘淥兩江風光帶美化方案。

科技強鎮

柑桔
柑桔
株洲縣淥口鎮是一個農業大鎮,現有耕地面積1350公頃,其中水田面積1152公頃,柑桔363公頃,黃花梨110公頃,該鎮現有農業科技示範基地11處,科技示範戶508戶,農民人平純收入3040元。
多年來,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實現富民強鎮的工作思路,增加科技投入,投資20萬元建成了全省一流鄉鎮科技培訓中心,投資20多萬元創辦南方早熟梨示範基地,投資10餘萬元建設高標準的連棟鋼架大棚農業科技示範園。
2003年該鎮在科技興農上又有新的舉措,來勢較好,如通過灣塘連片青玉甜瓜和蓮藕,松崗和西塘村雜交水稻制種,蛇頭花卉苗木、排上優質稻、思梅南方早熟梨、楊梅氣生型雙孢蘑菇、葡萄避雨栽培、科技興村等科技示範項目的實施,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和農產品品質,增加了農民收入,該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3040元,為實現科技興鎮、富民強鎮的宏偉目標打下了良好基礎。

文明鄉風

寧靜鄉村
寧靜鄉村
為了響應中央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株洲縣淥口鎮自從遠教站點建成以來,利用遠教平台,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樹立文明鄉風,鋪就了一條通往新農村的信息高速路。
淥口鎮灣塘村地處株洲市和株洲縣的交界地段,是株洲縣工業園的中心地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工業園土地徵用過程中遇到了一些矛盾和問題,少數村民堵路阻工的現象造成了不良的影響,針對這一情況,村裡組織黨員、群眾多次集中在遠教站點,
學習土地徵用的有關法律法規,上網查找土地徵用的相關政策依據,通過耐心細緻的說服教育,使村民認識到要支持、配合土地的徵收,對園區的工作由反對、對著干變為支持、配合,使園區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春耕備耕

開春以來,株洲縣淥口鎮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縣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全面掀起春耕生產高潮,為實現穩定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春耕備耕工作我們立足“早字”,做到生產計劃早安排,技術推廣早部署,增產措施早落實,技術服務早行動,採取多種措施宣傳發動,確保春耕開好局,起好步,為全年農業生產計劃目標的實現打下基礎。
一、按照上級下達2013生產主要指標結合我鎮實際情況分解下達給各村。我鎮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其中抽取松西子社區、快山村等三個村的實際情況作為調查,規劃農作物播種總面積達4000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達2424畝,早稻播種508畝,中稻及一季晚稻486畝,油菜籽1257畝,蔬菜1628畝,其中蔬菜大棚80畝,花卉苗木(含草皮)260畝。
二、各駐村幹部深入各村了解農民生產情況,進行春耕生產組織動員、宣傳工作,大力宣傳支農惠農政策,做好糧食綜合直補、農機補貼,良種補貼等宣傳工作,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三、鎮農技站組織各村科技特派員對農民進行農作物的科學種植、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實用技術的培訓,充分利用板報、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推廣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治技術,提高農民在農業生產中應用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幫助村民將春耕生產抓早抓好。
四、鎮農技站積極協調農資儲備,調運物資,及早做好種子、化肥、農膜等農資的儲備調運工作,並對全鎮範圍內的農藥、種子、化肥等銷售點進行全面檢查。嚴厲查處劣質農藥、種子、化肥,維護農資市場正常經營秩序。
五、統籌兼顧,形成春耕備耕工作合力。要求各部門明確分工,密切配合,水管站組織農戶及時做好小河道、溝渠等修繕及清淤工作,加快春澆工作進度;農技站大力推廣新型、實用農機具,加強對農機手的技術培訓、安全生產教育;政府農村工作組,農技站等部門搞好技術指導和服務,確保春耕生產順利進行。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原淥口鎮有幼兒園20所,在園幼兒1700人,專任教師129人;小學7所,在校學生2553人,專任教師17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4所,在校學生2365人,專任教師338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為100%。

科技

2011年末,原淥口鎮有農技站1家,有農家樂餐飲協會等5個,各類科技人才95人。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原淥口鎮有鎮文化站1處,村級文化活動中心20處,農家書屋23處,藏書30.12萬冊。腰鼓、龍燈、舞獅等文藝隊伍18支。2011年,有線電視用戶12715戶,入戶率57%。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原淥口鎮有鄉鎮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17所,病床130張。專業衛生人員50人,其中執業醫師14人,執業助理醫師8人,註冊護士8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原淥口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2728戶3867人,支出1160萬元,月人均250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781戶1129人,支出88.3萬元,月人均65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40人,支出18.1萬元;分散供養87人,支出22.6萬元。醫療救助234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4947人次,共支出72.2萬元。臨時救助727人次,支出14.6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57人,支出67.7萬元。危房改造及救災支出41.8萬元。敬老院1所,床位50張,入住五保人員40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2.4萬人,參保率96%。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原淥口鎮有郵政代辦所3處,電信服務網點26個。電話普及率98%,其中行動電話普及率99%,固定電話普及率97%。

基礎設施

● 水利
2011年,原淥口鎮境內有小二型水庫14座,庫容170.1萬立方米,灌溉面積5339畝;山平塘802口。電力提灌站75處,裝機容量2083.5千瓦,灌溉面積19805畝;電力排灌站13處,裝機容量732千瓦,排漬面積4070畝。

交通


淥口鎮境內設有淥口火車站。另有省道S211、縣道芷淥公路過境。

文化


淥江自東向西流入湘江交匯於此,故名淥口。古稱漉浦,又稱津口。

旅遊


景點

● 磨山遺址
淥口鎮
淥口鎮
磨山遺址位於淥口區原仙井鄉(今淥口鎮)黃霞壠村,1986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1987年8月通過試掘,共發現房址3座、發掘墓葬24座,為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農耕聚落遺址,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
● 伏波廟
淥口鎮
淥口鎮
伏波廟位於伏波嶺上,在淥口區南面。相傳為紀念漢代伏波將軍馬援而建,伏波廟因此而得名。2011年1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伏波廟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 關王廟
關王廟位於湖南省株洲市淥口區原仙井鄉(今淥口區)蘆下橋村孫公祠組的一座小山上,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2011年1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關王廟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