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古上洛的結果 展開
- 古上洛
- 中國古代地名
古上洛
古上洛
古上洛,一處在商洛寒川佛誕公園下,丹鳳漂流上處新發現的古上洛城遺址。
古上洛
2013年,作者福凸從一奇特石窟引發的調查中,發現了一處遍地是清一色漢磚漢瓦;有城門城垣等大量文物的古城遺址,並通過現場訪問老者,考察當地村名、塬名、水名、橋名等大量地理名稱、對古城城牆、城門遺跡、古城設施、遍及地面的漢制磚瓦及古稱“上洛塬”的調查,查閱《史記》《州志》《康熙續修商志》《直隸商州總志》《商洛市志》《水經註疏》等數十本史料、論證了陝西文物部門2012年新出版的《陝西陝第三次文物普查叢書》“商洛卷”中對“古城村遺址”的疑惑,證明它就是千百年被遺忘的上洛古城遺跡。
古上洛的發現是《古上洛探秘》的作者福凸先生的《圖騰下的上洛影子》的尋找而引起。圖騰影子
圖騰外的吊杆
《陝西陝第三次文物普查叢書》“商洛卷”載:“古城村遺址”,“漢代,位於商州孝義代街村七組(原古城村)……三面均臨丹江,城址略成扇形……東西長約900米,南北寬300米,面積約27萬平方米。城址西部殘存夯築牆垣,殘高1.4米。遺址表面文化遺存豐富……”。
《商州賦》城
而《左傳》和《水經注》解注古上洛云:“丹水東南流,……東南過其縣南(北岸商州州城正對面,作者注)。……丹水自倉野,又東歷兔和山,即春秋所謂左師軍於兔和,右師軍於倉野者也。又東南過商縣南(此時的商縣即今丹鳳縣。即丹水過了上洛倉野后才過丹鳳縣)……”
《水經注》記載的“倉野”屬上洛,在現丹鳳縣(當時的商縣)上游,上游就是抬頭可望見的孝義上洛城(約一個驛站)。
描寫古上洛位置,康熙51年(公元1652年)的《商州賦》,作者是知縣趙應會,約生活於清代中葉,商州監生,乾隆五十七年中舉,《雁塔題名》(三)有載。他在描寫商州州城和古上洛城時寫到:
“……其城,則左龍右鳳,台峙丹流,二丈七尺之高。儼臨翠甸,五里三分之大。已定神□,射虎將軍,靜鎮於鼙鼓不驚之日。懸魚太守,清吟於金湯孔固之秋。過樂野而流連,前此遺封何在?向高橋而躑躅,當年故址還留。”
清代《商州賦》所描寫的商州州城的前城是在有一處通過樂(現地名樂園,古地名洛塬、洛源---國偉注)野(地名,古稱蒼野之地、《後漢書》稱其為“蒼野聚”(漢村名)之後為村時稱“野村”,現名:夜村--國偉注)之地,站在高橋(一座連接上洛古城與商於古道的跨江大橋,由於城棄橋毀,只留下因橋得名的地方。---國偉注)處”向高橋而躑躅,當年故址還留。”與《陝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叢書》商洛寒川佛誕公園相接的孝義古城村地點是同一地,從而,古上洛的地點和過去很多歷史發生的事件、地點就發生了變化。
衛星下的古城廓
1、《商州賦》所描寫古城的位置名稱,與《陝西第三次文物普查叢書》商州古城村位置和當地地圖、衛星地圖的地名、村名一致。 2、《陝西第三次文物普查叢書》中的對古城村遺址的介紹“漢代,位於商州孝義代街村七組(原古城村)”,與《直隸商州總志》載“漢,上洛”年代一致。 3、《陝西第三次文物普查叢書》中對商州孝義古城所描寫的“三面環水”的特點,與衛星地圖上該地呈倒U字型特點,與清乾隆《直隸商州總志》載“(上洛)居洛水上,因以得名”的特點相似。 4、《丹鳳縣簡介》:“(丹鳳縣)秦置商縣,轄今商州市及丹鳳、商南、山陽縣大部。漢元鼎四年(前113)割境西置上雒(洛)縣……”所以,雖然商州和上洛縣城可能同城,但古上洛城在“商州孝義代街村七組(原古城村)
5、孝義古城與清乾隆《直隸商州總志》、《通鑒》中的上洛城的特點、與考古結論該地建城時間一致。與《史記》、《正義》說“王陵古城”在上洛南三十一里;反之王陵故城北邊三十一里處就是上洛城。“王陵故城”正好在上洛故城南三十一里之處剛好吻合和相互印證。
該城的地理位置是在秦嶺山脈的南坡;流嶺以北。西邊距離西安市130公里;距離商洛市中心30公里;沿丹江(州河)經寒川佛誕公園上段的羅公碥、一行商州銅佛龕、襄王溝、元建寺、和下段的夜村高橋村連接。東與丹鳳縣的棣花、商鎮(古商洛縣)“丹江漂流”相接。背靠南山連接商山。距商山的“商”字15公里。在下百餘公里就到商南境地的“金絲峽”區域了。
其城的建設和擺放的地理位置奇特,四面環山,丹水沿(當地人俗稱此段為洛水)四面環山的倒“U”字形河床里通過。倒U字的中間部分一邊連南山,一邊頂河邊,河對面又是一座小山。此地形形成的一塬,此塬古稱上洛塬。城就建在U字形塬上,所以上洛城是一條形狀的城。正門朝西,三面鄰水,河水滿時似城飄在水面。當地人稱其為“水城”。其水由於治所、城;以及此地是“上洛塬”所在,所以此段的河水俗稱洛水。但是著名的商於古道旱路卻在城的北邊。(此商於古道仍存。)城在江河的南岸、緊連南山商山,丹江成了天然的護城河。人們出入古上洛城必須船渡江或過“高橋”才能進入商於古道旱路。高橋下可行船,因為前方就是洛塬碼頭(唐時為距商州銅佛龕一里的洛源驛站碼頭,接運龍駒寨來的南糧北調工程和其他轉運旱路上長安的貨物等)是丹江上游漢代最早的過江大橋。由於數百年後古上洛城因戰亂毀和地域雖險要,但和平時期和發展卻多有不便,加之古時建城後期比較注重風水,此城在水南岸,系南山之陰之嫌,且逢戰必毀;該城有限的發展空間和不便,最終棄城至現上洛商州城。
古上洛的上洛一詞,是此地丹江邊上下有很多“塬”地勢。以族氏占塬為家族地盤居多。如古上洛城本身就在塬上。當地人有“上洛塬”稱呼。緊連周圍有:左前邊:“上塬”村,又前:“北塬”;沿丹水(洛水)上一次是:“洛塬”即唐代著名的“洛源(塬)驛站”《州志》橋樑的古橋中,此處現稱的會峪河橋為“洛塬橋”舊稱洛塬河橋。(后因和洛南地名“洛源”發音相同該稱“樂園”)、“王塬”、“楊塬”、“唐塬”、“李家塬”、“上趙塬”、“下趙塬”、等“塬”,均在周圍的丹江邊高處,且都是土地土質較好,易居住和繁衍的地方。名稱作為地名延續至今。
古上洛縣城建好后,又由於治所城前河民俗愛稱以城冠名,上洛的河就叫洛河。是因為古時老百姓讀書少,不知道地理學名而因此。加之此地此城被江河水包圍,站在商於路和跨江進城的“高橋”前望此上洛城,在河床水滿時成一島,如同漂在水上的巨舟。所以古志載此城在洛水之上而得名。
古上洛的上洛出現的文字記載是漢代的《左傳》。
古上洛縣的行政建制始於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4年)在此上洛塬設縣,因居洛河之上故名。包括今區、洛南縣兩地。屬弘農郡(治所河南靈寶),隸司隸校尉部。名上洛縣。共230年。
東漢(公元25——220年)縣設此上洛塬(屬京兆尹,治所長安。仍隸司隸校尉部。三國(公元220——265年)屬曹魏之京兆郡)共240年。
古上洛郡的行政建制始於西晉(公元265——316年(泰始二年(266),晉武帝分京兆南部置上洛郡,治所在古上洛縣,上洛縣仍在此上洛塬上至北魏(公元439年)。共174年。
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其上洛縣為荊州和上洛郡治。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為洛州和上洛郡,上洛縣仍在上洛塬上。(此時一說州城存在)共48年。
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其上洛縣為商州和上洛郡治。共計91年。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撤郡,保留商州,上洛縣為商州治。一說州城存在,上洛城始廢,治所合一。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撤商州復設上洛郡。共124年。(該城廓保留至清代(清代《商州賦》)古城牆殘段保留至現1990年前後。)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上洛郡設商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撤商州又改為上洛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上洛郡再改為商州。此時商州、上洛郡、上洛縣治所合一均在現商州城。撤置年代
宋代(公元1264年)上洛縣建名稱制終止。
古上洛城從建城至棄城約697年間。建制名存年間為1254年。
上洛古城內居屋
新商洛市商州城上洛
日本上洛
2、上洛(商州城上洛)
3、上洛(日本)
此地為純綠色固有生態景點。古城有“老州城八景”.留存。即:.“古城八景”:“1古城灣椅子圈、2寺嶺子在中間、3龍王廟坐河邊、4聖水庵懸半山、5老龍疙瘩戳破天、6普光寺塔寺前後殿、7丹水繞城白龍冠、8神出佛入幾千年。”
連接一體的寒川佛誕公園、天成佛誕聖地六十餘處,一代國師釋無業故里、元建寺、襄王溝、王陵故城、洛源驛站、商州銅佛龕;下連接商山洛水的商山、丹江漂流,在下就去“金絲峽”景區。
古上洛景點一覽圖
未標註的地圖上的塬:洛塬(現稱樂園)楊塬、王塬、何塬、上塬、古城(民稱上洛塬)
描寫上洛的詩歌
【詩歌名稱】:《憲丞裴公上洛退居有寄二首》 【年代】:唐【作者】:吳融【內容】:鴻在冥冥已自由,紫芝峰下更高秋。拋來簪紱都如夢,泥著杯香不為愁。晚樹拂檐風脫翠,夜灘當戶月和流。自嗟不得從公去,共上仙家十二樓。瘦如仙鶴爽風篁,外卻塵囂興緒長。偶坐幾回沈皓月,閑吟是處到殘陽。門前立使修書懶,花下留賓壓酒忙。目斷瓊林攀不得,一重丹水抵三湘。
【詩歌名稱】:《送李太守赴上洛》 【年代】:唐【作者】:王維【內容】:商山包楚鄧,積翠藹沉沉。驛路飛泉灑,關門落照深。野花開古戍,行客響空林。板屋春多雨,山城晝欲陰。丹泉通虢略,白羽抵荊岑。若見西山爽,應知黃綺心。
《奉報寄洛州詩》
年代:南北朝 作者:庾信
舟師會孟津。甲子陣東鄰。雷轅驚戰鼓。劍室動金神。幕府風雲氣。軍門關塞人。長旍析鳥羽。合甲抱犀鱗。星芒一丈焰。月暈七重輪。黎陽水稍淥。官渡柳應春。無庸奉天睠。驅傳牧南秦。繁詞勞簡牘。雜俗弊風塵。上洛逢都尉。商山見逸民。留滯終南下。唯當一史臣。
《送王推官宰上洛先歸關中》
詩人:梅堯臣 朝代:宋
跨馬獨歸日,春風隨度關。客裘將欲綻,社燕亦同還。洛水源邊邑,秦人隱處山。君家有鳧舄,切莫向雲間。
(清)《商州賦》作者:趙應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