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田民
崔田民
崔田民(1912—1991),曾用名崔逢吉、崔天民,陝西省綏德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和政治工作領導者、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崔田民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是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四、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崔田民 (1912~1991),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原名崔逢吉。陝西省綏德縣人。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1927年9月在綏德縣立第一高小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6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在白色恐怖下,他積極從事革命活動,發展黨團組織。因組織學生罷課、罷考、鬧學潮,被校方開除學籍。回到家鄉后,以教員身份為掩護,創建了被稱為陝北革命堡壘的鐵茄坪黨支部以及王家溝、定仙墕黨支部和雷家嶮、石家溝、林家寨團支部,參與組建了中共綏德南區區委和綏德中心區委,並擔任區委委員、共青團區委書記。
鐵道兵政委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三四四旅六八七團政治處主任、政治委員,第六八九團政治委員、三四四旅政治部主任,參加了平型關戰役、溫塘戰鬥和粉碎日軍對晉東南的“九路圍攻”。1939年4月,部隊挺進冀魯豫地區,先後任第三四四旅兼冀魯豫支隊政治部主任。1940年2月,任冀魯豫邊區軍政委員會書記、行署副主任、軍區政治委員和八路軍第二縱隊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1941年4月,日軍集中日偽武裝萬餘人,對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發動了大規模“掃蕩”,崔田民運用靈活的戰略戰術同日偽軍進行鬥爭,終於避開敵人合擊,分路突圍,並摧毀日偽軍據點多處,鞏固和發展了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同年7月,任冀魯豫軍區司令員,一年後改任軍區政治部主任。他不論擔任什麼工作,都能嚴於律己,顧全大局,聯繫群眾,謙以待人。1944年1月,被調到延安中央黨校學習,並參加了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一縱隊政治部主任、冀南軍區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邯鄲戰役、保衛承德、保衛張家口和魯西南等戰役。1948年,先後在中共中央華北局黨校、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工作,為新解放區培養了大批幹部。1949年9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副政治委員,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積極協助滕代遠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開展工作,完成了2000多公里鐵路的搶修搶建任務,有力地支援了前線作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於1950年任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副政治委員,完成了搶修搶建鐵路的任務。1954年回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和王震司令員親赴南寧,現場指揮,用10個月時間,建成全長315公里的黎湛鐵路。隨後又率部搶修了全長近700公里的鷹廈鐵路,提前一年完成了通車任務。后歷任高等軍事學院速成系班主任兼政治委員、鐵道兵政治委員、顧問,第二炮兵顧問。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第三屆全國國防委員會委員,第四、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和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特邀代表。1982年離職休養。1991年11月16日在北京逝世。
一級八一勳章
1928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33年3月至1935年2月任中共陝北特委委員,1933年3月至4月任共青團陝北特別區委員會委員。
1934年1月至1935年2月任共青團陝北工作委員會組織部部長。
1935年1月在陝北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上被選舉為陝北省蘇維埃政府副主席兼保衛局局長、國民經濟部部長。2月至11月任陝北省蘇維埃政府副主席、黨團書記。2月至10月任共青團陝北特別委員會專職委員。9月至10月任中共陝甘晉省委委員、西北政治保衛局局長。同年至1937年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團黨委委員、第七十八師政治委員。
1937年5月至1939年11月任中共陝甘寧邊區委員會執行委員。先後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四旅第六八七團政治處主任、政治委員,第六八九團政治委員。參加平型關戰鬥。
1938年2月任八路軍第三四四旅政治部主任兼新編第二旅政治委員。
1939年3月至1940年4月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冀魯豫支隊政治委員。
1940年2月至1941年1月任八路軍第二縱隊政治部主任,1940年6月至12月任政治委員。
1940年4月至1941年7月任冀魯豫軍區政治委員,1941年7月至1942年12月任司令員,1943年9月至1944年5月任政治部主任。
1940年4月起任中共冀魯豫邊區軍政委員會書記、冀魯豫區委委員。
1941年1月至8月任冀魯豫邊區行政公署副主任。
崔田民
1949年10月至1954年3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副政治委員。
1950年3月至1953年1月任鐵道兵團黨委常委、副書記。
1950年率部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鮮作戰,任志願軍鐵道兵團副政治委員,志願軍鐵道兵指揮所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志願軍鐵道運輸司令部副政治委員,中朝鐵道聯合運輸司令部第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中朝聯合前方鐵道運輸司令部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后兼鐵道搶修指揮所政治委員。
1953年1月至1954年3月任鐵道兵團黨委書記。
1954年3月至1957年9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第一副政治委員、鐵道兵黨委第一副書記。
1954年5月至1955年3月、1956年6月至1957年11月任中共鐵道兵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1956年4月至1958年12月任鐵道兵黨委第二書記。
1957年9月至1964年10月任解放軍鐵道兵政治委員。
1958年12月至1960年4月任鐵道兵黨委第一書記。
1960年3月至1966年5月任鐵道兵黨委常務委員。
1960年4月至1964年12月任鐵道兵黨委書記。
1960年7月起入高等軍事學院速成系第一期第一班學習,兼主任、政治委員。
1964年10月至1967年10月任鐵道兵第二政治委員。
1964年12月至1967年8月任鐵道兵黨委第二書記。
“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后平反。
1973年11月至1975年8月任解放軍鐵道兵第二政治委員。
1975年4月至6月任鐵道兵黨委副書記。6月至8月任鐵道兵黨委第二書記。後任鐵道兵顧問,成都軍區顧問,第二炮兵顧問。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四、第五、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十三大特邀代表。
1991年11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一級獨立自由章
1927年蔣介石公開叛變革命,製造了舉世罕見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陝北軍閥井岳秀遙相呼應,緊密配合,派兵封閉了進步的學校綏德第四師範,到處搜捕共產黨人,殘酷地鎮壓革命運動,白色恐怖籠罩著整個黃土高原。陝北早期的黨、團員,有的被捕入獄,有的慘遭殺害,有的畏難消沉,還有的自首叛變,革命暫時處於低潮。
崔田民
謝子長
自此之後,清澗東區、綏德南區的土豪劣紳再也不敢橫行霸道逼租收稅了。第2支隊又在赤衛隊的配合下襲擊了店子溝李成善的民團,繳槍10餘支,開闢了綏德南區、清澗東區、延川東區游擊根據地。襲擊臘八會後,崔田民將崔正冉、張承忠所帶的第1支隊,派回安定,開闢游擊根據地。1934年1月,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派駐西北軍事特派員謝子長回到陝北。崔田民聽說謝子長抵達清澗東區,立即派第2支隊武裝護送回安定。謝子長回到安定后,先將疏散回家隱蔽的幹部謝紹安、李盛堂等集中在一起,又找到了一些疏散回家的游擊隊員,取出了埋藏的6支槍,很快又和崔田民從清澗派回安定的第1支隊會合。3月8日正式恢復了紅第1支隊。謝子長任命李盛堂為支隊長,賀晉年為政委。從此這支游擊隊就在謝子長領導下,在安定、清澗、綏德一帶,開展革命游擊戰爭。
最早到達陝北的紅25軍
1月30日,陝北特委在白廟岔宣布將陝北紅軍游擊隊,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7軍第84師。陝北紅軍的迅速發展壯大和蘇維埃政權的建立,使國民黨統帥部也為之震驚。蔣介石調集了6個師,30個團,約5萬人的兵力,對陝北根據地進行第二次“圍剿”。“圍剿”的戰略重心是安定、綏德、清澗。這次“圍剿”,完全照搬對紅軍中央蘇區第五次“圍剿”的一套辦法,採取分割“清剿”、逐區蠶食的方針,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術。同時組織“還鄉團”、“鏟共義勇隊”,輔之以政治欺騙宣傳,推行保甲連坐法,並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企圖徹底摧毀陝北革命根據地。在第二次反“圍剿”的鬥爭中,崔田民按照陝北特委總結的土改試點經驗,在全省進行了土地分配,並且與馬明方一道,及時糾正了土地分配中的一些偏向。
經三個月的奮戰,4月底完成了全省的土地革命,從而大大激發了廣大農民的革命熱忱,為取得反“圍剿”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第二次反“圍剿”鬥爭中,崔田民派去搞兵運工作的石厚剛、雷維烈在橫山縣石灣的戰場上,擊斃敵連長,率士兵前線倒戈,對這次戰爭的勝利起了很大作用。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使陝北和陝甘邊連成一片,形成了西北革命根據地,為中央紅軍到達陝北,提供了立腳點。這是西北人民對中國革命的偉大貢獻!徐海東、程子華率領的紅25軍於9月15日到達永坪鎮,受到陝北根據地郭洪濤、馬明方、崔田民等黨政軍領導幹部和群眾的熱烈歡迎。糧食、豬、羊、紅棗、雞蛋源源不斷地送到紅25軍駐地,慰問戰士。
10月22日,第1、2、4方面軍會師會寧城,三軍大會師,是三個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共同心愿。三支勁旅經過長途跋涉、艱苦征戰,終於從四面八方匯合到一起來了。三軍匯師后,彭德懷親自指揮了山城堡戰鬥。胡宗南部第1軍、孤軍冒進,尾追紅軍。紅三軍主力早已集結于山城堡,嚴陣以待。11月20日,胡宗南部第1軍第78師剛進入山城堡,彭德懷司令員一聲令下,紅1軍團由南向北,紅15軍團由北向南發起猛攻。崔田民、韓先楚率第78師奮勇向前,第2方面軍策應各部,第4方面軍正面攻擊,激戰至21日下午,戰鬥結束,殲敵第78師一個旅又兩個團。山城堡戰鬥,是三個方面軍會師后的第一仗,也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最後一仗。這次戰鬥的勝利,掃除了紅軍進入陝北的最後障礙,鞏固了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平型關戰鬥中八路軍機槍陣地
9月23日,第344旅進入平型關東南地區上寨、下關一帶隱蔽待命。師部召集全師幹部開會,林彪師長作了動員,聶榮臻副師長宣布了戰鬥部署。第687團的任務是到平型關北面截斷敵人之退路。24日晚,崔田民與張紹東團長率第687團向平型關北開進。天下著傾盆大雨,幹部和戰士都沒有雨衣,任憑秋雨濕透單薄的軍裝,沿著崎嶇的山路向前行進。突然咆哮的山洪從溝里衝出來了,水勢兇猛,大家只得把槍和子彈掛在脖子上,手拉手,從激流中淌過去。經過大半夜艱苦行軍,拂曉前趕到陣地,崔田民向戰士們作了戰前動員,便和經過一夜風雨侵襲的戰士們,忍受著飢餓和寒冷,趴在冰涼的陣地上隱蔽著。
這時,溝里傳來了汽車的馬達聲,進犯平型關的日軍坂垣師團第21旅團已進入了平型關北的山溝里,前面是100多輛汽車,接著是200多輛馬車,除軍用物資外,車上坐滿了戴著鋼盔的日本兵,再後面是馱著九二式步兵炮的騾馬和騎兵。車馬連成一線,馬達聲和馬蹄聲充斥在山溝間。日寇南下以來,一直沒有遇到過抵抗,所以雖是輜重部隊,仍然毫無顧忌地如入無人之境,大搖大擺地走著。清晨7時,日軍已全部進入了伏擊圈,師部下達了攻擊命令。
平型關戰鬥中八路軍戰士與日軍展開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