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籌資
財務籌資
財務籌資是企業根據生產經營活動對資本的需要,通過一定的籌資渠道並運用一定的籌資方式籌集資本的過程,應遵循合理性、效益性和及時性原則,不同的籌資渠道和籌資方式各有特點和適用性。
1.合理性原則
就是要考慮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和生產規模,確定一個合理的需要量。
2.效益性原則
就是要分析資本的投放項目,綜合考察各種籌資渠道及籌資方式的資本成本和籌資風險,以儘可能少的代價實現最大的效益。
3.及時性原則
就是要根據企業投資的投放時間安排來予以籌劃,及時地取得資本。
財務籌資渠道
財務籌資渠道是指客觀存在的企業獲得資本的來源方向。
我國主要的渠道有:國家財政資本、銀行信貸資本、非銀行金融機構資本、其他企業資本、民間資本、企業自留資本及境外資本等
財務籌資方式
財務籌資方式是指企業在籌集資本時所採用的具體形式。
我國主要籌資方式有:吸收直接投資、發行股票、留存收益、發行債券、金融機構借款、融資租賃、商業信用等。
財務籌資的渠道與方式的區別與聯繫
區別:籌資渠道反映取得資本的客觀可能性,而籌資方式解決用什麼方式將客觀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
聯繫:同一渠道的資本往往可以採用不同的方式取得,而同一籌資方式又往往可適用於不同的資本渠道。
籌資風險可以分為現金性籌資風險和收支性籌資風險兩種。企業籌資風險的影響因素諸多,既有企業外部的原因。也有企業內部的原因。而且不同的籌資風險形成的原因也不盡相同。
1.企業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複雜多變,財務管理系統不能適應複雜多變的宏觀環境。
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複雜多變是產生財務風險的外部原因。眾所周知,持續的通貨膨脹,將使企業資金供給持續發生短缺,貨幣性資金持續貶值。實物性資金相對升值,資金成本持續升高。財務管理系統如果不能適應複雜而多變的外部環境,必然會給企業帶來困難。目前,我國許多企業建立的財務管理系統,由於機構設置不盡合理,管理人員素質偏低,財務管理規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礎工作欠缺等原因,導致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缺乏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具體表現在企業不能對外部環境的變化進行科學的預見,反映滯后,措施不力,由此產生財務風險。
2.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對財務風險的客觀性認識不足。
企業只要有財務活動,就必然存在著財務風險。在現實工作中,我國許多企業財務管理人員風險意識淡薄,是財務風險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於我國市場已成為買方市場,企業普遍存在產品滯銷現象。一些企業為了增加銷量,擴大市場佔有率,大量採用賒銷方式銷售產品。企業應收賬款大量增加。同時,由於企業在賒銷過程中,對客戶的信用等級了解欠缺,缺乏控制,盲目賒銷,造成應收賬款失控。大量比例的應收賬款長期無法收回,直至成為壞賬。資產長期被債務人無償佔用,嚴重影響企業資產的流動性及安全性,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財務風險。
3.財務決策缺乏科學性導致決策失誤。
財務決策失誤是產生財務風險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財務決策失誤的前提是財務決策的科學化。目前,我國企業的財務決策普遍存在著經驗決策和主觀決策現象,由此導致決策失誤經常發生,從而產生財務風險。例如,在固定資產投資決策過程中,由於對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加之決策所依據的經濟信息不全面、不真實,以及決策者決策能力低下等原因,導致投資決策失誤頻繁發生。決策失誤使投資項目不能獲得預期的收益,投資無法按期收回,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財務風險。由於投資決策者對投資風險的認識不足,決策失誤及盲目投資導致一些企業產生巨額投資損失,也必然影響企業的投資效益,影響了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從而給企業帶來較大的財務風險。
4.企業內部關係混亂。
企業內部財務關係混亂是我國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又一重要原因。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及企業與上級企業之間,在資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權責不明,管理混亂的現象,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資金流失嚴重,資金的安全性、完整性無法得到保障。例如,企業資金結構不合理,負債資金比例過高等。在我國,資金結構主要是指企業全部資金來源於權益資金與負債資金的比例關係。由於籌資決策失誤等原因,企業資金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普遍存在。具體表現在負債在資金結構中比例過高,很多企業資產負債率達到30%以上,導致企業財務負擔沉重,償付能力不足,由此產生財務風險。
1.確定最佳資本結構。
資本結構是指長期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的構成及其比例關係。傳統財務理論認為。從凈收入的角度來考慮,負債可以降低企業的資本成本,提高企業的價值。但企業利用財務槓桿時,加大了股東權益的風險,會使權益資本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內,權益資本成本的上升不會完全抵消利用資金成本率低的債務所獲得的好處,因此,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會下降,企業總價值上升。但是,過度利用財務槓桿,權益成本的上升就不再能為債務的低成本所抵消,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便會上升。以後,債務成本也會上升,使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上升加快。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從下降變為上升轉折時的負債比率就是企業的最佳資本結構。企業籌資有負債籌資和權益籌資,這就呈現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的比例關係,即資本結構。企業籌資必須達到綜合資金成本最小,同時將財務風險保持在適當的範圍內,使企業價值最大化,這就是最佳資本結構。
2.確定理想財務結構。
財務結構是指企業各種籌資方式的組合構成,通常用資產負債率表示。財務結構的類型有3種:①資產負債率為100%,股東權益比率為0,全部為借入資金;②資產負債率為0,股東權益比率為100%,全部為自有資金;③資產負債率與股東權益比率均小於100%,借入資金與自有資金各佔一定比例,比例的不同又會衍生出若干種具體的財務結構。企業全額負債經營,風險全部由債權人承擔,不僅會影響債權人的利益,而且會嚴重干擾一個國家的經濟秩序。《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明確規定公司設立必須要具有最低限額的註冊資本,由股東出資形成,也即實踐中不允許上述第一種財務結構存在。企業全部依靠權益資金經營,無負債,雖不受法律的制約,但權益資金成本高,不能根據需要作靈活的調整,且在市場經濟中,由於交易的結算關係和臨時性資金需要,第二種財務結構實際上也是不存在的。第三種財務結構才是現實經濟生活中需要加以研究的,也就是如何安排和調整負債與股東權益資金的比例,使之更趨於合理。理想的財務結構標準是綜合資金成本低、財務槓桿效益高、財務風險適度。
3.確定適度負債結構
企業要發展,經濟要增長,就得有投入,在企業自有資本私有制的情況下,舉債投入無可非議。那麼,怎樣才能在企業發展和控制負債風險之間尋求一條最佳途徑?在一般情況下,負債成本必須低於投資項目預期回報額,否則,經營無利可圖,任何優惠的籌資條件、誘人的投資項目都是不可取的。企業一旦確定應進行負債經營,隨之一是要確定舉債額度,合理掌握負債比例;二是要考慮借人資金的來耗結構。企業在舉債籌資時,必須考慮合適的舉債方式和資金類別。
4.充分運用財務槓桿
負債是財務槓桿的根本,財務槓桿效用源於企業的負債經營;在一定條件下,自有資金愈少,財務槓桿操作的空間愈大。利用財務槓桿操作,看起來獲利率很高,但是必須操作得當。如果判斷錯誤,投資報酬率沒有預期得高。甚至是負的時候,再加上需要負擔的借貸利息。就變成反財務槓桿操作,反而損失慘重。因此,財務槓桿對企業的資金運用有一种放大效應,當企業運用了負債,財務槓桿的效應就會顯現。但是負債並非越多越好,我們首先應該分析籌集資金后資金的利潤率是否大於利息率,如果是,則負債的運用會大幅度提高高企業的每股利潤,負債體現的是一種正槓桿的效應;反之,負債的運用會大幅度地降低企業的每股利潤,負債體現的是一種負槓桿的效應。當然,這僅僅是對單種負債的財務槓桿效應進行闡述,對於一個企業來說,籌資的渠道很多,財務槓桿效應往往是通過組合的籌資結構體現的。財務管理中涉及的槓桿主要有經營槓桿、財務槓桿、複合槓桿,並對應著經營風險、財務風險、企業總風險及有關的收益。財務管理利用槓桿的目標是:在控制企業總風險的基礎上,以較低的代價獲得較高的收益。要提高企業籌資效益,就必須把握好企業財務結構、資本結構,按照企業預期合理搭配各種籌資方式;同時,合理安排企業的負債規模、期限、結構,達到財務槓桿效益優化。從而解決財務槓桿與企業籌資效益的問題。
1.對於現金性籌資風險,從其產生的根源著手,應側重資金運用與負債的合理期限搭配,科學安排企業的現金流量。如果企業的負債期限與負債周期做到與生產經營周期相匹配的話,則企業總能利用借教來滿足其資金的需要。所以,按資金運用期限的長短來安排和籌集相應期限的負債資金,是規避風險的對策之一。企業如果能做到此點,不但可以產生適宜的現金流量,而且還可以在規避風險的同時。提高企業的利潤。當然要想科學合理地達到上述要求,企業就必須採取適當的籌資政策。即盡量用所有者權益和長期負債來滿足企業永久性流動資產及固定資產的需要,而臨時性流動資產的需要則通過短期負債,由此既避免了冒險型政策下的高風險壓力。又避免了穩健型政策下的資金閑置和浪費。當然,在實際工作中,不同企業或同一企業在不同時期面臨的情況可能有所不同,這就要求決策人員在總的原則指導下。選擇更適合於當時條件下的對策。
2.對於收支性籌資風險,必須從其產生的根源出發來尋求其具體對策,一般而言,應主要從兩方面來設計應對措施:①從財務上看,資本結構狀況是產生收支性籌資風險的前提,因此,要想從總體上規避和防範風險。首先應從優化資本結構;其次,應強化財務槓桿的約束機制。②債務重組。在實際工作中,一旦企業面臨風險,所有者和債權人的利益都將面臨風險,如果處理不當,雙方均將受到損失。因此,在此種情況下,企業應採取積極措施做好債權人的工作,避免其採取不當措施,使其明確企業持續經營是保護其權益的最佳選擇,從而動員債權人將企業部分債務轉作投資或降低利率,即進行債務重組,適時進行債務重組是降低企業籌資風險,避免債權人因企業破產而造成損失的較好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