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炳史冊

彪炳史冊

彪炳史冊,形容偉大的業績流傳千秋萬代。出處為清代官修的唐五代的文章總集《全唐文補遺》。嘉慶十三至十九年(1808~1814)由董誥領銜﹐阮元﹑徐松等百餘人參加編纂,共收文章一萬八千四百八十八篇﹐作者三千零四十二人﹐每一位作者都附有小傳。編次以唐及五代諸帝居首﹐其次是后妃﹑諸王﹑公主﹐再次為各朝作者﹑釋道﹑閨秀﹐宦官﹑四裔附編書末。清宮原藏有《唐文》稿本一百六十冊(據陳其元《庸閑齋筆記》卷一﹐其編者為陳邦彥)﹐清仁宗認為它“體例未協﹐選擇不精”﹐於是下令重編。該書即在這一稿本基礎上﹐用《文苑英華》﹑《唐文粹》等總集補其缺略﹐又從《永樂大典》輯錄了唐文的單篇殘段﹐並旁采他書和金石資料編校而成。它彙集了唐朝及五代的文章﹐為學者查閱使用這些資料提供了方便。但該書在編纂﹑考訂上還有不少缺點﹐包括文章漏收﹑誤收﹑重出﹐作者弄錯﹐題目和正文的訛脫﹐小傳記事不確﹐採用的書不注出處等等。清勞格和現代學者岑仲勉在讀本書的《札記》中(見勞著《讀書雜識》﹑岑著《唐人行第錄》)曾舉出上述問題約四五百條。

彪炳史冊


詞語:彪炳亦作“彪昺”。
1.文采煥發貌。
①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晉弘農太守郭璞詩,憲章潘岳,文體相輝,彪炳可玩。”
②《西京雜記》卷六:“文章璀璨,彪炳渙汗。”
③晉葛洪《抱朴子·行品》:“文彪昺而備體,澄獨見以入神者,聖人也。”
③唐 李白 《酬殷明佐見贈五雲裘歌》:“文章彪炳先陸離,應是素娥玉女之所為。”
2.輝耀;照耀。
①南朝 宋鮑照《學劉公幹體》詩之四:“彪炳此金塘,藻耀君王池。”
②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陳恪勤詩》:“陳恪勤 公文章事業,彪炳一代。”
郭沫若《南冠草》第三幕:“他們的氣節也足以彪炳百代。”
④清 湯之旭《 尹思袁公墓誌銘》“舅姓袁氏,曾祖可立(袁可立),登明萬曆己丑進士,累官兵部尚書太子少保。事業熏名,彪炳前史。”
⑤清 《睢陽袁氏家譜序》:“睢陽一脈,有大司馬節寰公(袁可立),彪炳宇內。”
——拿雲美術博物館藏49方唐代墓誌載入《全唐文補遺》
淄博拿雲美術博物館藏49方唐代墓誌載入《全唐文補遺》第九輯。《全唐文補遺》收錄《全唐文》、《全唐文拾遺》、《全唐文續拾》未收唐、五代石刻文獻資料,包括石刻、詔書、書札、碑記、神道碑、墓誌、經幢,相當一部分是唐以後至今鮮為人知的,這些珍貴的古文獻資料,有的出自名家之手,有的雖系無名氏之作,但也堪稱優秀的文學作品,都為璀璨的唐文寶庫添加了新篇章,更是研究唐和五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外交、宗教、民俗的寶貴史料,本書收錄唐文為簡篇散章,不分卷,均按人從文原則歸納整理,次序以《文苑英華》體例分類排列,即:先為署名文章,次為無名文章;文章按文體排列,同類文體按時間先後排列,撰者以時間先後為序。
《全唐文補遺》所收拿雲美術博物館藏49方唐代墓誌目錄:
1、大唐相王府主簿許君故妻郝氏(默)墓誌銘並序。
2、大唐故銀青光祿大夫恆州刺史上柱國湖城縣開國公仇府君(克義)墓誌銘並序。
3、唐故朝散大夫揚州江揚縣令上柱國杜府君(怔)墓誌銘並序。
4、唐故閬州風過縣令鄭府君(融)靈志文。
5、大唐故景城郡錄氏參軍上柱國隴西李府君(景獻)墓誌銘並序。
6、唐故銀青光祿大夫禮部尚書上柱國清河縣開國男贈江陵郡大都督謚曰成崔府君(翹)墓誌銘並序
7、唐故大理司直兼監察御史河東裴府君(曼)墓誌銘並序
8、唐故太夫人董氏墓誌銘並序
9、唐故檢校尚書戶部郎兼御史中丞攏西李君(德方)墓誌銘並序
10、唐故朝議郎都督夔州諸軍事守夔州刺史賜緋魚袋榮陽鄭公(叔度)夫人昌黎韓氏合袝墓誌銘並序。
11、巨唐故平廬軍節度同經略副使承務郎試左金吾衛兵曹參軍榮陽鄭公(逍)墓誌銘並序
12、故平廬軍散兵馬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上柱國京兆韋公(廣)墓誌銘並序
13、唐故(王公妻)苻夫人墓誌銘並序
14、唐故舟濟律師墓誌銘並序
15、唐故試左武衛兵曹參軍隴西李公(縞)墓誌銘
16、唐故廣平郡程府君(晏)宋氏夫人合袝墓誌銘並序
17、唐故左武衛兵曹晉昌唐府君(瓊)夫人諸葛氏墓誌銘並序
18、唐故魯國郡唐府君(洪)墓誌銘並序
19、唐登仕郎前守左前牛衛胄曹參軍崔特自銘(夫人於氏墓誌銘)
20、唐皇化寺齊章法師墓誌銘
21、故武功縣縣君蘇(下闋)墓誌銘
22、唐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右驍衛大將軍並御史大夫上柱國清河縣開國公食邑五百戶張公(繼達)墓誌銘並序
23、唐故上柱國光祿府屬張君(敦)墓誌銘並序
24、大唐故朝散大夫潞州大中正李君(楚)之墓誌銘並序
25、大唐故朝散大夫王君(貴)之志
26、唐故越王親事任君(愻)墓誌銘並序
27、大周故常君(寂)墓誌
28、唐故絳州夏縣令李君(知本)墓誌銘並序
29、大周故董君(文)墓誌銘
30、大周洛州陸渾縣故清河張府君(剛)志銘並序
31、唐故南郊齋郎朝散大夫吏部散官馬君(惟愻)墓誌銘並序
32、唐故閩州都督傅公夫人金城郡君李氏墓誌銘並序
33、唐故朝議郎行冀州棗強縣令上柱國崔府君(同)墓誌銘並序
34、唐故版授平陽郡司馬隴西李君(清)墓誌銘並序
35、唐故馬公(貞)墓誌銘並序
36、唐故韓處士(光道)墓誌銘並序
37、唐故涪陵郡司馬郭君(瑜)墓誌銘並序
38、唐故溫縣主簿方君(禮)墓誌銘
39、度兵馬使特進試大理卿遂安郡王君墓誌銘並序
40、唐故太原郡王府君清河傅夫人墓誌並序
41、大唐故郝府君(季山)墓誌銘並序
42、唐故宣德郎試左驍衛胄曹參軍天水趙公諱啟故夫人(任氏)墓誌銘並序
43、故王公(楚)墓誌銘並序
44、唐故清河崔府君(懷義)合袝墓誌銘並序
45、大唐故平廬軍節度押衙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上柱國安定郡皇甫公(端)墓誌銘並序
46、故將軍節度十將壽鎮判官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侍御史上柱國彭城□府君(勤)墓誌銘並序
47、大唐故橋府君墓誌銘並序
48、故李府君(本)墓誌銘並序
49、大周琅琊王公(虔真)預修墳墓誌銘並序

相關鏈接


該書編成后﹐即頒發揚州﹐由督理兩淮鹽政阿克當阿等負責校刻﹐嘉慶二十四年(1819)刻成﹐此即所謂揚州官本。後來又有廣雅書局翻刻本。中華書局1985年出版了據原刻本影印的斷句本﹐附印了清末陸心源的《唐文拾遺》和《唐文續拾》﹐通行的比較便於閱讀的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