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水懺

源於晉代的佛教懺法

佛教認為,人生是由久遠生死相繼而來的,要消除以往所造的罪過,才有利於修行。懺法就是悔除罪過、積極修行的一種佛教儀式。中國佛教的懺法起源於晉代,漸盛於南朝,流行於唐代。現在通行的有梁皇懺、慈悲水懺、大悲懺、藥師懺、凈土懺、地藏懺等。其中,慈悲水懺最具有代表性。

基本介紹


慈悲水懺的緣起,很富於傳奇色彩。據說,唐代的悟達國師(即知玄,四川洪雅人),早年在長安時,遇見一位身患惡疾的異僧。眾人都厭而避之,但悟達去經常照顧他而無怨言。當分別時,這位異僧對悟達說:“你今後有難,可到西蜀彭州九隴山找我,那裡有兩棵高大的松樹。”後來,悟達的左膝上長了個“人面瘡”,痛楚萬般,求醫無效。他忽然想起往日異僧之言,於是到彭州尋找。入山,暮色蒼茫,仿徨四顧,果見雙松立於煙雲之間。走近,崇樓廣殿,金碧交輝,異僧已產門前相迎。悟達將苦情告之,異僧說:“無妨,那邊岩下有三昧泉水,澆水一洗,此瘡就會好的。”翌晨,悟達以三昧水洗之,“人面瘡”立即消失。異僧指點,悟達十世前為漢朝袁盎,因殺晁錯而結冤,故生此瘡,如今終算了結。
悟達感其殊異,深恩積世之冤,如果沒有遇到這位聖僧,是無法了結的。因述為懺法三卷,朝夕禮誦,後來傳播天下。
此仟以三昧水洗冤業為義,故取名為《慈悲三昧水懺》現在四川省彭州市九隴鎮的雙松村境內。三昧泉水仍舊汩汩地流淌著。
慈悲水懺,一般是在家居士為了消除以往冤業,仟悔今生罪過,請僧人到其家中設壇舉行。共需九名僧人,包括為首的掌壇師和其他敲打唱念者。壇場為八字形,主壇設香爐蠟台花瓶、檀香焚爐和各種供果供品.,兩邊副壇置鐺、鉸魚、鼓、磬等樂器及經書等。壇下設數排蒲團或拜墊供拜懺用。拜懺時,僧人在前,居士在後。開壇,掌壇師念道:“天開皇道建壇場,地涌金蓮大地昌,一念無私周沙界,寸心有感遍十方。”接著表白宣意:“今有某地某人為某事設慈悲三昧水懺壇場,延我等流,代行懺法。盪罪業於無何有之鄉,剪芥蒂於不萌枝之地。心純是法,與法相應,我既如是,佛必哀憐。祈叩洪慈,冥薰加被。”隨即由齋主上香,僧眾唱《香贊》,念“十小咒,”僧俗大眾共同拜佛求懺。
稍息,由掌壇師主懺。僧眾搭衣禮佛,念《大悲咒》、《心經》,掌壇師念《入仟文》。此時,齋主長跪合掌,掌壇師念一句,齋主跟念一句:“奉為求懺某等,恭對金蓮座下,薰修水仟法門,我諸行人於其壇內,三業清凈,一念精專,燒香散花,胡跪合掌,頂禮十方三寶,發露懺悔。……”然後又念《出懺文》。念畢,大眾旋繞行道,稱念“南無十方佛”,歸位。齋主長跪合掌,懺悔發願,皈依佛法僧三寶。拜仟結束,齋主禮謝眾僧。

影響


慈悲水懺在佛教信眾中有較深的影響,有詞贊曰:“西蜀九隴,有泌其泉,厥名三昧滌冤屈。神僧啟真源,清凈通玄,其法廣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