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9條詞條名為楊泉的結果 展開
楊泉
西晉時期的哲學家
楊泉,字德淵,別名楊子,生卒年不詳,西晉梁國(治今安徽碭山)人。西晉時期哲學家,道家崇有派代表人物。
楊泉曾為吳國(今浙江紹興)處士。太康六年(公元280年),西晉滅吳國后,楊泉被征入晉。不久隱居著述,仿揚雄著《太玄經》14卷,又著《物理論》16卷、集2卷。
楊泉,字德淵,西晉梁國(治今安徽碭山)人。他早年在戰亂時期自梁入吳,所以他的活動地域主要在吳越(今江蘇、浙江)一帶。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晉滅吳以前,楊泉居於會稽。在吳時,他不願做官,未曾出仕。入晉,會稽相朱則曾向晉武帝上書,稱“楊泉清操自然,徵聘終不移心”。晉朝廷“詔拜泉郎中”,不就。(見虞世南《北堂書鈔》卷六十三引《晉錄》)因而,《隋書·經籍志》稱楊泉為“晉徵士”、“晉處士”。楊泉終生不與門閥士族階級合作,隱居山林。由於他常年隱居,不求聞達,所以史書上沒有他的傳記,關於他的生卒年代、家庭身世及生平事迹,已無從查考。
氣一元論思想早在西周已經產生,楊泉進一步堅持了和發展了氣一元論,這是與當時玄學家們所宣揚的“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的“貴無論”根本對立的。他曾十分藐視地說:“夫虛無之談,尚其華藻,無異春蛙秋蟬,聒耳而已。”(《物理論》)楊泉堅持氣一元論,推進了當時與魏晉玄學相對立的唯物主義思潮。
楊泉通過對形聲字的分析,發現形聲字的聲符不但主聲,也主義。他在《物理論》中說:“在金曰堅,在草曰緊,在人曰賢。”楊泉已經認識到從“臤”得聲的“堅”、“緊”、“賢”在意義上的聯繫。楊泉對形聲字聲符作用的認識為後來科學系統地探討同源詞開拓了一條道路。
楊泉的以氣為體的自然觀,與王弼等以無為本的玄學與般若世界觀相對立。楊泉肯定自然法則的客觀性,又以其對農業、手工業等生產知識的廣泛總結,豐富了樸素辯證法的天人關係學說。這比王充的自然命定論,在哲學思維上是個進步。他繼桓譚、王充,堅持唯物主義的形神觀,明確反對北方士族名士的清談玄風,並貶斥整個玄學思潮。
關於宇宙天體結構的問題,從先秦到兩漢時代形成了三種學說,即所謂“談天三家”。一種是以《周髀算經》為代表的“蓋天說”,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一種是以落下宏、張衡為代表的“渾天說”,認為“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如殼之裹黃”。(《張衡渾天儀圖注》)另一種是以郗萌為代表“宣夜說”,認為“天了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眼瞀精絕,故蒼蒼然也。……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需氣焉。”(《晉書·天文志》)楊泉對這三種學說經過比較研究,認為“蓋天說”和“渾天說”都有不符合實際的地方,楊泉比較傾向於“宣夜說”。他曾說:“元氣皓大,則稱皓天。皓天,元氣也,皓然而已,無他物也。”又說:“夫地有形而天無體,譬如灰焉,煙在上,灰在下也。”(《物理論》)楊泉認為,宇宙空間充滿了“元氣”,除了皓大的“元氣”以外,就別無他物了。他用灰和煙作比喻,形象地說明了固體和氣體即地和天兩種物質形態的區別。這正是對“宣夜說”的哲學概括。
西晉楊泉著作《物理論》
楊泉一方面肯定了“天地之性,自然之理”的客觀性,另一方面又肯定人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主觀能動性。這是在天人關係問題上所得出的比較科學的結論,同時也是與當時玄學家們所鼓吹的宿命論思想針鋒相對的。另外,楊泉那種深入實際,重視農業、手工及其他科技生產知識,強調“良農之務”、“工匠之巧”的優良學風,也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