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澤墜子

深澤墜子

深徠澤墜子,始稱“化妝墜子”。是河北省稀有地方劇種,屬於傳統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也是全國稀有的地方劇種之一。廣泛流傳於河北省中南部地區。

深澤墜子深澤縣墜子戲的發源地和發展的中心。墜子戲唱腔獨特,以真聲唱字,口齒清楚,通俗易懂具有傳統戲曲的特徵,是融歌、舞、劇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

1961年春,邢台市墜子劇團進京彙報演出時,在中國劇協和中國戲曲研究院聯合組織的座談會上,田漢提議將化妝墜子改名為“墜子戲”。

2008年6月7日深澤墜子成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


深澤墜子團址
深澤墜子團址
深澤墜子戲起源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期,由傳統的墜子書衍變而成。在演出過程中,說書藝人為引起廣大觀眾的興趣,穿戴戲劇服飾,簡易化妝上場,分角色表演墜子書,引起轟動,大大提高了觀眾了欣賞情趣,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冬,邯鄲地區廣平縣閻小寨墜子老藝人杜學勤,一次按照書中主要人物形象化了妝,藏在桌圍後邊,開書時突然鑽了出來,引起聽眾的極大興趣。藝人們也受到了很大啟發。從此,他們便開始化妝演出,由單口、對口說唱發展為多口說唱,並輔之以簡單的表演動作。1949年春杜學勤在邯鄲地區臨漳縣郭小屯村,把撂地攤演唱的“化妝墜子”搬上舞台,演出的劇目是《鋸大缸》。不久,大名縣的李和春、梁大愛,廣平縣的閻桐梧(藝名破大鑼)、齊秀雲,冠縣的王元山,曲周的宮憲梅,欒城縣的羅福成,魏縣的魏連香、崔秀珍(藝名九歲紅)等墜子藝人也相繼登上舞台。
從此,由二至三人的打板說書,逐步改變為墜子戲,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形成墜子戲的雛形,逐步發展壯大,五、六十年代達到墜子戲的鼎盛時期,廣大群眾觀賞墜子戲達到了痴迷地步,流傳著“賣了被子,看墜子”之說。
1954年春,深澤縣文化科科長李建貞,將從廣平墜子劇團分離出來的羅春習、白志蘭、段秀英等組織起來,成立了“紅虹墜子劇團”。為適應角色需要,他們對板式進行了重大改革,由原來的上下句,采進了河南豫劇、曲劇及山東呂劇等劇種的接近腔調,並根據人物性格特徵和劇情的需要,加進了高亢、激越、優美動聽的京劇、評劇唱腔,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獨特風味。墜琴也由原來的木板琴改為銅板琴,使音樂更加深厚、洪亮。
深澤墜子
深澤墜子
1955年到1958年,該團帶著《唐知縣審誥命》、《王清明投親》、《二度梅》等劇目先後到石家莊、保定、北京、天津和山西太原等地市演出,所到之處都是座無虛席。由於行政區劃的變更和“文化大革命”的衝擊,該團自1958年開始,經歷了兩次解散和重建。1975年第三次建團后,連續排演了《朝陽溝》、《李雙雙》《人歡馬叫》、《小女婿》等現代戲轟動一時。其中,由他們自編自演的《測報燈》和《春風送喜》,分別參加了河北省和石家莊地區匯演,獲廣泛好評。1991年,在全省首屆國防教育短劇、小品彙演中演出《奉獻》榮獲三等獎;1997年參加石家莊市第二屆戲劇節,演出《船過鬼愁潭》獲二等獎。

藝術特色


初期的墜子戲,是以傳統墜子書目為基礎,略加改動,運用原有的音樂唱腔,套用京劇、河北梆子的鑼鼓經,穿上戲曲服裝,增設了燈光布景而成,因而稱為化妝墜子。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墜子進一步向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借鑒,設置了生、旦、凈、醜行當;學了一些表演動作程式,又吸收豫劇、河南曲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唱腔和板式結構,逐漸完成了戲曲化的進程,形成了獨立的劇種。

唱腔

墜子戲的傳統音樂唱腔有:過板、引子、[平腔]、[大小寒韻]、[五字嵌]、[十字韻]、[快板扎]等。過板,是唱段前的音樂過門,引子,是唱段開始前的引句;[平腔]是墜子戲的主要唱腔,多用於敘述,有慢、中、快三種速度,又有開腔和敘述句之分,開唱句是四句式或兩句式;敘述句是兩句式。[寒韻]用以表達悲切之情。牌子有[五字嵌]、[十字韻],均作為獨立的曲牌,穿插運用於[平腔]之間。[快板扎]用於唱段結束部分。

樂器

深澤墜子的主奏樂器為墜琴(也叫墜胡),是由小三弦改制而成的拉弦樂器,面板改皮為木(也有蒙銅板的)。演奏時,多用頓虧、滑奏等手法,音色悠揚動聽,表現力極為豐富。其他伴奏樂器尚有二胡、二弦、笛、笙、嗩吶、大提琴等。

念白

深澤墜子戲用京腔京白唱念,念白中不時插有深澤地方方言,更體現地方戲曲的特色,唱腔委婉清新、優美動聽。藝人非常重視唱功,講究吐字清晰,句句進入觀眾耳中。加之,所演故事有頭有尾,情節連貫,唱詞通俗易懂。

主要劇目


戲迷送的錦旗
戲迷送的錦旗
深澤墜子的初期劇目,多由墜子書中的中、長篇傳統書目改編而成,故多連台本戲。如《海公案》、《劉公案》、《回龍傳》、《大宋金鳩計》、《絲絨計》、《雙金線》、《雙合印》、《王清明投親》、《二度梅》等。劇本多用唱詞敘述劇情,念白不多。唱詞一般為七字句、十字句。六十年代之後,墜子戲從其他劇種移植了一批優秀古裝戲,也排演了一些新編歷史故事戲,如《審誥命》、《楊金花奪印》、《花木蘭》、《秦香蓮》、《蝴蝶杯》、《楊門女將》等。墜子戲也能較好的反映現代生活,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期,邢台、深澤兩個墜子團都積極地創造和排演了現代戲,在觀眾中留有印象的劇目是《白毛女》、《血淚仇》、《黨的女兒》、《奪印》、《會計姑娘》、《風塵遺恨》、《大路朝陽》、《紅旗譜》(根據梁斌同名小說改編的五本連台戲)、《新芽吐秀》等。 2005年新排的大型現代戲——《任長霞》在觀眾中得到了巨大反響。2008年根據深澤縣杜社村村支部書記改編的大型現代深澤墜子戲《故鄉情》在石家莊各縣巡迴演出,得到百姓的認可。2010年又排出反映計劃生育的現代墜子戲《女兒情》。2011年又相繼推出根據深澤縣全國擁軍模範王靈芬先進事迹改編的現代墜子戲《人間真情》,反映社會主義社會保障的現代墜子戲《好大一棵樹》。

文化遺產


深澤墜子戲唱腔獨特,以真聲唱字,口齒清楚,通俗易懂,優美動聽,具有傳統戲曲的特徵,是融歌、舞、劇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深澤墜子由河南墜子演變而來,廣泛吸收豫劇、曲劇、河北梆子、評劇、京劇精華,既具有中原音樂的平整規範,又具有燕趙音樂的慷慨絢麗,其伴奏墜胡,多用頓虧、滑奏等手法,音色悠揚動聽,表現力極為豐富,那暢快淋漓的大過門為深澤墜子一絕,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受中原文化、燕趙文化共同滋養的深澤墜子是研究河南、河北戲曲交流、融和的標本。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西方文化進入和多元文化的興起和迅速流傳,深澤墜子漸趨衰落,至目前只剩下深澤縣一家國有深澤墜子專業劇團還在艱難地傳承著這一古老的民族藝術火種,有必要及時加以搶救和維護。
深澤墜子戲不僅是河北省特有的劇種之一,也是全國珍稀的地方劇種之一。它面臨後繼乏人、難以延續的局面,面臨著消亡的危險,發掘、整理、搶救、保護、傳承它已成為當務之急。

保護狀況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7年深澤墜子戲成為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6月7日,深澤墜子戲由國家文化部確定並由國務院批准,成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音樂學界對深澤墜子戲的研究幾乎處於空白狀態
2008年7月,深澤墜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著名傳人


1、崔彥生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深澤墜子戲第三代傳人,1977年從藝,1979年拜楊煥青先生為師,攻傳統戲曲老生行當,學習掌握了老生演員的基本要領(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深澤墜劇老生演員的唱腔。長期擔任多個劇目的領銜主演,三十年來,遠赴山西、保定、邢台、邯鄲、衡水等地演出,受到各界群眾的熱烈歡迎,現為深澤縣墜子劇團團長,領銜主演。1997年參加石家莊第二屆戲劇節,參演劇目《船過鬼愁潭》榮獲演員一等獎,2001年,在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名家名段》欄目錄製墜子戲專題片進行播放,2001-2005年,連續參加石家莊市電視台春節晚會。
2、張曉紅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深澤墜子戲第三代傳人,1977年畢業於深澤高中深澤墜子戲曲班,同年進入深澤縣墜子劇團。她主演的劇目有:《包公出世》(飾二嫂)、《王清明投親》(飾楊老寡)、《回龍傳》(飾楊秀英)、《船過鬼愁潭》(飾款大姐)、《任長霞》(飾任長霞)、《故鄉情》(飾田嫂)、《女兒情》(飾女一號秀秀)、《人間真情》(飾女一號王靈芬)等等。她主攻青衣、彩旦、兼演小生,扮像漂亮,表演真實細膩,寓情於聲,聲情並茂,唱腔甜潤,尤其是演的彩旦詼諧有趣,最受觀眾喜歡。1997年獲石家莊市優秀演員獎,2009年河北省“洪生杯”戲劇節,獲最佳演出獎。中央電視台“名段欣賞”曾播放她的唱段錄像。
3、張會肖
張徠會肖
張徠會肖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深澤墜子戲第三代傳人,主攻老旦、青衣。其唱腔柔美婉轉,剛強有力。代表劇目《王清明投親》、《回龍轉》。
4、王建敏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深澤墜子戲第三代傳人,主攻花旦。代表劇目《王清明投親》、《包公案》。

戲劇團體


河北深澤縣深澤墜子劇團 團長 崔彥生
西柏坡深澤墜子劇團 團長 秦戰江
河北正定縣小鋼炮深澤墜子劇團 團長 施振紅
河北石家莊深澤墜子劇團 團長 施國營
邯鄲臨漳縣長霞深澤墜子劇團 團長 王鳳銀
邢台松江深澤墜子劇團
趙縣化妝深澤墜子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