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暴龍類的結果 展開

暴龍類

暴龍類

暴龍類(Tyrannosaurs)是晚白堊世後半段最成功獸腳類恐龍類群,雄霸北美洲及亞洲大陸東部。

稱暴龍類為恐龍中的末代皇帝再合適不過,因為暴龍類是在晚白堊紀肉食類恐龍(Carnosaurs)衰落和幾近滅亡后才演化出巨大的體型,填補了肉食龍類留下的空白,佔據了食物鏈頂端。化石證據顯示,暴龍類是由一類較原始的虛骨龍類(Ceolurosauria)進化而來,起源可以追溯到侏羅紀。

簡介


暴龍類在過去被歸入肉食龍類,但從骨骼的構造來看可以確定應該是腔尾龍類大型化之後的種類。實際上,似乎越是早期的種類體型越小。前肢小且只有2根指是其特徵。口部前端牙齒的形狀像鑿子一樣。腳上有3趾,腳背部的骨骼排列緊湊,非常適合奔跑,與似鳥恐龍很相似。
暴龍的骨骼:口前端牙齒的后側很平而前側呈圓形;碩大的頭部;粗壯柔韌的脖子;結實的軀幹;長有兩指的細小前肢;末梢變大變寬的恥骨。
暴龍類曾經分化成了兩種,一種是亞洲蒙古的特暴龍,另一種是北美洲的慎龍。
習性:肉食類恐龍獵食的武器是銳利的牙齒和爪子。暴龍類恐龍會尋找落單的草食性恐龍,因此常常單獨行動。而有些恐龍則會群體行動,鎖定獵物后蜂擁而上,並用第二根趾頭的腳爪割開獵物的腹部。
虛骨龍
虛骨龍

發展


始暴龍
始暴龍
生活於侏羅紀中期約1億6千5百萬年年前的匿名髂鱷龍(Iliosuchus incognitus)可能是已知最早的暴龍類成員。匿名髂鱷龍發掘於英國,其化石資料只有一對髂骨,因其形狀與鱷類髂骨類似而得名。與匿名髂鱷龍類似的克里夫蘭斯托克斯龍(Stokesosaurus clevelandi)可能同樣代表了暴龍類的初始類型,划如這個屬的腦殼材料具有一些暴龍類的特徵。克里夫蘭斯托克斯龍發掘於美國猶他州,生活於約1億4千5百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推測體長約4米。近期在葡萄牙Guimarota地區發現的侏羅祖母暴龍(Aviatyrannis jurassica)被鑒定為暴龍類新成員。侏羅祖母暴龍比斯托克斯龍年代早一個期,同屬晚侏羅世,約1億5千4百萬年前。這一發現連同發現於英國的髂鱷龍和發現於美國的斯托克斯龍說明暴龍類可能在侏羅紀中晚期 起源於歐洲或北美,也同時證明了早期暴龍類身材較小,起源於小型的虛骨龍類。
侏羅紀時期暴龍類的化石資料殘缺不全,我們對其也知之甚少。發現於英國懷特島郎氏始暴龍(Eotyrannus lengi)相比髂鱷龍和斯托克斯龍等化石資料較多,約為整體骨骼的40%。科學家也較為確定始暴龍代表了代表了暴龍類一原始類型。始暴龍前上頜骨中的牙齒橫截面為類似字"D"的半圓形,其頭骨,肩部和後肢也與其他暴龍類相似。這具始暴龍個體長度約4.5米,其鼻腔骨骼癒合,但身體其他部位骨骼則沒有,顯示這具始暴龍可能是未成年個體。於後期其他暴龍不同的是,始暴龍手臂較長,具有三指。
暴龍類化石資料之中似乎有一段空缺。始暴龍生活於1億2千5百完年前的早白堊世,但其他發現的後期暴龍類卻都是生活在9千萬年之後的。阿萊克特龍/獨身龍(Alectrosaurus)生活與9千萬年前的晚白堊世,發現於中國和蒙古身長約5-6米,比早期暴龍類身材要大。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因為暴龍類是在肉食類恐龍全部滅絕後才演化出巨大的體型,填補了肉食龍類留下的空白,佔據食物鏈頂端。晚白堊世後半期北美洲暴龍類十分興盛,包括我們熟知的阿爾伯它龍霸王龍等。
阿爾伯它龍(Albertosaurus)發現於北美西北部的阿爾伯它省。生活在7300萬年-68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身長9米,身高3米,體重3.5噸。阿阿爾伯它龍頭部粗壯,牙齒鋒利,向後彎曲,後肢長而強壯,善於奔跑,是十分強大兇猛的肉食恐龍。一些科學家根據化石發現阿爾伯它龍常以小群體的方式捕獵,群體中包括少年和成年個體。

分類簡介


蛇發女怪龍

懼龍
懼龍
(Gorgosaurus)於阿爾伯它龍十分相近但較小一些。蛇發女怪龍同樣發現與北美西北部的阿 爾伯它和蒙大拿,生活於7700-7400百萬年前,身長約8.5米,模式種為Gorgosaurus libratus。70年代科學家認為蛇發女怪龍和阿爾伯它龍為同屬的動物,兩者之間的區別是由個體及生長差異造成的。根據命名原則,后建立的“蛇發女怪龍屬”被取消,種被歸入阿爾伯它龍屬下,成為Albertosaurus libratus。但加拿大古生物學家Phillip Currie的近期研究結果表明戈爾岡龍具有的某些特徵與懼龍和霸王龍更接近,與阿爾伯它龍不是同屬生物。
蛇發女怪龍這一名稱得以保留下來。體重3噸,體長8.5米,頭高2.8米。

懼龍

Daspletosaurus)生活在美國蒙大拿和加拿大艾伯塔省,與蛇發女怪龍的年代一樣,7700萬-7400萬年前。比蛇發女怪龍更大,長約9米,身高3米,體重4噸。身體也較戈爾岡龍強壯很多,命名者根據這一特徵將懼龍的模式種命名為肌肉懼龍(Daspletosaurus torosus)意為肌肉發達的,可怕的蜥蜴。將懼龍和戈爾岡龍比較便可看出暴龍類一支的發展趨勢:身體增大變粗,頭骨同時增大,下頜更加巨大堅實,能夠附著更多的肌肉,咬力增大。

特暴龍

(Tarbosaurus)發現於中國和蒙古,生存於7000-6500萬年前。是晚白堊世末期東亞最巨大的肉食恐龍和亞洲發現最大的食肉恐龍。已發現的特暴龍個體比霸王龍身體略瘦小,勇士特暴龍身長9-12米;特暴龍於北美洲的霸王龍十分相近,有少數科學家甚至把他們劃分到一個屬,如Tyrannosaurus bataar。

霸王龍

(Tyrannosaurus rex),殘暴蜥蜴之王,是最末期,最大型,最強悍的暴龍類恐龍,也是最強的食肉恐龍。霸王龍分佈很廣,其骨骼化石在北美西部北及阿爾伯它,南及新墨西哥均有發現。霸王龍生活於6850萬年-6500年前的晚白堊世最末期,是最後滅絕的恐龍之一。霸王龍身長12.5米左右,重9噸。最長可達14.6米,重15噸。身體很強壯,頭部巨大,長約1.5米最大1.75米。牙齒粗大,形狀類似香蕉,齒冠長度可達15厘米,整個牙齒長達30多厘米,被稱為“致命的香蕉”。霸王龍的頭骨也是暴龍類中最強壯的,頭上的空相對較小,使頭骨更加堅實;下頜特彆強壯,咬力很強,據推算約為12-19噸。這麼大的力量足以咬碎骨頭;霸王龍的口可以算作碎骨極機器,三角龍的盆骨上就曾發現過它的咬痕。科學家根據骨頭上的咬痕推測霸王龍進食時先用力咬入獵物體內,再利用強壯的頸部連肉帶骨一起拖下一大塊,一起吞下;這一過程被稱作“穿刺和拖拉”。一些科學家認為霸王龍奔跑不夠迅速,前肢太小,懷疑其捕食能力,認為霸王龍是以腐食為主。但大多數的科學家並不懷疑霸王龍的獵食能力:霸王龍的食物角龍類和鴨嘴龍類同樣不能快速奔跑;霸王龍獵食並不需要用前肢,只用嘴巴就可解決問題;霸王龍嗅覺很好,還具有立體視覺,能夠輔助捕獵。
霸王龍蘇
霸王龍蘇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發現於蒙古的分支龍(Alioramus),模式種遙遠分支龍(Alioramus remotus)。分支龍生活於7000萬-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與同時期其他暴龍類不同的是,分支龍保留了一些原始暴龍類的特徵。分支龍身體較小,6米長,體重1.2噸,身高2米,口鼻部分十分細長而底平,長滿了椎形的骨質突起。一些科學家認為分支龍是其他大型暴龍類的幼年個體。但分支龍鼻腔中的氣室發育的很完善,是成年恐龍的特徵,因而派除了幼年個體的可能性。分支龍保留了暴龍類的原始特徵,包括細長而底平的口鼻部分等,明顯代表了暴龍類中一個演化分支。一些科學家同時指出,幼年的暴龍類顯示出祖先的原始特徵,因而頭骨形狀與分支龍類似。
分支龍
分支龍
6千5百萬年前一顆巨石從天而降,將逐漸走向巔峰的恐龍一掃而光。暴龍類也同鴨嘴龍,三角龍一起,永久的成為了歷史。
暴龍類中以取消的資料非常少,不能與其他物種區分的種屬,如后彎齒龍(Aublysodon),矮暴龍(Nanotyrannus),恐齒龍(Deinodon)等沒有做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