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人
海峽人

專家考證海峽人
有關專家認為,此“海峽人”的重大發現,填補了海峽地域人類考古的空白,為研究台灣早期人類源自祖國大陸的歷史淵源提供了最早、最直接的有力證據。此海峽人現陳列在石獅市博物館內。
據福建省博物院研究員范雪春說,海峽人已經具備與現代人相同的體質特徵和腦容量,有發達的生理機能,聰慧,思維敏捷,體格強壯。
和海峽人化石一起發現的大量海底骨骼化石中,許多骨骼表面存在“海峽人”用石質工具刻畫和砍砸的痕迹。范雪春說,這證明,海峽人在台灣海峽成陸時期,主要從事狩獵和採集,他們利用石質工具和骨質工具獵獲食草動物,還要與食肉動物進行殊死鬥爭,不斷克服種種艱難困苦,贏得生存與發展。
並且海峽人活動天地很廣闊,他們可以自由往來於福建和台灣之間。遠古時期福建山地和沿海已經是早期人類活躍的地盤,而台灣海峽海底卻是無人知曉的處女地,因此,海峽人的發現為探討這塊神秘的土地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2005年,國內第一部關於“海峽人”及“台灣海峽古生物化石”的科普讀物《遠古的家園》編著出版。
2007年12月,台灣著名的古生物學學者、研究台灣澎湖發現的古生物化石的學者、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胡忠恆、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陶錫珍來到石獅進行考察,達成兩岸合作研究的意向,並就此研究課題出版專著。
2008年石獅市博物館推出《遠古家園》專題展覽,成為大陸唯一以陳列台灣海峽古人類與古生物化石為特色的博物館。
2008年12月兩岸科研專家齊聚石獅,開展課題研究,這是石獅與台灣學術界首次圍繞“台灣海峽古生物化石”開展的學術文化交流。
據1999年廈門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報告,在這些古生物化石化石中,發現一支完整的“古人類骨胳化石”。經廈門大學考古專家蔡保全副教授鑒定,並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振標研究員和中科院資深院士賈蘭坡教授確認,證實是更新世晚期(距今約1.1萬年至2.6萬年)台灣海峽人類右肱骨化石。賈蘭坡教授將其命名為“海峽人”。
這件古人類右肱骨化石,是福建省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古人類化石,填補台灣海峽古人類考古的空白,印證了史前閩台一體化的事實。現收藏於石獅市博物館,是鎮館之寶。
這件古人類右肱骨化石基本完整,僅缺失肱骨滑車和肱骨小頭,保存長度為311毫米,三角肌粗隆特別發育,骨幹扭轉度大,骨幹下部橫斷面呈等腰三角形,顯示為一晚期智人的男性個體。化石呈棕褐色,石化程度相當高,上面留有海生無脊椎動物附著的痕迹。
經實地調查,查明這件人類化石是石獅市祥芝漁民在台灣海峽捕魚作業時打撈到的。該村的捕魚作業區為台灣海峽中線以東,即北緯23°30'至北緯25°00'、東經119°20'至東經120° 30'的範圍內。一起打撈出的還有哺乳動物化石熊、鬣狗、狼、古菱齒象、野馬、四不像(糜鹿)、野豬、梅花鹿、水牛以及龜類和鳥類等10多種,表明其年代為更新世晚期,距今約1.1萬年至2.6萬年。
台灣島已發現的最早人類化石台南“左鎮人”和最早的文化——台東“長濱文化”均未超過3萬年。而10年前在福建漳州蓮花池山找到的距今4萬至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此次在台灣海峽發現的近3萬年前的人類化石與文化遺物,印證了史前閩台一體化的事實,充分證明台灣最早的人類和文化來自祖國大陸。“海峽人”化石和文化遺物的發現,還為閩台原始人類行為、體質特徵、遷移方式的研究和文化對比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2005年3月15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尤玉柱教授、福建省考古隊范雪春教授等5位專家正式啟動“石獅發現台灣海峽古人類與古生物化石專題研究”項目,再次發現一塊“海峽人”右脛骨化石。
該脛骨殘長93.5毫米,近端寬51毫米,近端前後厚42.5毫米,表面呈黑褐色,頂面破損,關節面隆起,骨體的1/4端面呈三面體,脛骨嵴明顯,年代與1999年發現的“海峽人”左肱骨化石接近。該化石現收藏於石獅市博物館,是鎮館之寶。
此外,專家還發現了古人類利用動物骨骼製造工具的證據以及在動物骨骼上進行人工打砸、刻畫的現象,為研究“海峽人”的活動提供了直接、生動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