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伯爵
格雷伯爵
格雷伯爵,英國格雷家族的封爵貴族,最出名的是推動議會改革的第二代格雷伯爵首相。
查爾斯·格雷Charles Grey, 1st Earl Grey(1729年10月23日 - 1807年11月14號)是在18世紀英國最重要的將領之一,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大顯身手。曾在數次戰役中指揮作戰獲勝,特別是對美軍A·韋恩之戰和1777-1778年的日爾曼頓戰役。
他出身於諾森伯蘭古老家族,是准男爵亨利之子。19歲入伍,1755年升中校,曾隨詹姆斯·沃爾夫的團隊參加對於羅什福爾不成功的進攻。七年戰爭期間他於1757-1761年隨軍在法國和德國服役,1759年8月在明登戰役受傷,1762年參加奪取哈瓦那之戰,1763年戰爭結束后他以半薪退休。但在1772年重現服役成為上校。1776年隨威廉·豪爵士去美洲,獲少將軍銜。先後在賓夕法尼亞至東馬薩諸塞的北部戰場和弗吉尼亞指揮作戰,他發明和推廣了雨天不用打火石也能射擊的方法,把拼刺刀的美洲人打的落花流水,他的德意志雇傭軍還玩起了三光政策,搶劫一切能搶走的豬,羊和雞,放火燒毀房屋。1782年回國,晉陞中將,並被任命為美洲總司令,但不久戰爭結束,未赴任。法國大革命后,他曾被任命為西印度遠征軍司令,1794年他和約翰·傑維斯海軍上將率領的英國軍隊攻克馬提尼克島、聖路易斯堡和波旁堡。年底他回到了英國。從1798年至1799年,他擔任南區指揮官,1801年退休,受封男爵。1806年成為霍威克子爵和格雷伯爵。第二年死去,終年78歲。
第二代格雷伯爵
1764年3月13日生於諾森伯蘭郡一個軍人家庭,年紀輕輕就步入上流社會。年僅22歲就當選為代表諾森伯蘭的議員。當時他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接受傳統貴族教育后,正在歐洲大陸遊歷。他父親是一位軍人,這時已成為將軍,樞密顧問官。格雷父子都是溫和的托利黨人,但年輕的他漸漸傾向於輝格黨。1786年達到倫敦后,立即成為查爾斯·詹姆斯·福克斯、理查·布林斯里·謝里敦和威爾士親王等人的支持者,而且很快就受到輝格黨的重用,未幾即為黨內的主要領導人物之一,成為小威廉·皮特的主要對手。他反對小皮特領導的對法戰爭。
1794年的查爾斯·格雷
早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以後,格雷曾與其他年輕輝格黨貴族創立了“人民之友協會”,這個派別希望通過溫和的改良措施來避免發生劇烈的變革。提倡議會改革。但其後英、法開戰,協會的存在更加劇了輝格黨黨內的矛盾。而由於當時福克斯採取了親法態度,更使他與他的追隨者受到了孤立。在1797年,格雷再次動議改革國會,但遭到了大比數的否決,這使福克斯輝格黨人意識到,在英、法進行戰爭的時候,提議改革議會是徒勞無功的,於是很多福克斯輝格黨人都選擇淡出議會,而格雷本人在動議失敗以後,更有2年的時間未曾在下議院發言,直到後來議會討論是否與愛爾蘭合併時,格雷才再次發言。
格雷伯爵二世雕像
在1806年,格雷的父親獲授予“格雷伯爵”銜,他亦因而取得“霍威克子爵”銜。在1807年,格雷發現自己對從政的一切想法都感到憎惡。小皮特死後,他的朋友即福克斯派的和格倫維爾派與亨利·阿丁頓派合組以威廉·溫德姆·格倫維爾為首的“賢能內閣”,他也在內閣出任第一海軍大臣。同年年尾,福克斯逝世,他更接任外務大臣兼下議院領袖之職。任內,他曾主導通過廢止奴隸貿易的法案,後來又企圖引入法案,容許天主教徒在軍隊和海軍出任最高級別職務,不過這卻遭喬治三世大力反對,並著他收回動議,以及要政府保證日後不再採取任何行動幫助天主教徒。由於輝格黨員對喬治三世的行動齊聲表示反對,結果促使“賢能內閣”在1807年於一片紛亂中垮台。這時格雷亦對政務的興趣日減,而且還一度失去了自己選區的下院議席,要轉到另一選區參選才取回議席。
同年年尾,父親逝世,格雷遂襲取為“格雷伯爵”,晉身上議院。由於他在“賢能內閣”有過不快經歷,這促使他對出仕政府感到厭倦,結果在此後的23年間,他都只是在上院擔當反對黨議員的角色。
1809年10月,斯賓塞·珀西瓦爾上任首相,在組閣的時候曾向格雷招手。但格雷卻認為內閣中只有很少職位留予輝格黨人,又認為喬治三世仍然健在,沒有可能推動天主教解放而加以拒絕。1811年,喬治三世精神失常,威爾士親王正式開展攝政,並著手就籌組新政府進行談判;到1812年5月,斯賓塞·珀西瓦爾被刺身亡,輝格黨隨即有機會籌組政府。不過,格雷與格倫維爾勛爵卻雙雙認為,一日沒有完全的權力,一日也不會組閣。此外,格雷擔心一旦組閣,便會與喬治·坎寧共事政府,所以對組閣十分抗拒(前首相波特蘭公爵在1807年組閣時,曾向國皇許諾不會推行任何親天主教政策。而坎寧一向被認為親天主教,卻答認在波特蘭公爵的內閣出任外務大臣,這被格雷視為不可寬恕的舉動)。
由於輝格黨拒絕組閣,攝政王唯有改以托利黨的利物浦伯爵組閣。在1815年,拿破崙戰爭終告休止,但英國的經濟卻未有起色,社會更有動蕩之虞,結果促使利物浦勛爵在1817年著手廢除人身保護令。格雷對廢除人身保護令表示反對,但格倫維爾勛爵卻表示支持,這使兩人關係決裂,以後也再沒有合作。在1820年,剛登位為帝的喬治四世著令利物浦勛爵要引入一項草案,以便和妻子卡羅琳皇后離婚,可是格雷對草案卻大加反對,他斥責國王拋棄王后,還指責國王的情人,美麗的赫德福德夫人在國王背後施加無形的,有害的影響,最終迫使政府收回草案。喬治四世對此大感惱怒,致使在他有生之年,格雷都不能在政府供職。1824年,格雷夫人去世,這使他結束了那種閑散的生活,但他依然無法脫困。
自1815年至1830年的期間,格雷猶如輝格黨的贊助人,多於像領導人。他堅持輝格黨政府必須以解放天主教為一貫的政策方針,但卻同意改革議會之事,可先讓社會有充份共識才推行。他認為一個輝格黨政府應該一方面能開明的滿足民意,一方面也要兼顧保守派的利益,保存君主立憲的基本精神。
一直到1830年,喬治四世駕崩,並由威廉四世繼位。在喬治四世駕崩前夕,天主教解放已於1829年得到通過,但這卻使托利黨威靈頓公爵的政府垮台。一時之間,整個局勢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格雷得到了強大的支持,帶領輝格黨重新上台,他當時已經66歲,已經有24年沒有在議會任職了,他的內閣的大部分人屬於新的一代,這是必然的,他不了解這些人:輝格黨人中有年紀較大的霍蘭和年紀較輕的奧爾索普、斯坦利和格雷厄姆;坎寧派當中有梅爾本和帕麥斯頓;一名激進黨人(格雷的女婿德拉姆)和一名托利黨人(里奇蒙),以及性格古怪、愛好爭論的布魯厄姆,他當時任上院議長。這屆內閣是由一批貴族組成的,每個人都有世襲的頭銜。格雷說,他們擁有的土地比任何前任都要多。在四年後格雷辭職之前,這屆內閣在法令全書中寫下了很可能是十九世紀最重要的,獨一無二的法律條文-----選舉修正法案。他通過這個修正案,建議取消60個選區,砍掉了其他選區中一半的議席,把這些議席重現分配給那些代表人數不足或根本沒有代表的地區,這樣做的結果是使選民人數幾乎增加了一倍。
上任后,格雷在1831年3月1日向下院呈遞了這項法案是一個信號,它預示著在英國將出現一場巨大的政治變革,他必須說服國王不反對這項法案。激進黨承認,這一措施---雖然他們肯定認為是不夠的---是在當時條件下所能獲得的最好結果。以政府中布魯厄姆勛爵為代表的中間派認為,代替這個修正案的辦法是無政府主義。在農村地區隱居多年之後,格雷通過這項法案實現了他年輕時確立的目標。
議會對這項法案進行辯論的過程是戲劇性的。二讀以僅僅一票的多數險獲通過。格雷以一句過時的那種莊重語句在下院做了演說。上院議長布魯厄姆在結束演說時跪在地上,伸出兩手,懇求貴族們不要拒絕這項法案。不幸的是,威廉使自己變得更為雄辯,他在演說時喝了滿滿一壺熱酒,結果這一跪就起不來了,直到他的那些尷尬的同僚把他扶起來。
被托利黨掌控的議會不顧布魯厄姆和格雷的反對,通過了一項毀滅性的修正案。格雷於是提請解散議會,提前大選,終令輝格黨人掌控下院,令法案取得支持。但在下院通過後,法案又被上議院以41票之差否決。國王要求格雷不要辭職,但同時又說,他不同意用加封新貴族來使這項法案得以通過。
內閣發生了分裂,一派人希望通過一項措詞較為軟弱的法案,另一派人要求國王加封足夠多的可成為上院議員的貴族,以確保這項法案原封不動的獲得通過。非常富裕但卻非常粗暴的德拉姆勛爵(激進的傑克)對他的岳父大肆攻擊。“如果我是格雷勛爵的話,我早就把他解職了。”梅爾本勛爵品論道。但保持內閣團結是格雷的責任,也是他的政績所在。1832年4月,格雷提出的修正後的法案以9票的多數在上院通過,但很快就有人提出企圖推翻這一法案的動議。格雷讓國王威廉四世選擇,要麼加封貴族,要麼辭職。國王寧願讓政府辭職,可是,上議院否決法案一事觸法各地出現暴動,而威靈頓公爵卻未能成功組閣,使新政府流產,威廉四世於是唯有再命格雷組閣。
格雷再度上台後,他再次建議威廉四世大量策封輝格黨人士為貴族,以便法案在上院通過。這次威廉四世表示同意,但暗中卻向托利黨上院議員警告,不讓法案通過將會後果嚴重,在國王的威逼和利誘之下,許多貴族投票時棄了權,使這項法案獲得通過。投票那天,上院中的托利黨的議席上空無一人。法案的通過時格雷長期政治生涯中取得的最大成就。不過,法案通過後,格雷卻日漸保守,對進一步的改革運動顯得小心和抗拒,不少人對政府沒有對教會和國家許可權作進一步改革,而感到失望。
除了改革爭議外,格雷任內亦受到了郊區農民騷亂所困擾。當時曾有不少貧困的農民在地方發動零星騷亂,除了燒毀糧草和殺死家畜外,甚而對地主作出恐嚇。格雷為此成立了特別委員會專責調查,結果對1,976人提出起訴,其中有252人被判死刑(後來有233人改判終身監禁)。
此外,格雷在任英國首相期間的政績還有很多,包括在1833年成功立例在大英帝國之境完全禁止販賣奴隸、為此向奴隸主賠償了200萬英鎊。廢止東印度公司在華貿易的專利權,以及發放2萬英鎊在各地興修學校等等。
在對外事務上,格雷的外相帕麥斯頓勛爵在1831年的倫敦會議上曾表態支持比利時脫離荷蘭獨立,並成為永久中立國。後來又在1832年與法國、俄羅斯聯手支持希臘獨立。另外在1830年7月,法國曾出現了七月革命,推翻了專斷的查理十世,人民另立路易·菲利普為王,英政府則視之為法國版本的“光榮革命”。
在1834年5月,議會曾就《愛爾蘭捐稅法案》一事展開辯論,內閣更對此出現分歧,最後使德比伯爵(第14代)、詹姆士·葛蘭姆爵士、里奇蒙公爵和里彭伯爵集體請辭,對政府構成很大打擊。由於政府一直在愛爾蘭事務上出現分歧,格雷終在1834年7月8日向威廉四世提出辭呈,並在9日正式向上院交代。雖然托利黨表示無法成功組閣,但格雷去意已決,於是選定以梅爾本子爵為其接任人。
當格雷乘著馬車往北去他所熱愛的霍維克時,他可以回顧議會改革法案所爆發出的巨大力量,他在幾個月內就改變了結構---如事實證明的那樣----改變了英國政治的性質,為進入變革的新時代打開了大門。它帶來的是變革,而不是寧靜。格雷想用改革選舉制度來平息社會仇恨的希望落空了。問題依然存在,但這些問題屬於新的一代人,格雷永遠離開的政壇。現在他年事已高,雖然克里維認為他依然是”英國的一位衣冠楚楚的美男子。辭職后的格雷勛爵選擇退出政壇,並過隱居生活,享受天倫之樂。雖然在1835年的時候,國王曾有意邀他復出,擔任首相或外相之職,不過仍為格雷勛爵所拒。在辭職10年之後,格雷在1845年7月17日卒於諾森伯蘭郡的家族宅第霍威克堂,終年81歲。身後留下15個孩子中的10個。
格雷伯爵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