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三塔寺的結果 展開
-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 山西五台山三塔寺
- 安徽滁州市全椒縣三塔寺
- 北京三塔寺
- 奉化三塔寺
三塔寺
安徽滁州市全椒縣三塔寺
三塔寺位於安徽滁州市全椒縣。北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後人在寺前建塔三座,古寺因之更名為“三塔寺”。到了明代洪武年間,因皇子皇孫要去盱眙(古泗州所轄)、鳳陽祭拜明祖陵和明皇陵,出南京城渡江後有水相隔,於是拆了三塔,把磚塊運到江浦境內修建毛垣橋(位於今天的滁寧公路上),三塔盡毀,古寺元氣大傷。直到明天啟年間,三塔寺得到重新修繕。
目錄
三塔寺
相傳當年許飛瓊在六丈鎮植瓊花時,還建有一座巨大的瓊花池,因為瓊花來自仙家,所以愈發的枝繁葉茂,花團錦簇。到了隋朝,隋煬帝聞訊后移瓊花於揚州土祠后,揚州始有瓊花。隋朝滅亡后,全椒鄉邑、北宋參知政事張躁在所作《瓊花池》中,曾用“此花已去不須嗟,亡國亡家總為他。父老不知前日事,逢人口口道瓊花”來慨嘆這一段歷史的塵埃。
宋以後移植瓊花於汴梁(開封)、杭州皆不得活,回植揚州又能復活,坊間說其是有情之物。宋亡元興的那一年,揚州瓊花突然死去。是否這花也有情,而為大宋王朝的滅亡悲傷呢?今天的揚州瓊花乃元至正三十三年,道土金丙瑞,以“聚八仙”(一植物俗名)補種在揚州瓊花觀,後人稱瓊花者,實是“聚八仙”,真正的瓊花早已沒了蹤跡。
相傳隋煬帝移植瓊花的時候,在六鎮的瓊花池邊便建了寺廟,以取天地靈氣,只是當時的寺名已不可考,但建寺的時間倒是與歷代方誌所載建於隋大業(605-618)年間相契合。
北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後人在寺前建塔三座,古寺因之更名為“三塔寺”。到了明代洪武年間,因皇子皇孫要去盱眙(古泗州所轄)、鳳陽祭拜明祖陵和明皇陵,出南京城渡江後有水相隔,於是拆了三塔,把磚塊運到江浦境內修建毛垣橋(位於今天的滁寧公路上),三塔盡毀,古寺元氣大傷。直到明天啟年間,三塔寺得到重新修繕,時楊宏宇作有《重修三塔寺記》,原存於殿後,惜毀於抗戰時期。清代曾經有白衣道人方定國居此,杭州知府、鄉賢薛時雨作有《白衣道人行》詩存世,三塔寺更加知名。
現存三塔寺諸建築,基本上是民國時期僧了明募建的。了明俗姓余,原籍和州,剃度於琅琊山達修僧。民國十五年(1926)前後,主持三塔寺,當時古寺迭經兵燹,斷垣殘壁,了明四處化緣,招集工匠,建窯燒磚,歷時十年,古寺重見新顏。
了明在重修三塔寺時,在二進正殿東首,建了一座大悲樓,雕樑畫棟,幾淨窗明,以供遊人休憩。現由主持僧闢為念佛堂,兼作接待各界人士之用。
1944年前後,國民黨新桂系軍隊駐紮在古河,拆廟毀宇建築碉堡,三塔寺危在旦夕,眾僧萬分焦急。一天,代理皖東指揮官曹茂宗巡視途經三塔寺,在佛像前停立良久,住持僧了明得知曹信佛教,忙上前施禮,抓住時機,殷勤款待,並一直尾隨曹到古河,取得一張“佛教聖寺,嚴加保護”的告示,張掛寺前,倖免拆毀。
解放前夕,全椒籍民主人士一度利用該寺房地產興辦了“全椒縣農業職業初級中學”。
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三塔寺毀壞嚴重,一度被糧站佔用,雖然保存了建築物,但佛像、石刻、部分詩聯蕩然無存。
1981年6月,全椒縣人民政府公布三塔寺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被定為省級重點保護寺觀。三塔寺重歸宗教部門管理,省民委撥來專款,重新修葺,重塑佛像,從琅琊寺聘請僧覺慧來寺主持,1987年元月對外開放,每年正月十五廟會期間,更是香火不斷,人流如織。
三塔寺現存殿宇五進,廊房回曲,古色古香,各殿均有佛像。一進為山門殿,二大金剛守護寺院;二進為天王殿,正面端坐著彌勒佛,背面是韋馱立像,兩廂是“護世四天王”威立;三進為大雄寶殿,正中蓮花台上端坐著佛祖釋迦牟尼,迦葉、阿難兩大弟子立於兩邊。背面是南海觀音,龍女和善財童子分列左右。大殿兩邊是十八羅漢;四進為地藏殿,供奉著地藏菩薩。五進為三世殿,供奉著三尊佛,中為釋迦牟尼佛,左為藥師佛,右為阿彌陀佛。五進後面,新修了一個大殿,亦已封頂。
三塔寺院內曾有古松一株,廣十餘圍,高四、五丈,傳有白鶴棲於上,為颶風所毀,伐之有異香。大悲樓前有一小庭院,昔有千年黃楊一株和絕世牡丹百餘株。每年花開之時,文人雅士多會於此,喚做“牡丹詩會”,留下頗多風流詩文。明進士吳國龍《三塔寺》詩云:“偶過蕭關息,悠悠爽到秋。鳥為松子下,我以樹香留。冗底觀松簡,囂余覺寺幽。更欣新再足,恰稱小溪流”,清代的薛時雨、吳山尊,近代的王宗沂、魯光華、張汝舟、劉子善等許多文人都在此留有匾額聯語詩書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