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牛尾菜的結果 展開

牛尾菜

百合科菝葜屬植物

牛尾菜(學名:Smilax riparia A. DC.)是百合科菝葜屬植物,為多年生草質藤本。

形態特徵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為多年生草質藤本。莖長1-2米,中空,有少量髓,干后凹癟並具槽。葉比上種厚,形狀變化較大,長7-15厘米,寬2.5-11厘米,下面綠色,無毛;葉柄長7-20毫米,通常在中部以下有卷鬚。傘形花序總花梗較纖細,長3-5(-10)厘米;小苞片長1-2毫米,在花期一般不落;雌花比雄花略小,不具或具鑽形退化雄蕊。漿果直徑7-9毫米。花期6-7月,果期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600米以下的林下、灌叢、山溝或山坡草叢中。

分佈範圍


除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寧夏以及四川、雲南高山地區外,全國都有分佈。也分佈於朝鮮、日本和菲律賓。

生長繁殖


分株
根莖採挖:牛尾菜為多年生植物,一般年限越長,萌生的枝條越粗狀。牛尾菜的根莖具有分株的能力,因此可以從牛尾菜生長較密集的地段採挖。採挖的時間應選擇在深秋或早春,早春選擇在根狀莖尚未開始萌動時期進行,隨采隨運隨挖隨栽植,以利於成活。如達不到這個條件,必須現場進行遮蔭。採挖時要注意根系的完整,不要撕裂根系。
播種
採種處理:種子的採集時間應在10月份左右進行。果實陰乾后,剝去果皮,從中選取紅色、成熟而飽滿的大粒種子進行“低溫—高溫—低溫”這樣的變溫處理,對種子生根發芽可起到促進作用。
圃地準備:應選擇水肥條件好的適宜牛尾菜生長的低洼疏林地或針闊混交林下。在選擇好的林下地塊,除去枯枝落葉和石塊,全面整地耙平。
播種方法:播種在春秋兩季均可進行。即4月初和10月中下旬。經過變溫處理的種子適時播種,播種密度按株行距50厘米×50厘米進行穴播,每穴2-4粒種子。覆土后踩實,再覆上落葉,以保持水分。

栽培技術


移栽地的選擇:牛尾菜要求土壤疏鬆、土層深厚、肥沃,有一定排水和保水能力的腐殖質土壤,不適宜生長在貧瘠、粘質或過於乾旱的地方。因此應選擇適宜牛尾菜生長、水肥條件好的疏林地或針闊混交林下。
田間管理:播種后,牛尾菜第一年只有根在生長,第二年才形成地上部分,所以第一年在芽要出土時及時耙松表土,以利於芽的出土,注意要淺翻,以防損傷幼芽及根。當實生苗已展開2片小葉時,此時要進行一次中耕鬆土。鬆土不僅能使土壤疏鬆,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促進根系發育,還能消滅雜草。第一年春季雜草增多的時候還要適時進行一次人工除草,有條件的可在5月中旬進行一次追肥,以氮肥為主,在距離小苗基部8厘米處挖穴施肥,然後覆土。以後放棄人工管理,使其成為真正的野生牛尾菜。此外,還要防止人、畜的踐踏和損壞。
採收:採收時以距離根部8厘米左右處掐取嫩莖為宜。

下級分類


尖葉牛尾菜(變種)
葉下面,特別是脈上具乳突狀微柔毛,通常葉的先端長漸尖或近尾狀;雌花具6枚鑽形退化雄蕊。
產湖北(西部)、河南(西部)、四川(東南至東部)和陝西(秦嶺以南)。生於海拔950-2100米的林下、山谷或山坡草叢中。
本變種和白背牛尾菜在葉背都有微柔毛,有時易於相混:但本變種葉背綠色,主脈上多少具乳突狀微柔毛和葉的先端長漸尖或近尾狀等特徵加以區別。
毛牛尾菜(變種)
植株全部具短柔毛。
產於湖北(西部)。

主要價值


【別名】牛尾蕨、土春根、牛尾結、馬尾伸筋、七層樓、金剛豆藤、草菝葜
【來源】牛尾菜Smilax riparia DC.,以根及根狀莖入葯。夏季采,洗凈切片,曬乾。
【性味歸經】甘、苦,平。歸肝經。補氣活血,舒筋通絡。
【功能主治】祛風活絡,祛痰止咳。用於風濕性關節炎,筋骨疼痛,跌打損傷,腰肌勞損,支氣管炎,肺結核咳嗽咯血。
【用法用量】0.5~1兩,水煎或泡酒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牛尾菜
牛尾菜
牛尾菜的嫩莖葉含有蛋白質、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磷、鈣、鐵和鋅等成分。
采尚未展葉的牛尾菜幼芽、柔嫩的頂梢,鮮用、鹽漬。將牛尾菜去雜洗凈後用沸水焯一下,換涼水浸泡1-2小時,蘸醬、涼拌、炒食均可,也可做什錦鹹菜。
根狀莖有止咳祛痰作用;嫩苗可供蔬食。

化學成分

牛尾菜[植物]
牛尾菜[植物]
根莖、根含新替告皂甙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甙[neotigogenin-3-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新替告皂甙元-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甙{neotigogenin-3-O-β-D-glucopyranosyl-(1→4)-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

藥材

版本一
牛尾菜標本
牛尾菜標本
【出處】《廣西草藥》
【拼音名】Niú Wěi Cài
【別名】馬尾伸根、過江蕨,老龍鬚(《江西草藥》),金剛豆藤(《貴州草藥》),草菝葜、大伸筋草(《陝西中草藥》),千層塔、鯉魚須、山豇豆(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牛尾菜的根及根莖。夏、秋季採收。
【生境分佈】生於山坡林下。分佈廣東、廣西、陝西、浙江、江蘇、江西、貴州等地。
【性味】甘苦,平。
①《江西草藥》:性溫,味甘微苦。
②《貴州草藥》:性平,味甘。
③《陝西中草藥》: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補氣活血,舒筋通絡。治氣虛浮腫,筋骨疼痛,偏癱,頭暈頭痛,咳嗽吐血,骨結核,白帶。
①《江西草藥》:祛風散瘀。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②《貴州草藥》:清熱止咳,補虛益損。
③《陝西中草藥》:祛風濕,活血通絡,消炎鎮痛。治風濕性關節炎,筋骨疼痛,高血壓所致之偏癱,骨髓炎,骨結核。
④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治白帶過多,淋巴結炎。
⑤《湖南藥物志》:舒筋活血,補氣通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浸酒或燉肉。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氣虛浮腫:牛尾菜、毛蠟燭、地洋參各三錢,水高粱根二錢,葵花稈心一錢。綠豆為引,燉肉吃。(《貴州草藥》)
②治關節痛:牛尾菜五錢,路邊荊一兩,老鼠刺一兩,豨薟草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③治腎虛咳嗽:牛尾菜、餓螞蟥根、大火草根、土枸杞根各三錢,撲地棕根一錢。蒸雞吃。(《貴州草藥》)
④治咳血:牛尾菜、大山羊、岩百合、觀音草各三錢,一朵雲二錢。煨水服。(《貴州草藥》)
⑤治頭痛頭暈:牛尾萊二兩,娃兒藤根五錢,雞蛋二個。水煎,服湯食蛋。(《江西草藥》)
版本二
牛尾菜[植物]
牛尾菜[植物]
【出處】出自《江西草藥》
【拼音名】Niú Wěi Cài
【英文名】Root and Rhizome of Ripqrian Greenbrier
【別名】馬尾伸根、過江蕨、老龍鬚、金剛豆藤、大伸筋草、背梁骨、千層塔、鯉魚須、山豇豆、搖邊竹、白須公、軟葉菝葜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牛尾菜的根及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milax riparia A. D C.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挖,洗凈,晾乾。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林下、灌叢、山溝或山坡草叢中。
資源分佈:除內蒙古、寧夏、青海、新疆、西藏以及四川、雲南高山地區外,全國都有分佈。
【性狀】性狀鑒別:根莖呈不規則結節狀,橫走,有分枝,表面黃棕色至棕褐色,每節具凹陷的莖痕或短而堅硬的殘基。根著生於根莖一側,圓柱狀,細長而扭曲,長20-30cm,直徑約2mm,少數有細小支根;表面灰黃色至淺褐色,具細縱紋和橫裂紋,皮部常橫裂露出木部。質韌,斷面中央有黃色木心。氣微,味微苦、澀。以根多而長、質韌者為佳。
【化學成份】根莖、根含新替告皂甙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甙[neotigogenin-3-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新替告皂甙元-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甙
【性味】甘;苦;平
【歸經】肝;肺經
【功能主治】祛風濕;通經絡;祛痰止咳。主風濕痹證;勞傷腰痛;跌打損傷;咳嗽氣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大量可用至30-60g;浸酒或燉肉。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江西草藥》:祛風散瘀,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2.《貴州草藥》:清熱止咳,補虛益損;
3.《陝西中草藥》:祛風濕,活血通絡,消炎鎮痛,治風濕性關節炎,筋骨疼痛,高血壓所致之偏癱,骨髓炎,骨結核;
4.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治白帶過多,淋巴結炎;
5.《湖南藥物志》:舒筋活血,補氣通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