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喬古村
歷史遺跡
具有八百多年歷史的上喬村,位於臨武縣城城北25公里,距麥市鄉政府2.5公里,衡武高速公路出口處。現有570多戶,2000多人,全姓郭。據上喬村族譜記載,本村始祖郭妥公,系唐代名將、汾陽郡王郭子儀十九代孫,南宋時官任臨武,定居喬溪(即今上喬村),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史料記載,唐朝大將郭子儀一生經歷了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出將入相堪為四朝元老,因平定安史之亂、抵禦外族而留名青史,唐德宗繼位后,甚至仿照周武王尊稱姜子牙為“師尚父”,賜號郭子儀為“尚父”。在上喬村的宗祠里,至今仍供奉著郭子儀的雕像,宗祠牆壁上印刻著四個楷書大字——“再造鴻尤”,據說是當年皇帝所賜。
該村歷史遺存豐富、文化底蘊豐厚、極具湘南古民居建築風格,是該縣目前古民居群體保存良好的一處較大古民居村落,是該縣北面鄉村地方古建群的典型代表。自明初以來,該村科考中舉進士1人,舉人2人,國學15人,貢員貢生12人,恩賜壽宮登仕郎5人,出朝入仕10多人,考入黃埔軍校4人,抗日及抗美援朝烈士6人。
2013年12月上喬古村被列為湖南省級保護歷史文化名村
八百年文化古村
上喬古村
站在村後山的高處,放眼所見,整個古建築群以縱、橫交叉的台階式井字形或散形,依山半園坡式,由上而下排列或組合。村中內外巷道全部用青石板鋪設,水溝交錯連貫有序。村中有清代古建140多棟、民國建築300多棟,大部份古建築保存尚好。
尤其令人驚異的是,儘管數百年滄桑,特別是經過“破四舊”的浩劫后,大部份人文古迹、公益建築被毀,但村裡至今仍保留大小祠堂5棟;明代石砌四方羅山、圓羅山(當地人稱“下手”)2處;古涼亭4座;古廟2處,其中1處昭德侯王廟為紀念唐代武陵侯黃師浩,建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光緒年間私塾2棟;石拱橋2座;古井8處;大小石徹水塘、水池10處。古時,從臨武縣城通往嘉禾的鹽道貫村而過,這條蜿蜒發亮的青石板路至今仍然完好地保存著二十多里青石板路,連貫周邊村落和鄉政府。
上喬古村座東南朝西北,佔地總面積三萬多平方米,村落呈網路迷宮格局結構。村內古建築主要分為群體式和單體式兩類,其中群體式包含上下廳、天井,多為祠堂、祖廳、大宅。所以古建築均為青磚牆體,硬山頂或馬頭牆硬山頂,小青瓦,青石圍角和石砌門坎,在大門兩邊側牆都有石灰抹牆永久性詩詞對聯。其內部結構多為木柱梁架、窗式隔房、木樓板下吊頂棚不等,大小窗戶、神台、隔門、檐翹梁等,雕刻著豐富的花卉、動物圖案,而屋外檐下牆壁多以書畫、花卉石灰浮雕圖案裝飾,古色古香。古建築青石圍角、門坎石、天井石都有浮雕八卦、動物圖案石刻。古民居保留有清、民國時期傢俱。
上喬古村古建築分為群體連貫和單體組合兩類。群體以上下廳、天井、對稱式和庭院三合式組合,多為祠堂、祖廳、大宅三至五棟連貫結構建築;單體為單立式、並排式散形組合。古建為青磚牆體,硬山頂或馬頭牆硬山頂,小青瓦,青石圍角和石砌門坎,四牆三間、三牆二間不等。
上喬古村
市文物管理處主任劉專可將上喬村古建築物和古構築物概括為“八古”:古民居、古私塾、古廟、古涼亭、古台、古石板路、古碑刻、古水塘。“我最感興趣的,第一是這個昭德王廟,這可能是郴州境內唯一一座崇拜地方神的古廟,在市內其他地方還沒發現過,很有保存價值。第二是這個村子有四個涼亭,很罕見,涼亭的浮雕有人物、動物、花卉、對聯,有著很深的文化底蘊。”
對於村前栽著古柏樹、用青石砌築而成的一方一圓兩個巨大石台,即四方羅山和圓羅山,文物專家們稱,充滿了神秘感。“可能是碉樓,練兵防範用的,也可能是墓葬或祭祀用的,更可能是從風水來考慮的,很值得研究。”謝武經說。
上喬古村
上喬古村
美麗上喬
上喬古村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