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閣臣的結果 展開
- 閣臣
- 古代官名
閣臣
閣臣
閣臣,在明代是內閣大學士和以翰林學士入職內閣者的別稱,又稱輔臣;在清代,則是大學士和內閣學士的別稱,後來也被用來指稱清朝責任內閣的成員。因其入閣辦事,故稱。
在當代,“閣臣”亦被新聞媒體用於指代一些國家的內閣成員。
明代廢除中書省及丞相等職,設殿閣大學士,建文帝時改“大學士”為學士。朱棣篡位后,設立內閣,以翰林翰林院官員解縉、黃淮、胡廣等人入直;至明仁宗,又拔擢拔擢閣臣,任命翰林學士、左春坊大學士楊士奇為華蓋殿大學士,提拔翰林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楊榮為謹身殿大學士,逐漸形成了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為皇帝顧問。閣臣又被稱為輔臣,其中位居首席者稱“元輔”、“首輔”(即內閣首輔),職權最重,主持內閣大政。
清朝在入關前曾設內三院,順治、康熙年間兩度改設內閣,有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雍正年間增協辦大學士,乾隆年間調整殿閣名,省中和殿大學士,增體仁閣大學士,以三殿三閣為定製,唯保和殿大學士不常置。此外,又設內閣學士作為內閣大學士的屬官,滿洲六人,漢四人,雍正年間,其品級定為從二品。
晚清改革官制,光緒末年改組內閣,設會議政務處,以各部尚書為內閣政務大臣。宣統三年,改設責任內閣(清朝責任內閣),舊內閣大學士改在翰林院排列班次,新內閣則設置內閣總理大臣和內閣協理大臣各一人,另設國務大臣十人,等等。新內閣的成員,有時也被稱為閣臣。
(明)王世貞《觚不觚錄》:“閣臣兼掌部院,非舊規也。”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八:“國初沿明舊制,閣臣例不兼經筵。”
(清)吳敏樹《書謝御史》:“明日,上語閣臣:‘朕少時聞 謝御史燒車事,心壯之。昨見其子來,甚喜。’”
(清)汪榮寶《汪榮寶日記》:“內閣擬就上諭兩道,一為遜國,一為宣戰,閣臣不自擅決,付諸皇族會議。但若採用乙種辦法,閣臣即一律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