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

詞語釋義

中原:zhōng yuán,漢語詞語,1、指黃河中下游地區。2、平原;原野

名詞,出自《詩經》

解釋


(1) [central plains (comprising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Huanghe River)]∶指黃河中下游地區
北定中原。——諸葛亮《出師表
北虜僭盜中原。——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
(2) [plain]∶平原;原野

概念演變


本意

中原地區的概念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中原”一詞最初指“原野”之意。
“中原”作為一個雙音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比如在《詩經·小雅·吉日》中有“瞻彼中原,其祁孔有”。《詩經·小雅·小宛》中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這兩處的中原是“原野”的意思。越王勾踐在會稽之圍解除后,向百姓謝罪時說:“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讎,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這裡是說因戰爭使百姓死後屍骨暴露在原野。

演變

第一次指定“中原”地理方位的是《尚書》。《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稱中州,又名“中原”。據有關專家在《中原經濟區研究》中對中原形成的分析認為,先秦時期,華夏族(漢族前身)的活動範圍主要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河南地區是其活動的中心地區,故稱為“中原”。

引證解釋


1.原野之中
《詩·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鄭玄 箋:“中原,原中也。”
漢·司馬相如 《喻巴蜀檄》:“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
《三國志·魏志·郭嘉傳》:“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
魯迅 《無題》詩:“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
2.地區名。
廣義指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指今河南一帶。
《國語·晉語三》:“恥大國之士於中原,又殺其君以重之……雖微秦國,天下孰弗患?”
三國 蜀諸葛亮《出師表》:“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
《文選·謝靈運》詩:“中原昔喪亂,喪亂豈解已。”李善 註:“中原,謂洛陽也。”
宋·陸遊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郭沫若《屈原》第二幕:“反正我是南國的女人,不懂中原的禮節的。”
3.泛稱 中國。
鄭觀應《盛世危言·議院》:“況今中原大局,列國通商,勢難拒絕,則不得不律之以公法。”

以“中國”代指“中原”


范睢曰:“今夫韓、魏,中國(中原)之處而天下之樞也,王其欲霸,必親中國(中原)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
西晉時江南童謠云:“局縮肉,數橫目,中國(中原)當敗吳當復。”此處“中原”也代指定都於中原洛陽的晉朝。
南宋陳亮曰:“荊、襄之地…東通吳會,西連巴蜀,南極湖湘,北控關洛…可以爭衡於中國(中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