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萎縮

腦室和蛛網膜下腔擴大現象

腦萎縮是指由各種原因導致的腦組織容積減小而繼發的腦室和蛛網膜下腔擴大現象。多種原因均可導致腦萎縮,遺傳、腦外傷、腦卒中、腦炎、腦膜炎、腦血管畸形腦部腫瘤、癲癇長期發作、煙酒過度、營養不良、甲狀腺功能病變、煤氣中毒、酒精中毒、腦動脈硬化、腦缺血、缺氧等均可引起腦實質破壞和神經細胞的萎縮、變形、消失。腦萎縮的具體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腦萎縮的臨床表現有痴獃、智能減退、性格改變、記憶及行為障礙、人格改變等。主要針對病因及對症治療。腦萎縮難以治癒,但通過治療可延緩和控制病情的發展。

就診科室


神經內科、神經外科

病因


● 腦萎縮系多因素導致。
● 臨床上高血壓、血脂異常、腦小動脈硬化是老年性腦萎縮的重要危險因素。

癥狀


● 全身癥狀
● ● 病變早期,患者常出現頭暈、頭痛,失眠、多夢,腰膝酸軟,手足發麻,耳鳴耳聾,漸至反應遲鈍,動作遲緩,喃喃自語,答非所問。
● 記憶障礙
● ● 近事記憶缺損發生較早,如經常失落物品,遺忘已應諾的事等。隨著病情發展,漸至記憶力完全喪失。
● 性格行為的改變
● ● 患者變得鬱鬱寡歡,不喜歡與人交往;或表現為沒有理想、慾望、對子女親人缺乏感情;或生活習慣刻板怪異,性格急躁,言語增多或啰嗦重複,多疑自私;或對自己的健康和安全特別關注,常因一些微小的不適而糾纏不清;或表現為譫忘或躁狂,並有幻想、幻視、幻聽、失語、失認
● 智能減退、痴獃
● ● 表現為理解、判斷、計算能力等智力活動全面下降,不能適應社會生活,難以勝任工作及家務;漸至不能正確回答自己的姓名、年齡。病至後期終日卧床,生活不能自理。

檢查


● 確診腦萎縮主要依靠神經影像學檢查。
● 臨床檢查
● ● 大腦萎縮患者除詢問病史及觀察癥狀外,可發現其各種神經反射均不同程度的遲鈍或減低。需要進行痴獃量表、簡明精神量表、日常行為能力量表等檢查。
● 神經影像學檢查
● ● CT及MRI等神經影像學檢查可發現腦組織體積減少、腦室擴大。
● ● 可見腦動脈血管迂曲變細,有狹窄或閉塞。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查可發現血流減慢,血管阻力增加等現象。

診斷


● 根據病史、癥狀、臨床檢查及神經影像學等檢查來診斷腦萎縮。
● 臨床表現:瀰漫性大腦皮層萎縮以痴獃、智能減退、記憶障礙、性格改變、行為障礙為主。有的伴有偏癱和癲癇發作。局灶性腦菱縮以性格行為改變為主;小腦茭縮以語言障礙、肢體共濟失調和意向性震顫為主
● CT及MRI等神經影像學檢査可發現腦組織體積減少、腦室擴大。
● 需要進行痴獃量表、簡明精神量表、日常行為能力量表等檢查提示異常。

鑒別診斷


● 一些疾病也可能出現痴獃、智能減退、性格改變、記憶及行為障礙等癥狀,容易與腦萎縮相混淆。這些疾病包括腦血管病、腦腫瘤和癔症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進行詳細檢查,請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治療


● 腦萎縮主要依靠對症治療、康復治療。
● 對症治療
● ● 腦萎縮主要行對症治療,根據腦萎縮癥狀不同,對症使用相關藥物。
● 康復治療
● ● 康復治療對於腦萎縮患者有意義,尤其是在出現認知、運動功能障礙后,康復治療對功能恢復有重要價值。
● 儘早治療
● ● 早期治療應在各種功能障礙出現后6個月以內,此時治療恢復為最佳。對發病6個月以後開始治療的患者,其恢復程度及速度均要比早期治療者差。

危害


● 病至後期,終日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發言含糊,口齒不清,終至完全痴獃。

預后


● 早期治療應在各種功能障礙出現后6個月以內,此時治療恢復為最佳。
● 本病難以治癒。可延緩和控制病情的發展。

預防


● 積極防治影響血管健康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動脈硬化等,輕則調整生活方式,改善營養結構,糾正不良生活習慣;重則用藥物加以控制。
● 合理用腦,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刺激大腦皮層不斷有新的興奮點產生,從而延緩衰老,減慢腦功能衰退。
● 注意飲食營養,改變吸煙、酗酒等不良習慣。平時可多吃蔬菜水果,清淡飲食。此外,銀杏、丹參等活血、健腦的中草藥對預防腦萎縮也有一定的效果。
● 參加適合自己的身體鍛煉,如打門球、散步、打太極拳等。保證有充足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