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石口

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下轄鎮

獨石口鎮位於赤城縣西北白河上游距縣城45公里處,北與沽源縣接壤,寶平公路從全境通過。獨石口為外長城南北的交通要口,形勢險要,因南有獨石屹立平地而得名。

明初建城堡,為明朝抵擋漠北的塞外雄關之一。全鎮總控面積217.06平方千米,有耕地26184畝(其中退地耕16905畝),全鎮轄12個行政村51個自然村,6531人(2010年),其中滿族400口人,回族300口人。年降雨量400mm左右,無霜期90—110天,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零下28℃。

獨徠石口為長城要隘。有“上谷之咽喉,京師之右臂”之稱。

歷史沿革


獨石口長城
獨石口長城
獨石口處在冀北山地與壩上草原的交界線上,是沽水入塞的山口,是元望雲道由草原進入山地的隘口,更是明代宣府(都司)防禦轄區內北路防區須傾全力而防禦的關口。
獨石口,顧名思義,因南卧孤根“獨石”,北通險絕“隘口”合而得名。康熙大帝玄燁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月統六軍親征噶爾丹,出塞、班師皆走望雲古道,並駐蹕獨石口,巡察了這裡的險絕形勢和邊關防務。
獨石口城始建於宣宗帝宣德五年(1430),城方九里十二步,是年宣宗帝將上都開平衛遷至於獨石口城,從此獨石口(開平衛)便成了宣鎮都司的北路(獨石路)之首。成了“屏翰”之“屏翰”。
獨石路長城修築完備於明嘉靖年間。西起為今宣化、崇禮、赤城三縣交界處的大尖山(鎖陽關北),到獨石口向東南下,沿黑河與白河的分水嶺,經鎮安堡、龍門所至后城的馬道梁入延慶永寧四海與八達嶺段相接,全長四百六十餘里。
到清以來,在獨石口曾設過理事廳,北轄多侖,南管延慶,相當今張家口市,民國時期設過獨石縣。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獨石口位於河北赤城縣北,是明長城宣府鎮上的一座重要關口,有“上谷之咽喉,京師之右臂”之稱,因關口處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孤石,關因此而得名。這座聳立於關前的獨石上,鐫刻著“突兀孤秀”、“一石飛來”兩組大字。獨石城坐落在南北流向的兩河之間,左為黃龍河,右為青龍河,背靠蜘蛛山,所以有“二龍戲珠”之說。元末明初它就以“朔方屏障”馳名天下。1424年明成祖朱棣北征時駐獨石大閱將士,1430年移開平衛(今內蒙古多倫)於此,始建關城,初為黃土夯築,后改用青磚包砌。在明代200多年間,這裡戰爭頻繁,邊泰之日甚少,“土木之變”時獨石口曾被蒙古族瓦剌部攻破,關城遭到毀壞。當時有一名叫田坤的千總死於戰鬥之中,田坤的女兒率兵浴血抗戰,最後寡不敵眾,被圍逼在關口南面的山崖之上,她不甘被俘受侮縱身跳崖殉國。後人為紀念這位巾幗英雄,將此崖命為捨身崖。獨石口城內,原建有一座精巧的獨石廟,廟中有四大景,即無梁殿、無影塔、無孔橋和無耳鍾。四大景尤以無影塔巧奪天工,據說晴天從日出到日落都不會有塔影投入地面,至今弄不清原因。

地形地貌

獨石口鎮位於赤城縣西北白河上游距縣城45公里處與沽源縣接壤,寶平公路從全境通過,全鎮總控面積32萬畝,有耕地26184畝(其中退地耕16905畝),6800口人,兩個少數民族村,其中滿族400口人,回族300口人,12個行政村51個自然村。年降雨量400mm左右,無霜期90—110天,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零下28℃。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獨石口村露天沸石礦現已探明儲量4.5億噸,位居亞洲沸石儲量、品位之首,磁鐵礦位於東柵子村冰山樑山脈,面積約20平方公里,儲量不明,現已開採8個礦口。

旅遊資源

獨石口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古迹,大都在文革期間被破壞,現存遺址還有獨石廟、玉皇閣、張帽山、一碗泉、明長城和冰山樑天然生態旅遊風景區。今年投資160萬元的15公里冰山樑旅遊道路已完成,獨石公園、玉皇閣至冰山樑旅遊景點開發協議已簽定,獨石公園一期工程完工,明年將著手全面工程。

林業資源

有林地面積12萬畝,宜林荒山7萬畝,草場面積8萬畝,森林覆蓋率37%。

行政區劃


全鎮下轄12個行政村,分別為:獨石口、南門外、樓房窯、北青羊溝、馬廠、康家窯、北三岔口、馬營溝、水磨、麻地溝、楊家窯、半壁店。
名稱代碼城鄉分類
獨石口村~201鎮中心區
南門外村~202鎮鄉結合區
東柵子村~203村莊
北青羊溝村~204村莊
馬廠村~205村莊
北三岔口村~206村莊
康家窯村~207村莊
馬營溝村~208村莊
水磨村~209村莊
麻地溝村~210村莊
楊家窯村~211村莊
半壁店村~212村莊

經濟


第一產業

主要農作物有玉米、莜麥、穀子、土豆、胡麻和蔬菜。2004年糧食產量1029噸;油料產量69.4噸,蔬菜產量600噸。水利灌溉面積400畝。大牲畜存欄3000頭,豬存欄4500頭,羊存欄8000隻。

第二產業

獨石口鎮小型沸石深加工廠有2個,現已與北京攀寶科技有限有公司簽定獨石口沸石工業園開發協議,計劃投資1.2億元,現已到位600萬元,一期工程正在建設中。

交通


赤寶公路從全境通過,村村通沙石路計劃3個村11公里全部完成。行動電話覆蓋率70%,固定電話覆蓋率達20%,村村通電話年底可實現。

社會


教育

全鎮共有教師68名,學生700名,從一年級開始全部實現寄宿制教育,九年一貫制教學樓已立項,投資21.9萬元,征地26畝。中小學教育已通過二輪國檢,教育教學質量歷年居全縣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