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永郴桂道

衡永郴桂道

衡永郴桂道以悠久的歷史,優越的建制聞名,遼闊的幅員而聞名。

衡永郴桂道歷史沿革


衡永郴桂道歷史
公元1279年,元代實行行省制度,設湖廣行省,省下設路,置衡州路,直屬湖廣行省(治武昌,今武漢市武昌區)。元貞元年(1295) 衡永郴桂諸路人民抗糧、抗丁,起義頻繁,朝廷于衡州設行樞密院。
公元1368年,明朝開國。改衡州路為衡州府,直屬於湖廣行省(治武昌,今武漢市武昌區)。衡州府轄衡陽、衡山、耒陽、常寧、安仁、酃縣(今炎陵)、臨武、藍山、嘉禾等9縣和桂陽州
元朝、明朝現湖南省均屬屬湖廣行省管轄,省城為武昌(今湖北省)。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行省析出湖廣右布政使,駐長沙;同年,移偏沅巡撫駐長沙。雍正元年(1723年)改湖廣右布政使司為湖南布政使司,雍正二年(1724年),改偏沅巡撫為湖南巡撫。公元1724年,湖南開始作為獨立的地方一級政權組織才基本確立下來,長沙開始成為湖南省政治中心。
衡永郴桂道建制
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清代省下設道。湖廣行省置衡永郴道。道治駐衡州府城(今衡陽市區),衡陽再次成為湘南政治、軍事中心,領衡州府、永州府、郴州;雍正十年(1732)增領桂陽州,更名衡永郴桂道。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1月,全國廢府、州,存道縣,撤銷衡州府、永州府、郴州、桂陽州建制。衡永郴桂道直轄原衡州府、永州府、郴州、桂陽州所屬24縣,俞壽璋任道尹,衡永郴桂道設觀察使。
中華民國3年(1914年)6月2日,改衡永郴桂道為衡陽道,分湖南省為衡陽、湘江、辰沅、武陵4道,其轄區與清代衡永郴桂道、長寶道、辰沅永靖道和岳常澧道基本相同,共75縣,衡陽道直轄24縣。民國5年(1916年),裁常德道,所轄縣劃歸辰沅道。全省存3道,仍有75縣。
中華民國11年(1922年),全國撤銷道制,設行政督察區。衡陽為第二行政督察區,專員駐衡陽,轄衡陽、衡山、常寧、耒陽、攸縣、安仁、酃縣、茶陵
中華民國26年(1937年)抗戰爆發后,隨著國民政府政治、經濟、文化重心的西移,衡陽的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為南方交通中心,而且成為大後方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工商業中心,人口急劇增加到60萬。
中華民國30年(1941年)1月,湖南省政府決定將衡陽縣東華、雁峰、西湖、石鼓、江東5鎮和城郊的廣福、奇罡、酃湖3鄉區域設置衡陽市,直屬湖南省政府,衡陽縣治所仍駐市內。
中華民國31年(1942年)1月1日,國民政府設衡陽市,屬省轄,市長朱玖瑩。
中華民國32年(1943年)衡陽為國民政府第二大工商業城市,人口近100萬。
1952年,湖南省政府撤銷衡陽專區、郴州專區、零陵專區,設立湘南行署,行署駐衡陽市區。原衡陽專區所屬衡陽、衡南、衡山、耒陽、安仁、酃縣、常寧等7縣,原郴州專區所屬郴縣、永興、資興、桂東、汝城、宜章、臨武、藍山、嘉禾、桂陽等10縣,原零陵專區所屬零陵、東安(駐白牙市)、祁陽、祁東、新田、寧遠、江華、道縣、永明等9縣划入湘南行署。湘南行署轄1市(地級衡陽市)26縣,轄區(除炎陵、茶陵劃歸湘潭縣升格后的湘潭專區,后劃歸株洲鎮升格后的株洲市外)與清代衡永郴桂道、民國衡陽道相同。

衡永郴桂道轄區


清朝衡永郴道、衡永郴桂道轄區
衡州府:沖繁難,首府。
衡陽縣:沖繁疲難,倚郭(府西偏)。縣丞駐渣江市(今衡陽縣渣江鎮)。
清泉縣:疲難,倚郭(府東偏)。乾隆二十一年(1756)析衡陽縣東南鄉置縣。
衡山縣:沖繁難。
耒陽縣:沖繁難。
常寧縣:難。
安仁縣:簡。
酃 縣:簡。
永州府:沖繁。
零陵縣:沖繁難,倚郭。縣丞駐冷水灘。
祁陽縣:沖繁。
東安縣:簡。
道 州:難。
寧遠縣:簡。明屬道州,雍正三年(1725)直屬府。
永明縣:難。明屬道州,雍正三年(1725)直屬府。
江華縣:繁。明屬道州,雍正三年(1725)直屬府。嘉慶十九年江藍同知移駐墟濤市,后又移駐錦田所城。
新田縣:簡。明屬道州,雍正三年(1725)直屬府。道光十二年府通判移駐楊家鋪。
桂陽直隸州:繁疲難。明桂陽州屬衡州府,雍正十年(1732)升直隸州。
本 轄:
臨武縣:簡。明屬州,雍正三年(1725)直屬衡州府,十年(1732)復屬直隸州。
藍山縣:簡。明屬州,雍正三年(1725)直屬衡州府,十年(1732)復屬直隸州。
嘉禾縣:簡。明屬州,雍正三年(1725)直屬衡州府,十年(1732)復屬直隸州。
郴州直隸州:沖繁難。
本 轄:
永興縣:沖繁。
宜章縣:沖繁難。
興寧縣:疲難。
桂陽縣:簡。
桂東縣:簡。
民國衡永郴桂道、衡陽道轄區
衡陽縣衡山縣安仁縣耒陽縣 常寧縣 酃 縣 零陵縣 祁陽縣
東安縣 道 縣 寧遠縣永明縣 江華縣 新田縣 郴 縣 永興縣
資興縣 宜章縣 汝城縣 桂東縣 桂陽縣 臨武縣藍山縣 嘉禾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