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8條詞條名為王翊的結果 展開
王翊
明末抗清將領
王翊(1616年~1651年),字完勛(一作定勛),號篤庵,漢族,明清際慈溪人,遷居餘姚。與張蒼水堅持在四明山抗清,1650年(明永曆四年,清順治七年)入舟山後分別任兵部左、右侍郎。有好友朱舜水。當名士朱舜水得知王翊死於中秋之日,發誓再也不過中秋節。
1646年(明隆武二年、紹武元年,清順治三年),南明軍據錢塘江抗擊清兵,御史兼餘姚知縣王正中薦他為職方主事,參加江防。江防失守,與黃宗羲等率部入四明山,結寨於大蘭,至海濱招兵,圖堅持抗清。次年十二月,清兵逼大蘭,引軍退避。1648年(明永曆二年,清順治五年)正月回師大蘭山,三月破上虞城。時浙東抗清義軍山寨達百餘部,兵源複雜,時有擾民,唯李長祥、張煌言及王翊三部不擾民,而翊部最眾。清軍首襲翊部,山寨破。後會合馮京第合守杜嶴,未幾清軍再攻,突圍400餘人,遂向天台會合俞國望,途中招集萬人。尋率部回師杜嶴,破清軍團練,次年春再占上虞。六月至健跳(今三門縣東南)朝魯王,授河南道御史、副都御史。1650年(明永曆四年,清順治七年)三月,授兵部右侍郎。八月攻克新昌。未幾清軍由奉化、餘姚道入,會攻大蘭山,軍帳瀰漫30里。不敵,退至舟山。次年(1651年,明永曆五年,清順治八年)至天台招兵,七月二十四日於北溪被俘,八月十四日被害。首級懸寧波城門,陸宇煸等以計得之秘藏12年,后與馮京第、董志寧同葬於寧波城北馬公橋畔,稱“三忠墓”。
公元1646年(明隆武二年、紹武元年,清順治三年),清兵大舉南下,明軍據錢塘江抗擊清兵。御史兼餘姚知縣王正中推薦他擔任職方主事,參加江防。江防失守,敗居大蘭山,自號“大蘭洞主”。其時,寧波抗清志士董志寧、華夏計劃會合山寨諸軍,請王翊與李長祥合兵據守浙東。因事機不密,有人向清軍告發。1647年(明永曆元年,清順治四年)12月清軍集結大隊兵馬直搗大蘭山,王翊寡不敵眾,為保存實力,引軍退避。次年(1648年,明永曆二年,清順治五年)正月,王翊會合各路抗清義軍回師突擊,三月襲破上虞縣城。當時,李長祥駐軍上虞東山,張煌言駐軍上虞平岡,章欽成駐軍會稽,俞國望、金湯駐軍台州。整個浙東地區抗清義軍計有百餘部,軍威大振。然而,由於兵源複雜,往往出現搶掠事件。只有李長樣和張煌言、王翊的部隊嚴守軍紀,從不擾民。而李長祥、張煌言所率部隊較弱小,唯王翊所率部隊力量最為雄厚。
清軍因一連打了幾次敗仗,便集結大隊兵力,並以主力襲擊王翊所率領的義軍。王翊部隊抵擋不住,以至兵敗,損失士兵四百餘人。王翊雖然損兵折將,但抗清意志堅不可摧,待清軍主力一撤退,他便立即招募義軍,部隊又迅速發展起來。他聯絡抗清義士馮京弟,合軍據守杜澳,打擊清兵。清軍害怕王翊軍形成氣候,便再次集中主力進攻王翊所率義軍。王翊抵擋不住清軍兵多將廣,便邊戰邊退,當他突出重圍時,身邊只剩四百多人了。
王翊雖然屢遭挫折,但抗清意志不減。他見當地已難立足,便率領所部往天台與俞國望會合,沿途又招集流亡者,共達一萬餘人。1649年(明永曆三年,清順治六年)春,他與俞國望等部出師夾擊,再破上虞,使之震動浙東,軍威大振。此時,兵力增加,王翊把所率軍隊分為五營,由他統率,並在山區屯墾,準備長期堅持抗清鬥爭。
1649年(明永曆三年,清順治六年)春,明魯王至健跳,王翊前往朝見,被封為河南道御史、副都御史。
清朝廷見王翊頑強抗清,便改用招降之策,派出使者以高官厚祿作誘餌招降王翊。可是,當清廷使者一進入上虞城,王翊便立即下令:“縛起來斬首示眾!”以示與清廷絕無妥協可言,並以此激勵將士抗清到底。
1650年(明永曆四年,清順治七年)3月,王翊再次朝見魯王,升為兵部右侍郎。是年8月,王翊又率領部隊破新昌縣城,並佔領虎山。清軍把王翊視為心腹之患,於是派遣清將金礪、提督田雄,以團練為前峰會攻大蘭山。王翊屢次帶兵抵敵,終不能勝,於是帶領親兵退到滃洲。1651年(明永曆五年,清順治八年)秋,清兵分三路夾擊滃洲,殺聲連天。當清兵攻下滃州時,王翊所率領的將士已死散殆盡。他衝出重圍后,為重組抗清義軍,便悄然往奉化招兵,不幸於7月24日在途中被清兵俘獲。
王翊被捕以後,清兵以為去了心腹之患,便會師定海。王翊在獄中,每天從容自若,把服飾穿戴得整整齊齊,梳理鬢髮,洗滌面容。清兵知道他是快要死的人了,問他為什麼還要這樣注意修飾。王翊說:“我這樣做,是想讓你們這些人見識見識漢官的威儀!”當清兵結集完畢,便審問王翊。王翊坐在地上,從容地訓斥首:“不必多言!成敗利鈍,是天意造成的。你等知道些什麼!”清軍主帥見王翊志不可奪,不禁惱羞成怒。清軍劉帥拉開強弓向王翊射去,箭中肩;接著,清軍田帥又向王翊射去一箭,中頰,王翊依然挺著胸,如同一根直木,不稍晃動。清兵無法,便殘忍地把王翊的氣管割斷。王翊從容就義,年僅三十六歲。死後被梟首寧波城頭示眾。住在寧波月湖邊有一位參加過復明抗清活動的志士叫陸宇火鼎,他冒著生命危險,把王翊的頭偷回,藏在自己住宅里達十二年之久。每逢寒食節和重陽節,他都要邀集一些志士,慟哭拜祭。
王翊壯烈就義后,浙東史學家鼻祖黃宗羲為他寫了傳。寧波著名文學家全祖望為他的墓碑撰文。與王翊相繼起義的鄞縣人董志寧、慈溪人馮京第,自弘光元年(隆武元年,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抗清人浙起,與錢肅樂、華夏、王家勤等分頭組織武裝力量,從事抗清復明活動。到了永曆五年(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困守在舟山的董志寧,終因力量耗盡。誓不投降,自刎就義。馮京第也同時殉難。以後,鄉人找回董志寧的屍體和王翊的頭、馮京第的臂,合葬於寧波江北北郊鄉馬公橋邊,三人為國盡忠,至死不變,世稱“三忠墓”。清人袁陶軒曾在“那北雜詩”中寫道:
馬公橋畔冢累累,江上三忠識者誰?
馮臂王頭同葬處,新題獨有董君碑。
王翊後代情況:“道一女,年十三,字黃忠義子,以例沒入勛貴家。參領某憐其為忠臣女,撫之如所生,有劉弁者求之,女不可,參領難之,女突出所佩劍自刎死。參領大驚,以劍殉葬焉。”(海東逸史列傳6王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