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洞,位於南雁盪溪石岸,洞口朝南,呈圓門狀。口之左壁鐫有篆書橫額“東洞”兩巨字。
岩壁上有前人所刻“齊雲”兩字。東洞頂端由三塊巨大懸岩組成。渾圓、正直的為
華表峰,一名石華表;最妖嬈的是右角峰;最形象的為仙冠峰。三峰底部都連綴在一起,共名日:化龍岩。左側石壁間有棣萼世輝樓,系宣統年間所建,門楣青石橫額是
鄭孝胥手跡,楹聯“不分新舊唯求益,兼愛自他所謂公”,是
晚清學者
宋衡撰書。站於洞口,風從洞出,夏日沁人心脾。出洞口為一直徑8米許
朝天洞,洞壁直立,高可20多米。在東北洞壁上方,沿有筆直如柱的華表峰,高40多米。其下石樑橫空,呈半圓形門,上刻“
東天門”,入內便是
會文書院。
東洞開發於
唐代末期,傳說
北宋崇寧年間有餘公隱此,又名余公洞。清代《北雁盪山志》作者施元軍曾寫過《仙甑岩記》,經查考,仙甑岩就是東洞。施氏曾描述為:“他甑岩立岸邊,中空而外削。下有洞口,。望若黔突。”進入洞口后“仰見青天如明鏡,玲瓏圓卷,
宛然一巨甑也。甑口四五步,有峰孤起如懸針,竅其根為門,狀如針孔,天光透徹,與甑口相映射”。經過歷代開發,如今已是高10.2米,寬5.8米,深107米的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