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中村鎮的結果 展開

中村鎮

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中村鎮

中村鎮,隸屬於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地處沁水縣西部,東與土沃鄉接壤,南與運城市垣曲縣歷山鎮為界,西與臨汾市翼城縣相鄰,北與龍港鎮毗鄰,區域面積243.68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中村鎮常住人口為10362人。

1949年,屬沁水縣第三區。1958年,屬中村鄉上游公社。1960年,改稱中村公社。1984年5月,中村公社改中村鎮。2001年1月,下川鄉併入中村鎮。截至2020年6月,中村鎮下轄13個行政村。

2018年,中村鎮有工業企業14個,其中規模以上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1個。

歷史沿革


1949年,屬沁水縣第三區。
1950年,屬沁水縣第二區。
1954年,屬沁水縣中村區。
1956年,屬中村、上閣、蒲泓、下川4個鄉。
1958年,屬中村鄉上游公社。
1959年3月,下川鄉萬寶公社併入,
1959年4月,下川鄉萬寶公社析出。
1960年,改稱中村公社。
1984年5月,中村公社改中村鎮。
2001年1月,下川鄉併入中村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61年,轄中村、南河、上峪、下峪、北庄、上溝、蒲泓、石務、冶內、柳溝、白華、澗河、張馬、青旺、北山、上閣、李家坡、北嶺、松峪、宋庄、東溝21個生產大隊。
1962年,增設南坡生產大隊,轄22個生產大隊。
1984年5月,轄22個村民委員會。
2001年1月,增設下川、上川、向陽、東川、山辿岩、小河灣6個村民委員會,轄28個村民委員會。
2002年,上凹併入中村,李家坡併入上閣,北山、青旺併入張馬,南坡併入冶內,柳溝併入南河,將澗河併入白華,小河灣併入上川,撤併后轄20個村民委員會。
2011年末,中村鎮轄中村、上閣、張馬、冶內、南河、白華、上峪、下峪、北庄、蒲泓、石務、北嶺、松峪、宋庄、東溝、下川、東川、山辿岩、上川、向陽20個村民委員會。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中村鎮下轄13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中村村。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140521101200121中村村
140521101201122南河村
140521101204220蒲泓村
140521101206220上峪村
140521101207220下峪村
140521101208122北庄村
140521101209122張馬村
140521101211220東溝村
140521101212220上閣村
140521101214220松峪村
140521101215220上川村
140521101216220下川村
140521101217220東川村

地理環境


水文

中村鎮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主要河道有中村河、富裕河2條,河流總長度16千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中村河,從東至西流經境內張馬村,長11千米。

自然資源

中村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煤炭、煤層氣、鐵礦、石灰石等。其他自然資源有森林面積2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9%。

人口


2011年末,中村鎮轄區總人口14597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9927人,城鎮化率68%。總人口中,男性7471人,佔51.2%;女性7126人,佔48.8%;總人口均為漢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6.3‰,人口死亡率7.26‰,人口自然增長率-0.96‰。
2017年,中村鎮常住人口14200人。
截至2018年末,中村鎮戶籍人口13813人。
根據沁水縣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中村鎮常住人口為10362人。

經濟


綜述

2004年,中村鎮全鎮生產總值達到2.02億元,財鎮收入7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744元。
2011年,中村鎮農民人均純收入6489元。

農業

中村鎮有農業耕地面積23750畝,人均1.6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1.4億元,比上年增長5%,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12.12%。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穀子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5766噸,人均790千克。主要經濟作物有油料作物、蔬菜等。
中村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3712頭,年末存欄1251頭;羊飼養量18.28萬隻,年末存欄11195隻;牛飼養量1620頭,年末存欄918頭;家禽飼養量39387羽,上市家禽22287羽。2011年,生產肉類592噸;畜牧業總產值234.9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66%。截至2011年末,森林面積42萬畝,林地面積32萬畝,林木覆蓋率89%。2011年,大型農業機械11台(輛)。

工業

2011年,中村鎮工業總產值達到10.25億元,比上年增長17%;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87.88%。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家,職工40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3.9億元,比上年增長17%。
2018年,中村鎮有工業企業14個,其中規模以上6個。

商業

2011年末,中村鎮有商業網點284個,職工412人。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511.3萬元,比上年增長13.5%;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388萬元,比上年增長7.6%。
2018年,中村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1個。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中村鎮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353人,專任教師28人;小學4所,在校生986人,專任教師9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535人,專任教師7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科技事業

2011年末,中村鎮有各類科技人才70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200人,經營管理人才50人,技能人才150人,農村實用人才300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中村鎮有文化站1個,農家書屋20個。文化行業從業人員1500人。
2011年末,中村鎮10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45%。
2011年末,中村鎮有中央、省、市、縣等電視台33個電視頻道在本地落戶,有線電視用戶320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中村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1個,其中衛生院1所;病床2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4張。專業衛生人員20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4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1萬人次,住院手術15台次,出院病人364人次。
2011年,中村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4500人,參合率99.04%。

社會保障

2011年,中村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02戶,人數670人,支出91萬元,比上年增長33%;農村五保分散供養41人,支出12萬元,比上年增長48.18%;農村醫療救助22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711人次,支出1.25萬元,比上年增長7.5%;農村臨時救濟203人次,支出4萬元,比上年增長9.5%。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1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9萬元,比上年增長7.1%。

基礎設施

● 郵政電信
2011年末,中村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40千米,投遞點40個,鄉村通郵率100%;征訂報紙1350份、期刊170冊。有固定電話用戶1500戶,行動電話用戶9000戶。
● 供電
2011年末,中村鎮鎮區有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1座,主變壓器2台,綜合電壓合格率96%,供電可靠率99%。

交通


中村鎮境內有334省道沁東線過境。鄉級公路1條,長16千米。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中村鎮因地處周圍村莊中心得名。

黨建工作


抓好黨建龍頭,務實農村工作基礎
中村鎮
中村鎮
從二零零二年中村鎮黨委班子調整以來,黨委書記譚愛國、黨委書記、鎮長吉張笙兩同志帶領黨政一班人,堅持發揚“務真、求實、改革、創新”的精神,把各項工作定位在“不爭一流就是落後,瞄準金牌干工作的”思維定勢中,狠抓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農村幹部隊伍建設。2002年,在農村基層黨支部換屆選舉中,為了規範科學用人導向,全鎮21個農村黨支部換屆普遍實行“兩推一選”,並創造性的在張馬村以“戶推薦”的方式實行黨內民主和大民主相結合的辦法,把農村中的能人,群眾公認的能人帶領群眾致富的人,推選到農村黨支部中來,大大增強了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在第六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中,中村鎮積極推行農村“兩委”成員交叉任職,全鎮共有29名村幹部實現交叉擔任兩委職務的角色,其中有4個村的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實行了“一肩挑”。為了規範農村各項工作受置於群眾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之下,全鎮21個行鎮村建立了“兩議”、“兩審”和村務公開制度,並且對所有涉及到集體利益和群眾利益的事項執行后要分門別類公諸於眾,取得了群眾的信賴和支持。2004年,中村鎮黨委提出在農村利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在全鎮開展以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村幹部”的“三培養”人才建設工程,制定了培養後備人才的長遠規則,為農村幹部隊伍建設不斷積蓄了後備力量。同時,鎮黨委更是狠抓黨建工作,不斷加強農村支部的基礎性工作,投資50萬元先後建設了高標準的黨支部8個、為農村黨建工作營造了寬鬆的環境。實現到辦公自動化、信息網路化、決策科學化,農村的各項規章制度得到了有效落實,農村幹部隊伍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使得黨建工作在農村建設中積極發揮出龍頭作用。

經濟建設


堅持科學發展觀,農村經濟建設蒸蒸日上
鎮黨委、政府堅持把執政興鎮、發展經濟作為第一要務,對全鎮經濟發展高起點、高標準、嚴要求、高規劃。中村鎮黨委、鎮政府面對現實,開展了“中村經濟發展靠什麼,發展中村經濟要什麼”的專題調研,通過調研、討論,提出了“農業穩鎮、工業強鎮、旅遊活鎮、科教興鎮”的戰略思想。這不僅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更是中村鎮人民的眾望所歸。
生態農業綠中村。中村鎮緊連國家經自然保護區歷山保護區,全鎮境內森林覆蓋率達到63.1%,從2001年始,中村鎮黨委、政府抓住國家退耕還林,轉變傳統農業單一產糧的格局,形成了五大科技示範區,結合“治黃”工程,開展了黃河小浪底水保工程項目。經過兩年努力,至2003年底,全鎮共實施退耕還林6800畝,植樹造林1.3畝,種草400畝,發展養牛存欄500頭,發展養豬存欄3000頭,形成了50公里的深色長廊,促進了生態農業的發展。
煤焦鐵礦強中村。中村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經濟結構調整這一主線,為適應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堅持轉變觀念,強化管理,以創新發展環境為動力,大力進行工業結構調整,對全鎮9座煤礦嚴格按照大小、改中、建大的目標,全部進行了整改,達到年產原煤100萬噸。興建了煤焦公司,實現煤焦的轉化,年洗精煤可達60萬噸,產焦10萬噸。本著以“質量求生存,以環保促效益”的宗旨,投資1300萬元興建冶鍊公司,年產生鐵2.5萬噸。現投資2.9億元正在加緊施工中,建成后能力可得到年洗煤60萬噸、發電9萬千瓦,使中村的財政收入增加10倍,有力地促進整個中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旅遊產業活中村。中村鎮境內自然景觀秀麗,景點遍布,有天然草坪、峽谷、溶洞及下川遺址。以歷山旅遊區為依託,所形的舜王坪旅遊景點留下了舜帝躬耕的美麗傳說,有著較高的旅遊價值和開發價值,鎮黨委、政府抓住這一亮點,積極引導農民開發旅遊服務,建立三十餘家庭旅館。農民採摘的猴頭、木耳、蘑菇、冬蟲夏草等藥材成為旅客所青睞的土特產品,旅遊景點以奇、美、秀、險吸引著八方來客。

精神文明


關注民生辦實事,精神文明結碩果
中村圖片
中村圖片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對生活的追求已越來越高,中村鎮黨委、政府堅持以發展為目標,大力改善基礎設施,為群眾的生產、生活創造優越的生存環境。
公路建設結碩果。二00三年,鎮黨委、政府緊緊抓住全省“村村通”水泥(油)路工程的契機,向縣委、政府立下了軍令狀,團結和帶領全鎮人民實行“向上要一點,企業出一點,在外人員捐一點,集體資金拿一點,義務投工獻一點”的辦法,多方投資1000餘萬元,經過六個月的有力拚搏,在全縣率先一年實現村村通,硬化鄉村公路65.1公里,改善了農民出行難的問題。2004年,在加強公路基礎設施建設中,中村鎮將中村至張馬公路進行路基拓寬改造,路寬20米,同時對2.4公里的環城路和0.7公里的旅遊公路進行了路基改造。2005年,將在翼(城)中(村)公路張馬至中村段修建一條長3.72公里的平微區二級公路,公路建成后,將極大的緩解中村鎮的交通壓力。

城鎮建設


小城鎮建設邁大步。中村鎮有著悠久的歷史,中村鎮人民以勤勞、熱情和智慧在改革開放中做出了非凡的成就,鎮黨委、政府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對中村鎮建設進行了長遠規劃,先後投資700餘萬元對中村鎮駐地進行了全面改造,實現了街道美化、亮化、凈化,街道兩旁樓舍構造新穎別緻。目前,中村村已形成全鎮及沁水西部地區集商業、信息、文化、經濟為一體的集中地,發揮出小城鎮建設的整體功能。
各項事業齊頭並進。中村鎮地質結構特殊,水資源嚴重短缺,解決飲水問題成為中村鎮人民的頭等大事,鎮黨委、政府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投資300萬元實施了“屋檐接水”工程,“排山飲水”工程,2005年將實施引用澗河水,屆時解決中村地區7000餘人及部分企業的用水情況。計劃生育保持了低生育水平,全面貫徹落實了“一法、三規、一例”,積極做好社會撫養費的徵收、計劃生育工作的宣傳教育、流動人口的查處管理、計劃生育“四術”等工作。目前,全鎮基本實現有線電視村村通,程式控制電話村村通,農網用電村村通,基本普及了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建設油群眾文化性活動場所(農民書屋、農民俱樂部、老年人活動室、籃球場)18處,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科技教育推波助瀾。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鎮政府本著“致富奔小康,教育要先行”的理念,實施了“科教興鎮”的戰略方針。基礎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三位一體,三教統籌,義務教育普及率達100%,大力推行成人教育,職業教育,全鎮現有高標準的教學間600餘間,全鎮所有中小學生已基本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教學樓。二00四年,投資500餘萬元的中村小學綜合教學樓正在加緊施工。全鎮現已建立了高科技農業示範區5處,大力推廣了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普及和應用。
全鎮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業得到了較大發展,在創建“安全中村”的活動中,大力進行了社會治安的專項治理,構建了“平安中村”工程,安全生產形勢出現良好狀況。全鎮共湧現出“十星級文明戶”902戶,湧現出省級文明村1個,市級文明村9個,縣級文明村11個。中村鎮多次被省、市、縣授予“先進集體”稱號。中村鎮,作為沁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艘巨艦,正朝著更加廣闊的海洋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