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周翰
楊周翰
楊周翰,教授。江蘇蘇州人。193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英文系。1949年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英文系。曾任西南聯合大學講師。建國徠后,歷任清華大學副教授、北京大學副教授、教授、英國文學教研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第一屆副會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一屆會長,國際比較文學協會第十一屆副會長。九三學社社員。擅長英、法、拉丁語等外語。
變形記
楊周翰從事外國文學和國際比較文學研究與教學40年,取得了很高的學術成就。楊周翰是北京大學西語系的教授,以曾獲牛津大學過硬的學歷與講得一口地道牛津腔英文而聞名。上個世紀整個下半期,中國高等院校文科所有的學生,恐怕沒有人不知道他。那個時期,以他為主所翻譯的兩本出自蘇聯學者之手的歐洲文學史論著,曾經是大學生們所能讀到的這一領域惟有的兩本史著;到了六十年代,他所領銜主編的《歐洲文學史》上下冊更是建國后第一部中國人自己寫的此類論著,很快成為高校文科必讀書與教材,一直到改革開放后仍然如此。與他並列主編的還有北大的兩位著名教授吳達元與趙蘿蕤,而參加其中個別章節編寫的還有馮至、田德望、聞家駟、朱光潛、沈寶基、盛澄華以及戈寶權、楊耀民等學界名人,此書的編寫實際上集中了北京大學西語系所有文學史教學的精華。作為領銜的主編,楊周翰的重要學術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徠莎士比亞評論彙編
以17世紀英國文學為突破口,把17世紀文學放在歷史的背景下考察,以一些雖然影響深遠但卻少人問津的作家為切入點,揭示了17世紀英國文學的風尚和思潮,發掘出17世紀英國文學在思想史和文學史上的獨特意義。
楊周翰從英國文學研究過渡到比較文學研究。在跨中西文化的比較文學研究方面,不滿足於照搬法國學派的影響研究模式和美國學派的平行研究模式,認為不僅要跨越國別和語言的界限,而且要超越學科的界限,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文化背景下考察文學,提出“超學科比較文學研究”。
楊周翰在北京大學本科畢業,後來在西南聯大得到官費生的資格到牛津,他卻沒有像常人那樣,讀碩士,繼而博士,而是選擇了重讀本科。因為牛津的相當一部分本科課程是北大沒有的,為了獲得更紮實的學術根底,他決定在牛津重讀本科。晚年他表示,對此一點也不後悔,覺得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牛津的基礎學術訓練使他的學術能力特別紮實。
《歐洲文學史》
楊周翰信件
在現實生活中,楊周翰顯然活得並不順心,不盡如人意,甚至不無傷痛,最明顯的一點是,雖然他與夫人王還教授,可謂英美語言文學界的精英夫婦,可是他們的兩個孩子卻由於“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而喪失了正常的學業,當時都沒有能上大學,因此,就業與工作都曾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後來憑藉自己的努力,在改革開放之後都上了大學。在這當中,楊周翰並不用自己的學術地位施加任何影響。除了家庭際遇外,楊周翰個人的學術際遇也有明顯的不順心、不得志。據說,建國后他在學術職稱的級別上,一直居於人下,直到他逝世前不久才有所上調,雖然他的學術業績、學術作為一直都是顯著卓越的,他在學術領域裡突出的重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回顧一生,他感到遺憾的是一生中遇到了兩段大的歷史波折:一是抗戰八年,二是文革十年。他說,人生沒有幾個十年,如果沒有這兩段,還可以做很多事。
《攻玉集》、《十七世紀英國文學》、《鏡子與七巧板:比較文學論叢》、《憂鬱的解剖》、《中國比較文學年鑒》(主編)等;主要譯著:英國劇作家謝立丹的《情敵》、賽內加劇本《特羅亞婦女》、羅馬詩人赫拉斯的文藝評論《詩藝》、伊瓦肖娃的《十九世紀外國文學史》、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奧德維神話史詩《變形記》、美國作家戴文波長詩《我的國家》、斯末萊登小說《蘭登傳》、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等;主要論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詩人密爾頓》、《維吉爾與中國詩歌的傳統》、《彌爾頓的悼亡詩:兼論中國文學史里的悼亡詩》、《彌爾頓〈失樂園〉中的加帆車》、《艾略特與文藝批評》、《預言式的夢在〈埃涅阿斯紀〉與《紅樓夢》中的作用》、《鏡子與七巧板:當前中西文學批評觀念的主要差異》、《歷史敘述中的虛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