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型
泛指課的類型或模型
課堂教學的課型泛指課的類型或模型,是課堂教學最具有操作性的教學結構和程序。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結構是課型分類的主要依據之一,特定的課型必然有特定的教學過程結構。
通過對課型的研究,有助於教師更好地掌握各種類型課的教學目的、教學結構、教學方法等方面的規律,提高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的能力。
“課型” ,一是指課的類型,它是對各種課進行分類的基礎上產生的。在教學中,有的課主要是傳授新知識,有的課主要是複習鞏固應用知識,有的課要進行實驗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課型就是把各種課按照某種標準劃分為不同類型,每一種類型就是一種課型。二是指課的模型,它是對各類型的課在教材、教法方面的共同特徵抽象概括的基礎上形成的。
課型的分類因基點的選擇不同而區別。
如果以教學任務作為課的分類基點,課可劃分為:新授課、練習課、複習課、講評課、實驗課等,統稱單一課。
如果以教學內容的不同性質作為課的分類基點,課可劃分為自然科學課、人文科學課、思維科學課、藝術科學課等,每一類課型又可再分為若干個亞型。例如,自然科學課型中新授課,按內容的不同可再分為:(1)以“事實學習”為中心內容的課型;(2)以“概念學習”為中心內容的課型;(3)以“規律學習”為中心內容的課型;(4)以“聯繫學習”為中心內容的課型;⑸以“方法(技能)學習”為中心內容的課型等。
如果以課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作為分類基點,課可劃分為講授課、討論課、自學輔導課、練習課、實踐或實習課、參觀或見習課等。
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又創新了幾種新的課型:其中解疑存疑、自悟互教、討論合作型課堂的導創優勢最為明顯。後面重點介紹以上幾種新的課型。
此種課型的原則是讓學生自讀課文,帶著問題走向課堂,再讀課文自我感悟,交流討論,接受指導,解決疑難。解疑存疑型課堂 可設置訓練、解疑、存疑三個教學板塊。
(1)訓練
學生提問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影響這類課質量高低的因素之一,而高水平的提問能力要靠訓練。學生的問題一般可分為零碎型、廣雜型、簡單型、價值型等。對於比較簡單的問題,要訓練學生自己讀書或通過查詢解決;對於零碎、複雜的問題,要幫助學生進行梳理,教給學生梳理的方法,逐步形成提問能力;對於梳理後有價值的提問,可以讓學生及時地進行批註或以書面作業的形式留存下來。
(2)解疑
解決疑難問題,是開啟學生創新潛能的最佳時機。教師要儘可能地放手,再放手,相信學生的集體智慧。一般操作步驟是:將自行解決的問題和留存的主要問題在課堂上交流、討論;教師當堂巡視,梳理疑難問題,師生共同解決;讓學生把自我解決的問題或幫助別人解決的問題大聲地朗讀、展示出來。
(3)存疑
對與本課關係不大,解決起來費時,但確有意義的問題,可以留下來讓學生課後思考,查詢解決。對學生中只有問題解決的過程,沒有問題解決的結果的現象要予以保護與支持。
課堂要從“知識本位”走向“能力本位” 。自悟互教的課堂結構建立在“能力本位”的理論基礎上。這種導創課型強調讓學生參與從目標制定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在自悟互教上體現出以下 特點。
(1)自悟:由學生根據自己提出的目標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學。實踐活動有:勾畫批註、自問自答、使用工具書。畫出知識樹、練習朗讀等。要注意克服語文學科理科化的傾向,因為悟的學習過程常常表現出內化性、模糊性、隱蔽性(不宜用語言表達出來)、多樣性(不宜有一種答案)。
(2)互救:好為人師是人的天性,充分利用兒童的這種天性就會開闢一個教與學的新天地。可採用小老師的形式,鼓勵全班學生輪流當小老師,一般可以讓學生自己怎麼學就怎麼教。課前可由老師協助小老師備好課,幫助小老師抓住重點講清楚、講明白。課後可組織自評、互評、師評。評價不要糾纏學生的“非” ,要鼓勵、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並為後面的小老師提供教學參考。
討論合作學習將學習過程置於多向交流中,其間有認同、碰撞、吸納、排斥……創新的火花常常閃爍其間。討論合作學習的一般步驟可以是定標——引導——自結。定標,論題(目標)主要由教師梳理知識點后的問題決定,以便集中力量打殲滅戰。引導,討論中突出語言文字訓練,營造民主氛圍,鼓勵學生堅持己見,同時引導學生達成必要的共識;指導學生使用討論語言(有理有據、自信、有分寸),拓寬思路,將討論引向深入。自結,指導學生將結果概括要點,進行小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