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病
骨折病
骨折病是指由於外來暴力或自身結構原因而導致骨頭斷了、裂縫、粉碎或受壓塌陷。
骨折后最好能在原先位置長好,比較嚴重的骨折都會發生錯位,需要採用手法或手術複位。無論如何,骨折后必須設法固定,維持對合位置。要做到這一點,常常必須限制傷骨及鄰近關節活動。骨骼堅硬,不像皮膚和其他軟組織傷口幾天就能癒合。成人骨頭一旦斷裂,癒合時間至少1個月;長得慢的,三五個月、半年甚至1年以上才長好的也不是沒有,其固定時間也相應較長。
傷后氣血受損,局部經脈不暢,加之關節被迫長時間地禁錮在石膏或樹脂管型內,瘀積不散,周圍組織間隙內漿液滲出,纖維蛋白沉積,致使關節內外粘連攣縮、失去彈性。就像門窗上的合頁久不使用便會鏽蝕一樣,關節如長時間固定不動也會因此“鏽蝕”,發生粘連、僵硬。老年人機體代謝率降低,關節已有或潛在退行性改變,更加容易受累。肌肉本是關節活動的動力,關節不動,肌肉也跟著“睡覺”,慢慢地發生萎縮。不少骨折病人拆除外固定器具后,發現裡面的肢體明顯變細,如攝X線片,還可見到骨質疏鬆、骨皮質變薄、骨密度下降,這是由於缺少活動、骨鈣悄悄流失的結果。病人年齡越大,固定時間越長,這種變化越嚴重,恢復起來越困難。
包括:改進骨折固定方法,盡量不固定關節;設法促進癒合,縮短固定時間;採取可靠的內固定,爭取早日活動。但最為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進行功能鍛煉。
功能鍛煉提倡一個“早”字。骨骼和肌肉屬於運動系統,其功能特點是用進廢退。在肢體固定或牽引的同時就應進行功能鍛煉。有人生怕傷肢包上了石膏或樹脂、上了夾板后難以活動,又生怕活動以後接好的斷骨會發生錯位。其實,這裡所說的早期功能鍛煉是指活動身體未受傷部位。人體是一個整體,骨折后血離經脈,瘀積不散,對癒合、生長不利。全身活動后則有助於血脈流通、化瘀消腫。病情許可的活動,可以促進受傷部位新陳代謝、減少滲出、消腫止痛。經過適當活動,病人感到精神好轉、食慾增加、睡眠加深。這無疑可以促進骨折癒合,有助於早日解除固定。
功能鍛煉是在醫生指導下、局限於一定範圍內的活動。比如前臂骨折后,腕關節、肘關節活動受到石膏、樹脂或夾板限制,但手指關節是允許活動的,可多作抓握等動作,以促使血脈流通、改善末梢循環。固定在裡面的肌肉也可以不時作“用勁”(即靜力收縮)、放鬆的動作,以防止肌肉萎縮、骨質脫鈣,改善靜脈迴流。一般說來,夾板固定的範圍比石膏、樹脂管型要小。活動起來要方便些。
一旦解除固定,要抓緊時間活動鍛煉。此時病人往往擔心斷骨長得不牢、活動後會再次折斷;同時,活動時肢體、關節酸痛,有的甚至難以忍受,因此害怕活動。對此,要相信醫生的判斷,如果骨折沒有長牢,醫生是不會允許負重或用力活動的。既然解除了固定,就意味著骨折臨床癒合,按照醫生規定的範圍和強度進行功能鍛煉,是安全可行的。一般說,功能鍛煉時的疼痛,常人可以忍受。同時要認識到,如果因怕痛不抓緊鍛煉,恢復其功能,錯過時機,使本來可逆轉的關節僵直定形,便難以逆轉,造成殘廢,遺恨終生。另外,也可採用一些輔助措施:如用中藥伸筋草、秦艽、桑枝、赤芍、防風、透骨草、蒼朮、紅花等加水煎湯,放至溫熱,熏洗患處關節,每日兩次,以活血舒筋、減輕疼痛;做超短波、紅外線等理療(有金屬內固定材料者慎用超短波);條件好的,可藉助各種練習器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