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研究
老莊研究
《老莊研究》是新中國成立后,李泰棻撰寫的第一部學術著作,1958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這部著作中,作者對老莊的生平事迹、哲學思想、政治思想等作了全面的解讀和剖析。
《老莊研究》是新中國成立后,李泰棻撰寫的第一部學術著作,1958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當時,他正在張家口任教。在這部著作中,李泰棻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老莊的生平事迹、哲學思想、政治思想等作了全面的解讀和剖析,在老莊研究界產生了重要影響。進入二十一世紀,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十家論庄》和《十家論老》,勾勒二十世紀中國老莊研究的基本線索,李泰棻的論著作為十家中的一家分別被兩書選入。
(一).對老子生平事迹的考訂
關於老子的生平事迹,從古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李泰棻以其史學家的縝密,對老子的生平事迹作了詳細考訂,他把以往學者有關老子姓名、籍貫、官制、年代以及《老子》一書的成書過程、成書時代的各種說法,一一列出,一一分析,最後得出自己的結論:“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曾為周室史,五十左右罷官。孔子曾經問禮於聃。弟子可考者有關尹、楊朱。壽至百齡,約卒於公元前460至450,亦即周貞定王九年至十九年之間也。”
李泰棻還在認真分析了《老子》成書的時代、《老子》有關“天”的觀念、“反儒反墨”和“身退”的思想、《老子》的體裁、用詞的特點,比較了《列子。楊朱篇》與《老子》之後,得出了《老子》是一人所寫,但不是老聃的親筆,而是弟子楊朱寫成的結論。這在老子研究史上是有創造性的見解,因為,古往今來的學者有不少人雖然承認《老子》不是老子的親筆,但是除了郭沫若認為是關尹所寫,其他人均未指明,大概都是“老學的創始人不可考,他大抵托老聃之名著書”之類的話。同時,李泰棻也指出:“《老子》一書,雖然是楊朱執筆,基本上是老聃的思想,佔主要地位,但作為寫定者楊朱的時代現實以及他的思想,也不能不或多或少地滲透到裡面去”
(二).對老子哲學思想的研究
李泰棻是中國最早採用馬克思主義研究史學的學者,早在二十世紀初,就運用唯物史觀寫出了《西洋大歷史》和《中國史綱》,在《老莊研究》中,李泰棻進一步指出:“近年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著作,陸續 譯,使我們理解或批判老莊兩書,有所依據”。所以在此書中,李泰棻繼續以馬克思主義對《老子》的哲學思想進行分析。
關於老子的哲學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有兩派意見,一派認為是唯心主義,一派認為是唯物主義。李泰棻主張老子是客觀唯心主義。他在書中對蘇聯學者楊興順關於老子是素樸唯物論者的觀點進行了論辯,指出,老子不可能是唯物論者。李泰棻認為在老子的哲學思想中有辯證的思想,而且“《老子》對於對立面轉化和敗壞的、衰頹的,一定要滅亡這一辯證發展的必然性認識得比較深刻”
在這一部分中,李泰棻關於道的本質的研究最具獨創性,他認為:“《老子》的作者們,有鑒於對立面的一面,有向自己矛盾的一面轉化下去的必然性,因而感到本階級大有滅亡的危險。為要說服統治者提高警惕,知榮守辱,,所以他創造了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是自本自根的,至高至上的,滲透萬物的。”這就是“道”。至於隱於“道”後面的本質究竟是什麼,《老子》的作者究竟要讓他的道起什麼作用呢?李泰棻認為,就是“道法自然”的自然。既然“道”是自然,所以不許人為,“無為”就是體現“道”的方法,也是老子說道的主題。“《老子》的作者,受了現實的刺激,辯證思想的導致,理解了對立物最後必須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又受了出身的局限,在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心情下,期圖延緩本階級的滅亡,所以費盡心機,想出了這一法寶。他號召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要做到:‘為無為,事無事,知無知’。”
(三)對老子政治思想的解讀
李泰棻是一位卓越的史學家,也是一位政治實踐家,一生中多次出任政府官員,對政治與學術同樣有著濃厚的興緻。他高度重視老子的政治思想,在分析《老子》中關於“道”的本質的基礎上,分三章對老子的政治思想作了解讀,即:對有國者的告誡,對有國者的條陳和對有國者的極言。李泰棻認為,老子是為了挽救統治階級的滅亡,延緩它向其對立面轉化,而主張無為的。在老子看來,矛盾的主要方面還是有土地、有人民的侯王。所以老子對他們的警誡最多,書中所謂聖人、萬乘之主、侯王、我、吾、若等等,都是指他們的。他們如果通過無為以求達到與民相安的太平之世,自然不會衰亡下去,至於崩潰的地步。但那些大權在握,唯我獨尊的侯王們或不理解,甚至理解了也難以實踐,因此,在警誡的同時,老子還給他們確定了種種具體的方案,以備他們作為修養上的參考,一是寡慾,二是絕學,三是貴言,四是去爭,五是反戰。
通過過上述分析,李泰棻指出了老子的進步性:一是平等待民。首先他要求侯王們勉為善人,其次,對他們的權力限制亦嚴,甚至聲色貨利的物質享受,僅以維生為止,不能任意取之於民。“如果造成了‘民不畏死’的局面,勢必抵死反抗,那就大勢去矣!不可為矣!有國者縱不愛民,讀《老子》以上語句時,他們亦必驚心動魄,自行斂跡,而百姓得以喘息。如更能以百姓之心為心,保百姓如赤子,百姓就能安居樂業,攘攘熙熙,那就更好了。”二是平等睦鄰,《老子》對國與國之間,是反對強凌弱,大壓小,並且主張互相依存,和平睦鄰的。“大國小國,應在和平睦鄰,互相依存的原則下,各得生存,即在今日,依然有其重要性,因為任何時代,人民總是反對戰爭,希望和平的”。李泰棻認為,老子思想中最反動的方面:一是愚民之說,“常使民無知無欲”,再就是想把人類社會、進步國家,重返到部落割據的荒古時代。
總之,李泰棻在《老莊研究》中對老子思想的特色,作了比較全面的論述,也糾正了一些對老子思想的誤解,尤其是他對老子政治思想的解讀,是老子研究的重要成果。
李泰棻(1897-1972),歷史學家,教育家。字革痴,號痴庵,河北陽原縣人。1917年畢業於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史地科,1918年,21 歲的李泰棻被聘為山西大學教授,第二年又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兼武昌高等師範文史地部主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史學系主任,北京師範大學講師。1925年5月27日,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發生反對校長楊蔭榆的學潮,魯迅聯合七位教授發表《對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風潮宣言》,對學生予以聲援,七教授中最年輕的一位就是時任北京大學教授和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史學系主任的李泰棻。
在之後的歲月里,李泰棻雖然也曾從過政、從過戎,擔任過綏遠省、北京市、天津市教育廳長、馮玉祥將軍的中將秘書長等職,但是他主要從事的還是教育工作,專門研究中外歷史,成為著作等身的歷史學家和桃李滿天下的教育家。
李泰棻的學術著作有十幾種之多,他19歲時寫的《西洋大歷史》,洋洋八十萬言,一版再版,出四版時,章士釗、李大釗、陳獨秀、劉半農等為之寫序,咸推此書為中國編著西洋歷史者開一新紀元。《西周史證》,是極見功力的一部史學著作,李泰棻以十年之力薈萃秦漢以前全部古籍,下至《通志堂經解》、《皇清正續經解》,凡是有關西周史料或經解新說,無不廣徵博引,為先秦史學的研究開闢了道路。學者王森然先生譽其為“我國史學界絕無僅有之作”。《今文〈尚書〉正偽》,是李泰棻有關經學的一部重要著作,他舉虞夏商書全部及《周書》、《牧誓》、《洪範》,分別考其來源,證其時代,卓然成一家之言。《方誌學》對方誌的選輯、整理、鑒定作了系統論述,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方誌思想,這部著作的出版,標誌著方誌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為了寫好這部書,李泰棻還在三十年代先後擔任《綏遠省通志》總編輯和《陽原縣誌》總纂,這兩部志書成為方誌界公認的一代名志。《國民軍史稿》,由於李泰棻曾在馮玉祥身邊工作六年,又給馮的部下多次講史,所以,這部三十餘萬言的著作,有著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另外,他還著有《中國史綱》、《中國近百年史》《史學研究法大綱》、《記錄以前之人類史略》等,也在學術界產生過很大影響。1932年,王森然著《近代二十家評傳》,將李氏與康有為、章炳麟、王國維、陳獨秀、胡適、郭沫若等並列,足見其影響之巨。
新中國成立后,李泰棻先後在河北張家口、天津和吉林長春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 1972年病逝於北京,享年75歲
李泰棻不僅是著名的史學家,而且於諸子百家、甲骨文、金石學等都很有研究,還著有《痴藏金集》、《痴藏金續集》、《老莊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