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

彝族舞蹈多姿多彩,式樣繁多,很具代表性的是渾厚古樸的具有群眾自娛性的集體舞蹈“打歌”(也稱踏歌)。在《小河淌水》的故鄉雲南彌渡,彝族同胞每逢婚喪事、建房、廟會、節慶都要舉行打歌活動。

漾濞彝族打歌,彝語為“阿愾”、“額克”,意為“歌舞”,這是彝族最具特色的文娛活動。彝族打歌是一種載歌載舞的集體舞,風格剛勁、明快,有168種舞步之多。群舞者 在笙、笛伴奏下邊歌邊舞,舞步整齊、舞姿矯健。在舉行禮儀的場合,開場時須由長者率若干青壯男子跳序舞,序舞后即不論男女長幼、生人熟客均可隨意參加。

2008年6月7日,彝族打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沿革


據傳說,彌渡彝族打歌起源於古代一次部落戰爭,彝族部落戰敗,被敵圍困于山,為鼓舞士氣迷惑敵人,彝族部落燃起大火列隊圍火而舞,他們踏出有節奏的腳步聲和拍羊皮褂聲;對方認為彝族部落人馬眾多不敢進犯而撤退。從此,彝族以踏歌紀念勝利。

舉行時間


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
儘管彌渡各地的彝族打歌在傳承過程中發生了變異,但各地至今都保留著在農曆正月十五、二月八、二月十四、十五、十九、火把節立秋節、八月十五、冬至節打歌的傳統活動。

風格特色


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
一般場合下則不一定跳序舞,無論何人均可一開始就加入歌舞,少至三五人在田邊地頭興起即舞,多至數十、上百人在打歌場上圍著篝火載歌載舞。當數十、上百人一齊歌舞時,優美動聽的打歌調聲飄四方,山鳴谷應,使人在數里地外也能真切地感受到打歌場上熱烈而歡樂的氣氛。
彌渡地區從南詔時代就有踏歌活動,《彌渡縣誌稿》載:“踏歌之時,一般女流穿紅著綠,與眾男子頭頂氈窩,各拼柴炭,購置糖酒,選村中寬廣之地,立一鞦韆架,對立一桿,上懸燈幡。下焚香火,男女雜沓,聚眾打歌,打歌者圍成圓形,足踏手舞,喝聲嗚嗚”。至今農曆二月八、二月十四、正月十五、十九及火把節、立秋節還保留著打歌的習俗。清御賜翰林李彪撰寫的鐵柱廟楹聯:“蘆笙賽祖,氈帽踏歌……”描寫的就是古代彌渡彝族先民打歌祭祀鐵柱老祖的熱烈場面。

伴奏

彌渡西山彝族的打歌用葫蘆笙竹笛伴奏,男女成對平行圍成圓形,舞蹈節奏舒緩,邊舞邊對歌,頗有輕歌慢舞的氣氛。在舞蹈中,有兩名男子和著節拍,手持大刀作雙人大刀舞,表演古代戰爭刀法,來讚頌祖先。邑人姚崇的《觀多祜彝族踏歌》中這樣寫到:“聞聲起步手相牽,踏躍回身步應弦。玉笛聲聲清且雅,蘆笙悠悠若林泉。對歌男女心相訴,齊唱鄉親慶豐年。古老風情真純美,彝家習俗氣盎然。”
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
彌渡東山彝族打歌用三弦、笛子伴奏,男女單行插花列隊成圓形。只舞不唱,舞蹈由慢漸快,節奏突出,形成熱烈歡快氣氛。分讚歌、折歌兩種。
徠彌渡南山的牛街彝族打歌有用三弦伴奏的音樂型和用手敲擊羊皮褂伴奏的節奏型。男女舞蹈者手挽手或者手搭肩圍成圓形,動作整齊,突出整體配合,使人感受到團結堅定,不屈不撓的民族氣魄。

常用歌謠

按古代風俗,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彌渡的彝族同胞都要到南詔鐵柱廟去祭鐵柱。但因村子離廟較遠,現在隔幾年才去一次。多數時間是在村後山上一個叫“克枝唄”的地方,在一棵象徵“鐵柱老爺”的青岡栗樹前進行祭柱。農曆正月十五這天早晨,打歌隊伍抬著“豬頭三牲”(即貢品)到“鐵柱老爺”面前去領歌。領歌的過程與鐵柱廟祭柱儀式相同,打歌隊伍由老人帶領,首先發大號三聲,然後嗩吶奏喜調《開門紅》,接著由最前面的老人帶領,依次是吹蘆笛的,其次是打歌隊伍。他們頭戴氈帽,身背皮挎包,下裝穿麂皮套褲。祭祀開始,先作揖,行三拜后呼出統一號令:“嗯──噢──嗯!”接著念祝讚詞道:“今天我們來祝賀,祝賀鐵柱老祖,阿苤阿奶。”眾念:“鐵柱廟前,我們來慶賀,白馬要喂料,用穀子喂它。”最後,大家在蘆笛的伴奏下,一齊唱《祭柱歌》:“一年十二月,最好是正月,正月十五好,喜歡在這天。我們來到了,來到鐵柱廟,大家來祝賀,賀鐵柱老爺。老爺有白馬,白馬喂好否?穀子做馬料,白馬會吃否?”

特色

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
彌渡彝族打歌與打歌調、音樂密切依存。打歌調是當地彝族的歌詩之一。內容生動豐富,曲調高亢優美,唱法別緻,格律獨特。這種歌詩藉助優美的音樂旋律使人整個身心都盡情於手舞足踏的藝術境界。它不僅使廣大彝族男女老少從中享受到自娛的歡樂,並且極大的啟發和鍛煉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體質。其中有一首打歌調這樣唱到:“來打歌呀來打歌!打起塵灰做得葯。打歌就是團團轉,一個跟著一走。打歌不是我愛打,孔明立書興著呢。來打歌呀來打歌!前邊去了千千萬,後邊還有萬萬千”。

文化價值


巍山打歌列國家非遺
彝族打歌集悠揚的樂譜、矯健的舞步、豐富的表情、經典的調子為一體,讓人痴迷,讓人陶醉,堪稱是彝族文化中的經典。彝族打歌以自娛自樂為主要活動方式,辦喜憂二事必打無疑。彝族打歌以「火」為圓心,分內外兩圈團團把大火圍嚴,內圈是演奏樂器的,以蘆笙為主要韻律,伴有笛子,還有大刀;外圈是打歌唱調的,跟著樂奏聲翩翩起舞,調子脫口而出。彝族打歌常常通宵達旦,因為打歌對調誰也不服輸,因此整個打歌場面充滿著鶯歌燕舞,詩情畫意。
孕育這一古老傳統舞蹈的巍山,是歷史上顯赫一時的南詔國的發祥地,也是全國彝族的發祥地。巍山彝族打歌在2008年被國家文化部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