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金陵遺址公園

北京房山區的歷史遺跡

金陵遺址位於房山區車廠村至龍門口一帶的雲峰山下,距市區48公里。雲峰山又稱九龍山,因其有九條山脊如九龍奔騰而得名。

景點介紹


經過兩年多的發掘和清理,北京地區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帝王陵―――金陵遺址,已經在房山區的大房山麓初現端倪,面積達60平方公里。
蓄水池竟是金太祖陵墓
據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金陵遺址考古隊隊長黃秀純介紹,發現完顏阿骨打的墓純屬偶然。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考古專家就開始調查金陵遺址,當時就發現,在主陵區內距現存清代大寶頂遺跡前約15米處,有一巨型石坑,定名為祭祀坑。後來當地村民為搞綠化,曾將該坑用作蓄水池。
房山金陵遺址公園
房山金陵遺址公園
2002年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對祭祀坑遺址進行清理髮掘,發現這個大石坑非常奇怪,裡面堆了200多塊大石頭,每塊都有一噸重,好像是為掩藏什麼。考古專家們把這些石頭搬開后,果然發現了一處石槨墓。經過一年多發掘,迄今已從該墓中出土四具石槨,其中的雕龍紋、鳳紋的漢白玉石槨為國內首次發現,應為皇室專用。根據史書及有關文獻記載,金陵主陵區內應埋葬五代帝王,即太祖、太宗、德宗、睿宗、世宗。由於該墓坑位於整個金陵遺址中軸線上,專家初步判定該墓坑為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睿陵
發現800年前金絲鳳冠
發現龍鳳石槨的墓坑為一豎穴石壙墓,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3米,南北寬9.2米至9.5米,深5.2米至3.6米。該坑用黃土從墓底夯築,夯層總厚2.5米,以石槨頂板為準,其上平鋪200餘塊巨型花崗岩石塊。坑內發現的漢白玉雕鳳紋石槨,槨蓋、槨身均為整塊石雕鑿而成。槨蓋呈長方形頂式,雕刻纏枝忍冬紋,四角刻捲雲紋,中間為雙鳳紋填金。
石槨內放置木棺一具,木棺外壁為紅漆,漆外飾銀片鎏金鏨刻鳳鳥紋。給黃秀純隊長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打開木棺,在棺內頭骨處發現隨葬有一件金絲鳳冠,不僅紋飾非常精美,保存得也十分完整,800多年了,仍然閃爍著黃金亮晶晶的光芒。在棺內頭骨處,除有這件金絲鳳冠外,還有一件雕鳳鳥紋玉飾件。
陵墓旁有五座陪葬墓
專家們在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西南第四塊台地,發現5座陪葬墓,其中有2座未被擾動的墓室。墓室四壁石條壘砌,外壁塗抹白灰,室內底部放置石棺床,木棺已朽,肢骨散亂。出土銅把鐵劍石枕磁州窯龍鳳罐及金“泰和”銅錢等遺物。
文物工作者還採集到了大量的文物遺存,包括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雙龍石欄板、雕花紋石台階、漢白玉斗拱、高大的石座龍,還有龍首鴟吻、迦楞頻伽、妙音鳥等珍貴文物。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的發掘和清理,為今天的人們提供了大量金代陵寢制度的實物資料,豐富了今人對金代帝陵陵寢結構和平面布局形制的認識。此次金陵的考古發現,對於研究金代帝王陵寢制度、女真族政治、經濟、文化和中國歷史都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北京市文物局的專家表示,下一步的重點工作將放在進一步確定其他陵墓的範圍和位置,並做好已發掘文物的保護和再利用。
北京最古老的帝王陵
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大房山麓的金陵,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皇陵,也是北京地區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帝王陵,比明代的皇家陵寢十三陵還要早。經過金海陵王(完顏亮)、世宗、章宗衛紹王、宣宗五世60年的營建,形成面積約60平方公里的大型皇家陵寢。調查發現,金陵主陵區在房山區周口店鎮龍門口村北的九龍山,佔地面積約6.5萬平方米。陵區以神道為中軸線,兩側對稱布局,由石橋、神道、石踏道、台址(鵲台乳台)、東西大殿、陵牆、陵寢等結構組成。

介紹


金陵原在黑龍江省阿城縣,公元1153年建都燕京(北京)后,於1155年遷來太祖睿陵和太宗陵。在雲峰山腳下,修建了北京地區第一個皇家陵園。1156年又遷來始祖等10個帝陵。后熙宗、世宗、章宗、睿宗、顯宗等也陸續葬於此地,金陵故此得名。陵區內還葬有皇子及重要大臣的“諸王兆域”。1985年,文物部門開始對金陵遺址調查和試發掘,已發現石雕、碑記、御路和建築構件、遺址等大量寶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