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經濟區
海峽經濟區
海峽經濟區,是以台灣海峽為紐帶,以海峽兩岸經濟互補性、地緣臨近性以及文化同源性為背景,以兩岸經濟功能性一體化發展為基礎、兩岸經濟機制性一體化為共同願景的經濟區域。
首先,海峽經濟區是分居海峽兩岸的大陸、台灣兩個獨立關稅區之間經濟一體化所形成的整體區域經濟單元,其邊界隨跨海峽生產、貿易網路的地域擴展而具有動態演進性,存在大(祖國大陸與台灣)、中(長江以南沿海地區與台灣)、小(福建與台灣)“三層重疊”的空間結構。
其次,海峽經濟區基於兩岸經濟一體化的歷史基礎和現實發展,已不再是一種泛區域經濟整合的“構想”,而是業已形成海峽兩岸大規模貿易投資往來、垂直與水平混合型產業分工網路,以及大陸台商產業集群與本土化初步發育的區域經濟板塊實體,其區域經濟空間具有明顯的“結節化”特徵——形成了“珠三角”、“長三角”、福建沿海地區等兩岸經濟交流緻密地區。
第三,從區域經濟整合的階段性演進來看,海峽經濟區的未來發展是構建兩岸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直接暢達的溝通管道,同時藉由結節區功能的提升及其擴散與輻射作用的加強,進一步擴大兩岸經貿交流規模和範圍(包括產業範圍、地域範圍),推動兩岸經濟整合空間由“結節區域”向“網路區域”的演進;從區域經濟整合的層次來看,“海峽經濟區”的未來發展在於推進兩岸經濟一體化深化發展,矯正兩岸經濟交流中的制度性扭曲,建立兩岸商務仲裁製度,設立兩岸自由貿易區等,達成兩岸經貿直接、雙向、共贏,最終形成祖國大陸與台灣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共生共榮的互動發展格局。
因此,海峽經濟區概念不僅承載著兩岸經貿關係演進的歷史與現實,而且涵括著海峽兩岸人民對兩岸經貿關係未來發展的共同願景。
中共中央主辦的《求是》雜誌八月刊發對盧展工的專訪文章《海峽西岸經濟區: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揚帆起航》,引起福建各界強烈反響,熱議海峽西岸的建設與發展。
全國人大常委、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庄先認為,一個繁榮的海峽經濟區,將推動海峽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將為加快兩岸統一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他說,海峽經濟區可以成為海峽兩岸加深溝通的理想地帶,成為兩岸往來的交融地以及兩種社會制度、兩種經濟體系的銜接地,共同構建起市場高度開放、制度建設完善、產業結構互補、信息資源共享、基礎設施完備的區域經濟共同體。
自二00四年初提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構想並付諸實踐以來,福建經濟社會得到長足發展,呈現出良好的態勢;海西效應進一步拓展,已先後有五十多個國家部委、中央企業出台新舉措支持海峽西岸的發展。以“海峽西岸經濟區”為起點,構建未來兩岸共同市場的想法,也被台灣知名人士屢屢提及。
閩台建立更加緊密的經濟合作關係,加速產業對接和經濟整合,是福建全面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推動“海峽經濟區”形成的第一要義。中共漳州市委書記劉可清表示,漳州是台商投資的集中地區,要在海西發展大局中找準定位,在兩岸“三通”上搶佔先機,以項目為核心拓展兩岸經貿合作,加快建設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區。
全國政協常委、福建省政協副主席鄭蘭蓀提出,希望福建創立一個雲集高級人才的機構(如院士委員會),借鑒台灣科學院人員結構模式,邀請知名的華裔或外籍科學家加盟,為建設科學發展先行區和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區提供智力支持。
全國政協常委、福建省農業廳廳長陳紹軍表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必將加速推動兩岸經濟融合、文化交流,推動兩岸建立更為緊密的經貿交流合作機制,從而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經濟區之後中國又一重要的經濟繁榮區。
據了解,融入海西建設已成為了福建各界的廣泛共識。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恆安集團首席執行官許聯捷表示,當前福建海西建設如火如荼,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了更加難得的歷史機遇。新大陸集團董事長胡鋼、福建順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順堤等表示,閩商要積極參與海西建設,推進海西發展。
“海西戰略”猶如一面旗幟,引領著福建建設美好家園。第三屆海西論壇九月初將在廈門舉辦,屆時,海內外專家學者、政要將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乃至“海峽經濟區”的形成獻計獻策。
推進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
(一)基本構想
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
(二)基本思路
“四個三”、“四個二”、“八項舉措”、“九大支撐體系”、“一項根本建設”。
1.“四個三”
海峽經濟區研究
分三個階段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三個階段即準備階段、躍升階段、平穩發展階段。
爭取比全國提前三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一項長期的戰略部署和任務,“十一五”是加快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關鍵時期,要全面完成省十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確定的各項目標,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以上,力爭更好更快些,到2010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超100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超過28000元。到2017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比全國提前3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到2020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推向一個更高層次的發展階段。
2.“四個二”
實施人才強省和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
實行城市社區建設和農村鄉鎮工作兩個綱要;
夯實農業發展和社會穩定兩個基礎;
建立選人用人和反腐倡廉兩個機制。
3.“八項舉措”
實施項目帶動、發展縣域經濟、加快產業集聚、壯大中心城市、提升民營經濟、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海洋經濟強省和建設文化強省。
4.“九大支撐體系”
產業發展、城鄉統籌、基礎設施、閩台合作、擴大開放、改革創新、社會事業、生態環境以及和諧社會支撐體系。
5.“一項根本建設”
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三)基本態勢
延伸兩翼、對接兩洲,拓展一線、兩岸三地,縱深推進、連片發展,和諧平安、服務全局。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各級各部門要準確定位、主動融入,凝聚發展合力,強化大局意識,在主動對接、服務全局中作出新貢獻;整合優勢、合理布局,加強資源整合,優化要素配置,在發揮區域優勢、拓展發展空間中展現新格局;外延拓展、內涵深化,創新發展模式,豐富發展內涵,在提高發展質量、推進一體化發展中實現新提升;互動聯動、統籌協調,拓寬合作領域,強化整體推進,在加強區域協調、構建和諧社會中力求新作為,努力完善“基本格局”,進一步拓展“基本態勢”。
延伸兩翼、對接兩洲。發展壯大閩東北一翼和閩西南一翼,加快對接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閩東北一翼要發揮福州省會城市服務全省的重心和輻射作用,形成以福州為中心,周邊衛星城緊密連接、分工有序、規模協調的城市體系,促進閩東北地區加快發展,推動與長江三角洲對接。閩西南一翼要發揮廈門經濟特區先行先試的龍頭和示範作用,發揮泉州創業型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支撐和帶動作用,加強產業分工協作和市場融合,推動與珠江三角洲的對接。通過延伸南北兩翼,使海峽西岸經濟區與兩個三角洲優勢互補、聯動發展。
拓展一線、兩岸三地。充分挖掘沿海港口、外向帶動和對台合作優勢,強化福州、廈門、泉州的輻射帶動功能,發揮漳州、莆田、寧德拓展一線的骨幹作用,突出特色、累積實力,促進全省沿海的全面繁榮。依託台商投資區、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兩岸直航試點口岸等閩台合作載體平台,不斷拓展閩台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領域合作。依託閩港合作八大平台和閩澳四項合作,全面提升閩港閩澳合作水平。
縱深推進、連片發展。發揮三明、南平、龍岩縱深推進的前鋒作用,藉助生態、資源、對內聯接等優勢,依託出省快速鐵路和高速公路,山海互動,東西貫通,不斷向縱深發展。積極探索跨省區域協作的新途徑、新機制,密切與內陸地區的聯繫,建立統一有序市場體系,促進生產要素流動集聚,實現共同發展。
和諧平安、服務全局。堅持以人為本,把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結合點,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積極配合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落實中央對台方針政策,強化福建對台獨特地位作用,促進西部開發、中部崛起,服務全國發展大局和祖國統一大業。
(四)基本格局
準確定位、主動融入,整合優勢、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內涵深化,互動聯動、統籌協調。
準確定位、主動融入。就是對全省而言,要找准福建在全國大局中的定位、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定位,緊緊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加主動地融入周邊地區和全國的發展潮流中,努力求得更大更快發展。對各級各部門來說,就是要站在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這個層次來考慮自己的定位,主動融入、主動響應、主動對接,在全面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明確自己的發展角色、發展路徑、發展載體、發展動力,在服從服務大局中找准位置,發揮作用、體現價值。
整合優勢、合理布局。就是要進一步發揮我省的開放優勢、對台優勢、港澳僑優勢、聯接優勢、港口優勢、民營優勢、人才優勢,抓住當前國際產業轉移的時機,更加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提升產業結構;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揮后發優勢;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區域發展規劃的研究和制定,努力實現生產要素、流通體系以及所有制實現形式等的全方位、戰略性調整,積極整合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基礎設施優勢、人文優勢,以建立具有市場前景的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使區域經濟結構更加科學、產業布局更加合理。
外延拓展、內涵深化。就是堅持走省際區域對接和區域整合為內容的“經濟區戰略崛起”發展路徑,著力推進與長江三角洲的產業對接、市場對接和基礎設施對接,努力構建一個能夠有效實現區域協作和市場擴張,增進經貿技術互補、產業結構融合、多方位對接聯動的戰略平台,在與兩個三角洲的優勢互補中拓展合作領域;加強與內陸省份的優勢組合,拓展經濟腹地;深化閩港澳合作,促進經濟要素更快流動、集聚與整合。就是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注重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注重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注意統籌兼顧、提高質量,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促進社會全面進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維護社會安定穩定。
互動聯動、統籌協調。就是繼續發揮我省對外開放的優勢,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對我開放戰略,不斷創新協作機制、拓展協作領域,推動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山海之間大跨度、多層次、全方位的協作融合,促進區域發展目標、戰略布局、重大舉措的聯動,特別是要與長三角、珠三角建立一種更為密切的互動關係,實現東部地區經濟板塊的協調快速發展,共同繁榮。就是通過進一步推進改革,加快體制創新步伐,不斷打破行政壁壘和市場分割,努力把區內各個系統、各個領域、各個要素、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整合統籌在一起,全面提高經濟發展層次和水平,推動“三個文明”協調發展,最終形成對外開放、吸引帶動,區內互動、區際聯動、連片開發,兩岸融合,兩岸三地融合,全面協調發展的基本發展格局。
關鍵在“活”、關鍵在“和”、關鍵在“實”、關鍵在人。
以“活”開拓發展之源,創新體制機制,鼓勵創新創造,激發各種活力,激活各種要素,讓所有活力競相涌流;以“和”提升發展之勢,增強發展合力,在合力推進中求和諧,圍繞發展求和諧;以“實”打牢發展之基,注重實際、實幹、實效,從實際出發,求實求效,促進發展取得實效,讓人民群眾得到實惠;以“人”構築發展之本,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形成選人用人公正導向,樹立推動工作的形象、對人民負責的形象和公正廉潔的形象。(內容來源:《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綱要》、《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知識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