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朱寨的結果 展開

朱寨

位於沛縣西部約10公里

江蘇省徐州市沛縣朱寨鎮位於沛縣西部約10公里,是歷史上的千秋鄉,鎮政府駐地在朱寨村,朱寨村由朱姓族人在明萬曆年間建庄修寨,最早的村名以村附近的汲冢寺取名為汲村。清中期,改建汲冢寺為朱氏家堂廟,村名亦被叫做家堂廟。朱姓家族人丁興旺,村落逐漸擴大,為防止盜賊土匪和戰亂,翻修擴建寨牆,民國時改稱朱寨。

歷史沿革


1951年建朱寨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改鄉。1996年,面積42平方千米,人口3.4萬人,轄朱寨、張柳庄、張樓、王樓、朱集、蔡村、杏花、梅村、蔡小樓、燕牌坊、閻庄、朱崗、甄樓、曹坑、邵廟、燕廟、田祖廟等18個行政村。2000年4月,撤銷閆集鄉,併入朱寨鎮,全鎮面積82平方千米,人口6.1萬人,轄33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朱寨村。2008年末,面積82平方千米,人口64595人,轄朱寨、張樓、王樓、朱集、杏花、梅村、蔡小樓、燕牌坊、朱崗、蔡村、邵廟、甄樓、燕廟、閻集、馬元、黃庄、羅庵子、蔡樓、暗樓、黃井、甄廟、閻寨22個行政村,104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地朱寨村位於鎮域中北部,距縣城10千米,鎮區面積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約0.9萬人。原閻集鄉位於沛縣西部,距縣城9千米。沛豐公路過境,沛豐運河橫貫境內。1962年析朱寨、王店公社9個生產大隊建閻集公社,1983年建閻集鄉。1996年,面積34平方千米,人口2.7萬人,轄閻集、胡廟、馬園、李樓、黃庄、鄭庄、張寨、馬橋、暗樓、蔡樓、羅庵子,黃井、甄廟、武埝、閻寨15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朱寨鎮位於沛縣西部,古時稱千秋鄉,縣誌記載“因漢千秋城得名”。現轄區總面積82平方公里,社會總人口66097人【2016年】,下轄22個行政村。朱寨鎮東鄰沛城,西靠大沙河,沛豐路、沛鴛路橫穿東西,沛敬路、龍河路縱貫南北,交通極為便利。朱寨鎮北依大屯煤電公司,鎮內坐落著徐州礦務局張雙樓礦,煤電資源十分豐富。
朱寨村在明萬曆年間由朱姓族人建庄,起初還沒有形成大的村落,小村就以當時名聲早就顯赫的汲冢寺得名曰汲村。清朝中期在寨西方以汲冢寺殘存為基築建朱家祠堂--家堂廟,所以古時的朱寨也叫家堂廟或家堂廟寨。封建時期,戰亂不斷,盜匪猖獗,大一些的村莊都建了寨牆寨門,朱寨也因此築建了寨牆寨門。朱寨村寨牆,始建於明天啟年間,重修於清同治元年【民國沛縣誌載由朱敬立帶領修築】,牆高7尺有餘,厚2尺,牆下有隍,隍深7尺,寬丈余,寨門高18尺余,寬13尺余,分南寨門和北寨門,南寨門靠寨西南方位置,北寨門靠寨東北方位置,四角各有哨樓,寨南北約225米,東西約385米,呈長方形。所謂寨牆,是由泥加草料再加水匯合後用模具成型曬乾做成的長方形泥磚【土丕】築成。1940年日偽軍掃蕩朱寨,與游擊隊激戰,游擊隊戰士藏在村北城隍內於日偽軍對抗,敵我火力懸殊很大,游擊隊死傷慘重。後日偽軍趁黃昏用煙霧彈掩護從寨西南攻入寨內,縱火燒毀民房數百間,打死村民4人。后我援兵到,打死日軍5人,偽軍數十人,日軍敗走,自此,北面寨牆全部摧毀。新中國建立后,社會穩定,寨牆已無用武之地,逐漸廢棄,如今,只有隱約可見的部分城隍【寨溝】寨牆寨門已蕩然無存。
位於江蘇省徐州市沛縣西部,東鄰沛城,西靠大沙河。轄2個居委會、20個行政村。沛豐、沛鴛、沛敬、龍河公路穿境而過,豐沛運河、龍口河縱橫交錯,直通京杭大運河。

行政區劃


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
320322114:
代碼名稱
001121朱寨居委會
002123閻集居委會
201220張樓村
202220王樓村
203220朱集村
204220杏花村
205220梅村村
206220蔡小樓村
207220燕牌坊村
208220朱崗村
209220蔡村村
210220邵廟村
211220甄樓村
212122燕廟村
213220馬園村
214220黃庄村
215220羅庵子村
216220蔡樓村
217220暗樓村
218220黃井村
219220甄廟村
220220閻寨村

政治


生產發展

朱寨鎮
朱寨鎮
朱寨鎮黨委、政府堅持科教興鎮、項目強鎮戰略,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在農業生產上,已形成了萬畝稻米良種繁育基地、萬畝梨果生產基地、萬畝淺水藕生產基地等特色農業基地;在畜禽養殖上,充分發揮近城靠礦優勢,大力發展肉鴨、良種豬等優質品種生產基地,其中肉鴨年出欄量已達2000萬羽,主要銷往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沛縣華物園特種養殖場被農業部列為“國家級種豬基因工程實驗基地”。在工業生產上,已形成了以工藝鑄造、木材加工、精細化工等三大支柱、多輪驅動的良好局面。為來鎮外商創造更加優越的投資環境,鎮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開闢了閆集、梅村、燕牌坊等三個工業園區,並制定了相應優惠政策。朱寨鎮黨委、政府竭誠歡迎各界人士前來投資洽談,攜手合作,共創偉業。

戰略新格局

朱寨鎮
朱寨鎮
沛縣朱寨鎮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積極實施“五擴一減”產調戰略。五擴即擴大淺水藕種植面積,以沛敬路沿線的蔡樓村淺水藕種植基地為中心,向甄廟等6個行政村輻射,面積擴大4000畝;擴大“荷蘭七號”脫毒馬鈴薯種植面積,以梅村馬鈴薯種植示範園為中心,擴大到朱寨等村,面積由原來的500畝擴大到2500畝;擴大設施菜種植面積,以甄樓村千畝設施菜為重點,抓好蔡小樓等村的日光能溫室建設,以種植反季節蔬菜為主,面積擴大到3000畝;擴大優質稻米的種植面積,2007年鹽粳優質稻確保發展到3萬畝;擴大生態肉鴨養殖量,新建馬元肉鴨養殖小區,建設高標準鴨棚100個,確保小區年飼養量500萬羽,朱寨鎮建設鴨棚1800棟,年飼養量力爭達2500萬羽。一減即減少糧田面積,壓縮小麥、雜糧500畝。在種植模式上,擴大複種面積,擴大間作套種,實施高產栽培新技術,按照朱寨鎮四條線、四大片、兩個示範園、22個百畝方的要求,形成一村一品的種植、養殖新格局。'

文化


地方特產

朱寨鎮地處潤河灣內。土質肥沃,盛產芝麻。這裡生產的芝麻籽粒飽滿,營養豐富,出油率高,歷年來為外地商家所搶購。由於這裡盛產芝麻,所以這裡的小磨麻油更是遠近聞名,特別是周家老店的純小磨麻油更是本地響噹噹的名優土特產,皖西北大、中、小城市的城裡人專程到朱寨購買純小磨麻油食用,或饋贈給新朋好友。
朱寨的純小磨麻油好在以下幾個特點:
一、歷史悠久。早在清代朱寨的純小磨麻油就已成為專貢穎州府官家食用的珍品,解放前朱寨的純小磨麻油享譽大江南北,周家老店更是家喻戶曉。
二、生產麻油選用的原料品質好。朱寨純小磨麻油的生產原料一律選用本地生產的上等芝麻做原料,本來這裡的土質就好,生產的芝麻質量極好,而朱寨純小磨麻油生產用的芝麻更是選用這些芝麻中的極品進行生產。在這裡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凡是品質極好的芝麻都要賣給周家老店。周家老店用最公平的秤,最公道的價格,收購最好的芝麻,做最好的麻油。
三、採用最傳統的手工製作,保持了產品的天然味道。

民族文化

古老的朱寨鎮不僅出土了聞名於世的國家一級文物殷商龍虎尊,還孕育發展了朱寨獨有的民間藝術——民舞。朱寨民舞,相傳起源於明末清初,由民間舞蹈愛好者自發組織形成,主要為當地人民到南大山(今霍邱臨水集南)祭拜舉行儀式,通過說唱、舞蹈來寄託人民群眾的良好願望。起源的初衷是為了繁榮地方文化經濟,經過多年的發展,逐漸演變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藝術形式。朱寨民舞通過民族服飾和特有的人物扮相來體現傳統地域文化的特徵,它的主要藝術表現形式有民間說唱舞蹈、盤叉、花挑子、旱船、小車燈、高蹺、肘歌、抬歌、三仙會、小黑驢和獨杆子轎等,全部節目正常演出需要演員100多人。
朱寨民舞以其具有親和力的方言唱腔、群眾熟悉的藝術人物和規模宏大的表演場面為百姓所接受而得以發展到今天。朱寨民間藝術團以體現時代氣息的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語言,力求創新,用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事情,把稅收、法制、計劃生育、農業生產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政策、法規表達出來,即教育了群眾,又宣傳了法規、政策,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考古遺址

位於朱寨鎮徠閔庄的潤河灣里,分上、下兩台家寺。上台家寺台高出地面6米,南北30米,東西34米;下台家寺台高出地面5米,南北31米,東西32.5米。兩台文化層約5米,表層多殘磚碎瓦,瓦片上多繩文,系古村落遺址。
台家寺遺址被證明是商代淮河流域青銅文明的中心。這是近30年來安徽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
台家寺遺址位於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朱寨鎮三河村白庄自然村,是商代早中期淮河流域的高等級聚落。流經該遺址的潤河河道內曾出土兩批商代青銅器,其中1957年出土的青銅龍虎尊(現藏國家博物館)和饕餮紋尊(現藏安徽博物院)是中國青銅時代的瑰寶和重器,也說明了台家寺遺址的地位。2012年該遺址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