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高村
河南漯河市郾城區裴城鎮下轄村
城高村,位於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裴城鎮東北部。西面和北面與臨潁縣大郭鎮接壤,東面與郾城區商橋鎮毗鄰,南面與梁庄村相鄰。蜈蚣渠沿村東北順流東南而下,鄉級水泥公路貫通南北。距鎮政府6公里,東北距臨潁縣城10公里。因村莊西部有高出地面6~8米的土城而得名。
全村區域面積5.3平方公里,村民小組14個,農戶1200餘戶,人口3800餘人,耕地5600畝。全村耕地屬黑質粘土,土地肥沃,盛產小麥、玉米、大豆、芝麻、煙葉等農經作物。
城高村歷史悠久,據傳,均與商高宗有關。宋崗村原有寨,北門有商高宗廟。梁庄村的一家農戶里,曾發現商高宗廟的半截碑。明初,從山西洪洞里遷來的高姓移民,在商高宗廟殿旁建村,稱殿高;在一土城旁建村,稱城高。
城高村西有座土城,土城遺址分兩大部分,北邊的較大,叫作城;南邊的較小,叫作寨。城的四周有城牆,城牆上有城牆垛兒。城的東面有城門,城門上有城樓,城樓上書寫著“青龍城”三個大字。據說,這個樣式一直保存到解放前夕。
在城高遺址上,有修城時的夯土層和打夯時的夯窩。古代的人們築牆是用碗口粗的大棍捆在一起,夯過的土層上會留下棍頭砸下的圓坑,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建築方式。由於在此發現了粗、細繩紋的陶片、陶壺以及灰坑、文化層,有人推測此城建於5000多年前。同時,這裡還出土過西周時期的樂器,春秋時期越國的兵器刀、矛、戟頭以及戰國時期的青銅箭簇,有人又推斷出此地曾是一個古戰場,而且此城的歷史綿延不息。
在民間,青龍城被傳得神乎其神。據說,此城是當地幾個村的村民躲避兵災匪患的地方。避難時,只要城上的人不說“人滿了”三個字,人就只管往裡進,十萬八萬也能容得下;一旦有人說“人滿了”三個字,即使裡面只有一萬人,也再進不去一個人了。此事聽起來頗具迷信色彩,可是,一些老人至今仍然深信不疑。
據說,在距青龍城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個青娥城,相傳是商紂王為妲妃所築。結合出土文物推測,城高之城可能築於夏商時期,其歷史可謂久矣。在村西頭土城下歷年出土了大量陶器殘片、鐵箭頭、古銅錢,編鐘等,屬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已被列入市級重點文物。因此,也是古玩收藏者的牽掛之地。
村南有一大一小兩個隋朝時期的墓冢,其中一個大的墳冢直徑35米,高15米,遺憾的是已被毀。現在僅存一個小的墓冢。
村上數家祖傳的奇葯“蒼朮丸”享譽方圓百里,對治療婦女產後病有奇效。村民閑時外出務工,為村帶來不少的經濟效益。在政府新農村政策指引下,該村村容、村貌、民主法治建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村通往鎮主幹道已改修成寬敞的水泥路。村內治安狀況良好,民風純樸,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正在城高村形成。
現任支部書記:高廣雨
城高村“閣老溝”的由來:城高是一個擁有很多古文化的地方,在村西南有一個鴻溝,當地稱為軲轆溝,相傳古時候有個朝廷的閣老,一天晚上,閣老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一大堆官帽,他調來了調去最後撿了個最小級別的官帽自己帶上了,閣老感覺疑惑就下令夜觀天象,發現此地有龍脈,當即派人在此地挖開一道鴻溝,將頗似龍脈的地形進行了破壞,後人就稱此地為“閣老溝”,由於當地土語演變就成了現在的軲轆溝了。城高村“隨軍地”、“冢上”和“瓦渣地”的由來 村北有三塊地,分別名為隨軍地、冢上和瓦渣地。由於土音傳訛的緣故,年輕人已經極少知道它們的意思和由來。
隨軍地。相傳某個年代,家族分家,當時一人隨軍出征在外,但分地也有份。後來此人未歸,可能客死他鄉。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的所分土地為“隨軍地”。
冢上。村北原來有個冢子,亦即墳墓,所以稱冢子所在的土地為“冢上”。冢子大概在70年代末被平整掉。
瓦渣地。原先這塊地上有很多瓦片,可能以前存在地面建築,後來破落或因其他原因倒掉,留下大量瓦片。所以,人們稱這塊地為“瓦渣地”,但地名形成時間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