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沙拉龍

奧沙拉龍

巴西Cajual島阿爾坎塔拉組(Alcantara Formation)晚白堊紀(森諾曼階)新恐龍(獸腳類,棘龍科

棘徠龍類新屬——歌倫波 奧沙拉龍 Oxalaia quilombensis,被建立及描述基於其臉前部和部分上頜骨。這些化石發現在Laje do Coringa,晚白堊世(森諾曼階)的伊塔佩庫魯群(Alcantara Formation),伊塔佩庫魯群( Itapecuru Group),聖路易斯盆地(Sao Luis Basin)。

簡介


奧沙拉龍的化石特寫
奧沙拉龍的化石特寫
奧沙拉龍是種巨大的獸腳亞目恐龍,生活在9800 至9300萬年前白堊紀中期到晚期森諾曼階的巴西,屬於獸腳亞目堅尾龍類中的棘龍科棘龍亞科。體長達到了12-14米,身高4米以上,最重達11.5噸,是巴西發現的最大獸腳亞目恐龍。奧沙拉龍屬於棘龍亞科,和棘龍激龍暹羅龍、中國上龍是血緣很近的親戚。研究證實,它被認為關係更接近於非洲的棘龍科,而與巴西當地的棘龍科關係較遠一點。特點它也是唯一有一個功能齒隨著兩個補換齒的食肉恐龍。擁有它也是目前發現棘龍最近的近親,而棘龍是目前發現最大的食肉恐龍。

特點


區別於脊飾龍(Cristatusaurus)和似鱷龍(Suchomimus),奧沙拉龍缺乏鋸齒狀的牙齒。奧沙拉龍和棘龍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擁有更擴大的前頜骨前部和前頜骨頂部缺乏矢狀。
另外,奧沙拉龍與棘龍屬(Spinosaurus )比較,新物種的上頜骨末端擴張為圓形狀。
除此之外,奧沙拉龍有一個功能齒隨著兩個補換齒,這之前在獸腳類恐龍沒有發現的特徵。
新物種顯示它與北非發現的棘龍科特別是棘龍關係更為接近,從而進一步增加這類食肉恐龍在這地區的多樣性分佈。是荊棘龍目前發現最近的親戚。當地除了發現這兩個標本,之前幾年還發現許多棘龍科的牙齒與破碎骨頭,這些碎骨頭和牙齒可能有些屬於奧沙拉龍,但由於奧沙拉龍現有兩個標本都很碎,所以無法通過對比確認。
和棘龍一樣,奧沙拉龍也被認為是南美洲巴西地區的頂級掠食者。以中到大型蜥腳類恐龍為食,偶爾也吃魚類和腐肉。在森諾曼階時期巴西當地的很多蜥腳類恐龍的骨骼化石上,都有著深深和可怕的咬痕,經判斷牙齒的牙印推斷屬於棘龍科,並經過研究認為就是奧沙拉龍留下的,因為它們是森諾曼階-土侖階巴西唯一的食肉龍。

體型


化石部分
化石部分
正模標本是一個前上頜骨,長度為20.1厘米,寬度為11.5厘米。研究人員估計,口鼻部的生前寬度約為13厘米,高度約為10.3厘米。每邊前上頜骨已發現七顆牙齒。第一顆牙齒相當小,第二、第三顆牙齒最大型。由於所有牙齒的齒冠斷裂,無法得知牙齒的詳細外形。口鼻部的第三、第四顆牙齒段落較寬,後方的第六、第七顆牙齒段落較窄。這種口鼻部形狀、牙齒大小的排列方式,段落可以緊咬住獵物讓獵物難以掙脫。正模標本的頭骨全長約為1.4米,全長為12米,體重7噸。
另一塊不完整的左上頜骨,長度則約12厘米長。頭骨推測全長1.6米,體長為14米,體重11.5噸。是目前最大的標本。
研究人員估計,奧沙拉龍的完整頭顱骨長度約為1.5米,而完整身長約為12到14米,體重約7到11.5公噸。奧沙拉龍是目前巴西的最大型獸腳類恐龍,也是第八個被命名的巴西獸腳類恐龍。奧沙拉龍也是 最大的獸腳亞目恐龍之一。雖然奧沙拉龍沒有發現前肢化石,但根據其近親棘龍推算,奧沙拉龍也擁有著極其可怕發達的大型前肢,長有巨大的三根指爪,長度估測為52厘米。是捕食的強力武器。奧沙拉龍根據近親推算,撞擊咬合力有3600KG。奧沙拉龍的吻部很窄(相對),而頭後部分較寬,雙眼部位微微朝前,推斷具備著雙眼視覺。

食性


專家分析,奧沙拉龍的主要獵物推斷是 塔普亞龍和馬薩卡利神龍,而不是魚類。
1.在塔普亞龍和馬薩卡利神龍的骨骼上,都有著疑似奧沙拉龍屬的脊背龍科恐龍的牙齒咬痕。
2.同時代巴西的魚類很少很少
3.如果主要靠吃魚,很難進化出如此巨大的體型
徠4.一種體重超過9噸的巨型純食肉動物,如果主要吃魚很難很難滿足其食量維持生存。
5.奧沙拉龍具備著食肉恐龍里少有的雙眼視覺,如果它們是食魚的動物,而不是掠食動物,很難解釋其為什麼會進化出這種雙眼視覺,食魚的恐龍不需要雙目視覺都可以抓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