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后贈從甥高鎮

醉后贈從甥高鎮

《醉后贈從甥高鎮》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出自《全唐詩》。

作品賞析


詩題中關鍵性的地方是“醉后”二字,全詩就是從“醉”字上生出許多感發興會來的。
詩篇首先敘述馬上相逢,詩人與從甥際遇相似,況且又在客中相逢,因而產生了“欲邀擊築悲歌飲”的意願。這裡暗用了荊軻高漸離擊築高歌的典故,點染悲涼的氛圍,寫出豪爽的俠士風度。詩人本想借酒澆愁,無奈無錢買酒,詩意透過一層,把悲愁的情思寫得非常深沉。在欲醉不得的景況下,詩人寫出“江東風光”以下六句,從心底深處流露出時光易逝的哀傷;江東此時正春光明媚,可惜即將消逝,如果不及時痛飲行樂,就枉對這良辰美景了。同時,也從心底深處發出憤憤不平的吶喊:黃金已盡,徒然嘯傲,不如燒掉儒巾。詩人進一步直抒其情:“君為進士不得進,我被秋霜生旅鬢”雖說時代清平,英豪的人卻不得重用,充滿了同病相憐、相互慰藉的情意。詩寫到這裡,題旨已經顯影,感情的波瀾也被推至高峰,於是結尾四句宕開一筆,寫出“且將換酒與君醉”的詩句;收束全篇。歷史上有“金貂換酒”、也有“賣劍買犢”的故事,李白把它們糅合起來,轉換成將劍換酒的詩意。寶劍既然閑置無用。不如用來換酒,可勸從甥一醉,也求自身一醉。現實生活中形成的種種落寞、飄零、憤激、悲愁的情懷,都可以在“醉后”忘卻,也只有在“醉后”才能得以排遣。從欲飲到已醉的片刻中,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心情,狂放不羈的性格和高鎮仕途不得意的無限苦楚,詩人對他的深切同情,都充分地反映出來了。
這首詩為了適應表達題旨的需要,詩入採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詩篇中絕大多數詩句,都是生活體驗的直陳,主觀意想的表露,內心激情的傾瀉。儘管詩中有“江東風光不借人,枉殺落花空自春”這樣的句子,但全詩不是以情景交融的詩境取勝;儘管詩中有“馬上相逢揖馬鞭”、“且將換酒與君醉”這樣的句子,但全詩不是靠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的動態,以構成傳神的筆觸。

創作背景


詹瑛先生根據詩中提到“江東風光不借人”,“時清不及英豪人”,以為這首詩當是寫在天寶之亂以前,李白流寓江東一帶的時期里。這種說法在《李白詩文系年》中,可作鑒賞參考。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漢飛將軍李廣後裔,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曾經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游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帶漂泊,於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李白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於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李謫仙”。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