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島管理區

山東威海榮成市的經濟單列區

石島位於山東省威海市,膠東半島東南端,瀕臨黃海,因“背山靠海,遍地皆石”而得名。隸屬全國百強縣前列、中國魅力城市榮成市。而且石島是威海市唯一的一個、也是全國不可多見的“經濟單列區”。

基本概況


石島(東經122°20′~122°30′、北緯30°31′~36°35′)位於山東膠東半島東南端,瀕臨黃海,因“背山靠海,遍地皆石”而得名。擁有中國北方最大的漁港石島漁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石島港。國內外客商來往頻繁,素有“小香港”之稱。地勢西高東低,為山地丘陵,西有土步山,海拔411.9米,山峰陡峭,溝谷交錯;北有煙台頭子山,主峰海拔339米,岩石林立;東臨石島灣,灣內水面寬闊;南臨王家灣,灣內風平浪靜。系建設漁、商、軍港的優良基地。石島屬溫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空氣溫潤,四季宜人。年平均氣溫12.1℃,年平均日照2600小時左右,年平均降雨量766mm左右。石島距離威海機場29公里,約30分鐘車程;距離威海火車站72公里,約60分鐘車程。區內擁有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石島赤山和石島灣省級旅遊度假區。

下轄地區


石島三面環海,海岸線長88.5公里,與日、韓隔海相望,是中國大陸距離韓國最近的地方。總面積260平方公里,轄6個街道辦事處(港灣街道斥山街道、桃園街道、東山街道、王連街道寧津街道),144個行政村,45個居委會,總人口20萬,其中農業人口5萬。
港灣街道:面積28平方公里,人口9萬。轄17個農村居委會和9個城市居委會,原為石島鎮。2005年1月5日,以原石島鎮的行政區域,設立港灣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石島街。區內擁有我國北方最大的漁港及國家一類開放口岸—石島港、國家4A級景區—赤山風景區。被評為“威海市十佳人居街道”,進入“中國鄉鎮500強”。區內各類設施配套完善,有石島實驗小學、石島實驗中學榮成二中、榮成三十六中等學校及教育機構;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信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20餘處金融網點;榮成第二人民醫院、港灣衛生院、石島整骨醫院等醫療設施先進齊全;吉興商場、尚悅百貨、家家悅超市等各類大型商場觸手可及。
斥山街道:面積55平方公里,人口3.2萬。轄3個社區居委會,25個村,原為斥山鎮。2000年6月23日,併入石島鎮。2005年1月5日,以原斥山鎮的行政區域,設立斥山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斥山。轄區共有集團公司、村辦、私營企業148處,其中,食品加工業92家,機械加工業25家,建材加工業18家,其它工業13家。註冊個體經營戶613戶。全街道擁有限額以上企業19家。
寧津街道:面積66平方千米,人口2.1萬人。轄45個行政村,5個社區居委會,1個城鎮居委會,原為寧津鎮。2000年6月原寧津鎮與原鏌鋣島鎮兩鎮合併為寧津鎮。2005年1月5日,以原寧津鎮的行政區域,設立寧津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寧津所。三面環海,海岸線長達110餘華里。馬欄耩至東楮島的十里長灘,海藍藍,沙燦燦,是天然的海水浴場。境內的林家流水庫和夏家水庫是白天鵝越冬的棲息地。
東山街道:面積42平方公里,人口1.8萬。轄31個行政村,1個居民委員會。原為東山鎮。南接石島灣旅遊度假區,緊鄰石島工業園。2001年4月4日,併入石島鎮。2005年1月5日,以原東山鎮的行政區域,設立東山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東山。
王連街道:面積49平方公里,人口1.9萬。轄32個行政村、1個居民委員會。原為王連鎮。2001年4月4日,併入石島鎮。2005年1月5日,以原王連鎮的行政區域,設立王連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王家莊。
桃園街道:面積17平方公里,人口1.3萬。轄15個村、1個城區居委會。原為石島開發區。2005年1月5日,設立桃園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桃園。轄區內共有集團公司、村辦企業、私營企業57處,其中,水產品加工企業30家,房地產開發企業6家,建築企業12家,其他產業9家。擁有桃園民俗旅遊度假村,配套桃園賓館、海鮮閣等吃住一體設施。

歷史沿革


石島老照片
石島老照片
石島自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人居住,隋唐時期就成為東部沿海的重要商埠;明末清初,更是商賈雲集。早在大宋年間(1279年),有幾戶王姓漁民發現今人和鎮碼頭村附近海域漁業資源豐富,即於此設港口村鎮,負責商船停泊與貿易等事宜。碼頭村由此而得名。隨著歲月之推移,水位逐年下降,灘地逐年擴大,港灣條件越來越差。於明末清初,北來的南方商船發現土步山下的一塊退灘地(明末有幾戶王姓居民在此居住,當時稱沙島),港寬水深,天然避風,加之風景秀麗,內地特產豐富,便一起經常停靠落腳,經營生意。1644年,碼頭村港口遷至沙島,隨之帶來了商業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小鎮。由於此地背山面海,遍地皆石,故更名為石島。至今,歷經300多年,一直是膠東半島東部的小型商業碼頭。清代中葉,被稱為“黃縣幫”的商業資本進入石島,使這裡的漁業、商業和海運有了較大的發展。
石島建制幾經變更。清末屬雲光都,民國初期屬第六區,1930年屬第七區。1945年9月,膠東行政公署決定建立石島特區,將榮成縣龍山區、甲子山區、斥山區和文登縣的靖海區、人和區劃歸石島特區,由東海專區直轄。1946年11月,石島特區改為石島市,同時撤銷龍山區,增設鏌鋣島區;轄區含原王連鎮(現王連街道辦事處一部分)、原(小)石島鎮(現港灣街道辦事處)、原東山鎮(現東山街道辦事處及桃園辦事處部分)、原寧津鎮(現寧津街道辦事處及桃園辦事處部分)、原斥山鎮(現斥山街道辦事處)、原人和鎮、原靖海鎮。1948年12月,石島縮小市區,將甲子山區(鏌鋣島區併入)、斥山區劃歸榮成縣,靖海區、人和區劃歸文登縣,石島市只轄原(小)石島鎮(現港灣街道辦事處)。1950年5月撤銷石島市。1954年4月1日,石島縣成立,將榮成縣十五區(石島區)、十一區(斥山區,包括現斥山街道辦事處全部及王連街道辦事處、東山街道辦事處各一部分)、十二區(甲子山區,包括現寧津街道辦事處全部、東山街道辦事處一部分及桃園街道辦事處)共33個鄉及文登縣十區(人和區)、十一區(靖海區)共22個鄉劃歸石島縣。石島縣增設鏌鋣島區,共轄6個區,轄區包括現榮成市石島管理區(除王連街道辦事處一部分村外)全部和人和鎮(包括原靖海鎮)。縣機關駐石島鎮屬文登專區。1956年2月屬萊陽專區。1956年3月,撤銷石島縣,所轄區域全部劃歸榮成縣。1957年11月改名為石島鎮。1958年9月,成立石島鎮人民公社,1982年2月,撤銷人民公社改為石島鎮。1998年12月,石島鎮與石島灣開發區合署辦公。2000年6月,石島鎮與斥山鎮合併為石島鎮。2001年,撤銷東山鎮、王連鎮,併入石島鎮。2005年1月石島撤鎮設管理區,榮成市石島管理區,作為榮成市政府的派出機構,隸屬榮成市人民政府,規格為副縣級,將石島鎮和寧津鎮整建制劃歸石島管理區。

經濟發展


島城夜景
島城夜景
石島早在隋唐時期,就與韓日有貿易往來,被新羅人稱為黃金口岸。孫中山曾在《建國方略》中兩次提到石島,將石島與上海、廣州並列為中國東方三大港口,稱為“小香港”。石島擁有國家一類開放口岸——石島港、北方最大的漁港——石島漁港、北方最大的漁貨散地——北方漁市。石島經濟發達,實力雄厚:已形造船、食品加工、機械製造、塑料製品、化工、電子、建材、建築等22個門類為主的綜合工業產業體系。2012年完成區內生產總值273億元,同比增長18.5%,財政總收入20.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3.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07.7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745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636元。

第一產業

石島漁業生產歷史悠久,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編修的《榮成縣誌》中曾有記載。民國初年,石島漁業在榮成乃至全省佔有重要地位,所產海米、海參、乾貝等海產品全國聞名。1944年全鎮僅有小船60餘只,舢板100餘只,水產品產量僅300多噸。1948年3月,大魚島村原所福帶領5戶漁民成立了榮成第一個漁業生產互助組。建國后,1952年成立初級漁業合作社;1956年成立高級漁業合作社;1958年設立漁業經濟區;1962年重組為漁業生產大隊。1970年大魚島村宋立芬等18名女青年組成“三八婦女船”出海作業,開闢了婦女參加捕撈作業的先河。是年2月,黃海造船廠成功地製造了135馬力鋼質漁船。1976國家投資908.6萬元的石島漁港主港建成。因地處煙威、石島、連青石(連雲港、青島、石臼所)三大漁場中心,每年接待粵、台、浙、蘇、滬、魯、冀、津、遼等省市和朝鮮、日本漁船1.5萬餘次,卸魚量超過10萬噸。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體制上確立了“專業承包、聯繫純益計酬”的生產責任制。2000年全鎮共有各類漁船587艘,其中大馬力漁船222艘,海上走鮮直運船隻28艘,大洋魷釣船7艘,漁業冷庫81座,總容量20萬噸,漁業固定資產18.6億元,全鎮水產品產量達到36萬噸。
重點漁業公司:山東大魚島漁業集團有限公司,屬國家級鄉鎮企業集團,2000年有2300戶,6606人,固定資產3億元;有捕撈、養殖、加工、運輸、貿易、造船、繩網製造、特種動物養殖、建築、飲食等30餘處下屬單位,其中捕撈船隊有大洋魷釣船3艘,5000餘馬力,其它遠洋捕撈船隻40餘艘,2萬餘馬力;2000年公司共完成總收入5.6億元,利稅1.2億元。山東蚧口漁業集團有限公司,屬國家級鄉鎮企業集團,2000年有職工1500人,固定資產2.2億元。有下屬企業20餘處,其中遠洋船隊有350馬力以上的大馬力拖網漁船26艘,近洋船隊有40馬力捕撈船14艘,海外貿易船隊有550馬力大型魷釣船2艘,有冷藏加工廠5處,總儲量3000噸,有製冰廠1處,總容量500噸;2000年公司完成總收入3.5億元,利稅9200萬元,出口創匯389.2萬美元。山東斥山水產集團有限公司,2000年有職工5000人;有捕撈船隊、漁港碼頭、冷藏廠、漁網繩廠、製冰廠、塑料彩印廠、海產品加工廠等經濟實體25處,合資企業3處,總資產6億元。其中捕撈船隊是榮成市最大的海上作業船隊,有大馬力鋼殼漁輪48艘,有直航日本、韓國、中國香港的國際銷鮮船4艘,有遠洋魷釣船2艘;冷藏廠是全省最大冷藏加工群體,總庫容量2萬噸,年可加工各類水產品10萬噸。是國家大型鄉鎮企業集團,中國行業最大經營規模百家鄉鎮企業之一。2000年共完成總收入5億元,實現利稅8000萬元,被中國農業部評為“全國最佳經濟效益鄉鎮企業”“全國出口創匯先進企業”。威海石島捕撈公司,是石島鎮鎮辦企業,屬省大二型企業。2000年有職工1300人,下屬企業13個。有各類船隻27艘,7700馬力。全年水產品總產量3.3萬噸,總收入2.2億元,純收入2800萬元。榮成市明泰漁業有限公司,股份制企業。2000年公司佔地總面積48000平方米,有職工1000餘人。有300馬力以上拖網船30艘,國際直銷運輸船5艘,現代化冷藏加工廠2處,低值魚綜合加工廠1處,製冰廠1處,400米深水碼頭1處,固定資產8000萬元。2000年公司銷售收入2億元,利稅4000萬元。
石島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水產品加工基地,良好的港口為水產品加工業的迅猛發展提供了強力引擎。全區從事漁業生產勞力達1.8萬多人,擁有漁業冷庫150多座,總容量6萬多噸,水產品養殖面積達2萬多畝;擁有魚粉加工企業20多處,80多條生產線;擁有水產品深加工企業10多處,主要生產魷魚絲、魷魚片、烤魚片等。

第二產業

境內私營手工業歷史悠久,尤以木工、鐵業、刺繡、縫紉、紡織較為興盛。1913年石島建德順東紡織廠,有織布機12台。1918年王永元創辦震元鐵廠,日產鐵鍋30口。各類工業產品經常向上海、大連、天津、東北和朝鮮等地輸出。1932年成立了大明電燈公司,有45馬力雙缸柴油機和30千瓦直流發電機各一台。1949年境內手工業戶由個體經營發展為合作社近10個,多為經營紡織、刺繡、鞋業、鐵業等。石島電燈公司以100馬力柴油機帶動60千瓦發電機供照明用電。1954年石島合眾鞋業生產合作社建成皮革車間。1956年完成了“三大改造”,先後建起鎮辦船廠、大魚島船廠和大魚島繩網廠等企業。至1978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達1500人,實現產值667萬元,實現利稅49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工業迅猛發展,形成了機械製造、塑料製品、食品加工、化工、電子、建材、建築等22個門類為主的工業產業體系。如今全區擁有工業企業815家,其中限額以上工業企業133家,職工總人數5.1萬人。2012年實現限額以上工業總產值542.1億元,銷售收入527億元,利潤41.4億元。工業用電量2.9億度,占社會總用電量的44.5%。
石島是中國北方重要的造船基地,現有24家大型造船企業集團,均擁有先進的設備和精湛的技術人員,可建造7000DWT以下的各類船舶,並能設計製造漁業機械、舾裝件、鑄鍛件,其產品輻射到全國各地、港澳地區及東南亞和印度洋等沿岸的國家。石島除了具有得天獨厚的漁業資源並有著中國漁業第一鎮的稱號外,還有其豐富的石材資源,石島也因為其品種多樣的石材而得名,尤其其石島紅享譽國內外。

第三產業

石島商業貿易的繁盛始於清代。至清末民初,已形成行棧、漁行、土產、腌魚、飯店、細雜貨等20餘個行業,商號達到200多戶,從業人員1500多人。1978年以後,隨著各項經濟政策的不斷落實,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日趨繁榮。
90年代以來,政府先後投資3億多元,建起港口濱海國際貿易區和北方水產品批發市場等。1992年在石島灣畔建立28平方公里的石島灣省級旅遊度假區。1993年在城區石島港南側成立佔地0.34平方公里的石島國際漁貨貿易區。境內10餘處名勝古迹進行了修葺,拉開了旅遊業發展的序幕,並成立了由70人組成的石島黃海旅行社。2012年完成第三產業增加值102.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6億元;港口吞吐量1198.5萬噸,集裝箱達21.4萬標準箱,出入境旅客30.4萬人次。
中國北方最大的漁貨交易市場—石島北方漁市。北方漁市位於石島國際漁貨貿易區,室內交易場所3.4萬平方米,是具有國際水準並按照國際商業慣例運行的綜合性商貿城,對海產品的生產、加工、倉儲、運輸、出口等重要環節,執行國際標準的安全衛生質量體系和安全衛生質量監控體系,建立了一個通達世界的國際化漁貨交易市場。

規劃建設

為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提高內外資項目的承接力,石島管理區管委會規劃了面積20多平方公里的具有國際模擬式及明顯比較優勢的石島工業園。計劃用5-10年的時間,將石島工業園建設成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兼顧發展傳統產業,使其成為產業鏈完善,功能齊備的現代化外向型工業園區。根據石島獨特的區位優勢,石島工業園規劃了韓國工業園、民營工業園、高新技術產業園三個相互支撐又各自獨立的“園中園”。

民俗文化


石島海文化底蘊深厚,以石島大鼓為靈魂的漁民祭海、娘娘送燈等一系列海文化活動獨具特色;石島民間藝人成就突出,在書畫、奇石、收藏、根雕、剪紙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有多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藝術家”稱號;石島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政界省部級以上和部隊軍級以上要員共計六十多人。
畫村
牧雲庵,是遠近聞名的漁民畫村,家家戶戶牆壁上繪刻著巨幅壁畫,如色彩絢麗的宮殿;揚帆遠航的大展宏圖,滿倉而歸的喜樂圖等。村中專設一個常年開放的“美術展覽室”,展示近200多件作品,其中有國畫、油畫、年畫、連環畫、書法和剪紙等,它只是村民幾十年創作的一個縮影。該村有80多幅作品參加了市、省級及全國的美術畫展,有20作作品獲獎,有20多幅年畫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有400多件美術作品在各級報刊上發表。剪紙在該村也有悠久歷史。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他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美的同時,也在追求著精神生活的美,把舞文弄墨當作一件高雅事。
花村
車腳河,是名揚海內外的花村,其位於法華院東。這裡由於受海洋性氣候影響,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山上覆蓋著砂質黑土,山泉四季潺潺,十分適宜花卉栽培和生長,因此山上有數不盡的野生花卉。車腳河的養花歷史悠久,早在明末清初就已開始了有規模的庭院養花,經歷300多年的發展歷程,花卉種植已成為村裡主要經濟支柱。該村花卉以杜鵑、茶花、雲松為主,品種繁多,僅杜鵑、茶花就各達近百個品種。其自行培植的“桃紅”杜鵑在全國園藝博覽會上獲銀獎。現已是山東省最大的杜鵑、茶花養植基地。“人人是花匠,戶戶有花房”是這裡的真實寫照,該村現戶平均養花在800株以上。
杜鵑花
早春的石島,漫山遍野都盛開著野生的杜鵑紅花,遠遠望去,好象一片紅色的海洋,所以石島人又習慣稱之為“映山紅”。早在18世紀初,石島人就有人工栽培杜鵑的習慣。到20世紀20-30年代,石島盆栽杜鵑就已經進入商業開發時期,或在商號里掛牌交易,或作為禮品饋贈賓朋好友。新中國成立后,石島的杜鵑花栽培獲得了較快發展,大量的新品種不斷問世,並自成體系-石島杜鵑。石島杜鵑主要品種有毛葉子、石榴紅白杜鵑、五寶珠、富貴姬、玉翠錦、錦風、粉天惠,小桃紅、西洋鵑等20多個。其中,西洋鵑是20世紀80年代成功引入石島並廣為普及的。石島人喜愛杜鵑的程度超乎一般人的想象,即使在"文革"期間,種草養花被視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時,石島人仍然鍾情於杜鵑花的培育,一大批優秀的杜鵑品種,就是當年痴心的石島人通過多種形式培育並保留下來的。當時,在民間留下了許多育花、護花、獻花的佳話。曾經有多批石島杜鵑"奉調入京",見證了那段歲月中發生的一些重大外事活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石島杜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杜鵑栽培,已成為石島的一個特色產業。石島173個自然村中,大規模栽培杜鵑的有68個,年生產石島杜鵑900萬盆以上,主要銷往北京、河北、天津、山西、昆明、大連、青島、煙台等地。石島杜鵑在花卉界聞名遐邇,多次獲得展評大獎。其中,盆景杜鵑在上世紀90年代初全國花卉盆景大獎賽中獨佔花魁;小桃紅杜鵑在1998年"中國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榮獲二等獎。
漁村
大魚島村依山傍海,是我國最大的自然漁村,也是我國漁村風貌最突出的地方,早期的海草房(海草做頂,青石為牆,冬暖夏涼)及漁村部分舊貌保留完整。早在六十年代,大魚島人耕海牧魚,艱苦奮鬥,在全國響噹噹地樹起“海上大寨”、“海上明珠”的牌子,改革開放以來,大魚島村居民文化福利設施健全完善,有“中華第一漁村”的美譽。
石島大鼓
石島漁家大型鑼鼓始創於明末清初,是從民間發展起來的。原各村有一兩面大鼓,多在出海之前、海市之前,尤其是在天后宮廟會時演奏。過去的鑼鼓十分深沉、舒緩,甚至有些蒼涼,演奏中休止符的使用,使人感到對未來充滿著懸念。1993年,石島鎮文化站壯大鑼鼓隊伍,並對大鼓的曲調進行了改進和完善:一是變單打為群打;二是去掉了每套的手鑼、小鈸等小件,增加了鑼、鈸各一的組件;三是根據時代精神,加強了水斗中歡樂氣氛;四是改二鈸指揮為一人總指揮,從而使鑼鼓的音樂性進一步發展和完美,陣容更加宏大,氣勢更加壯觀。它主要表現出石島人民在同大自然、特別是與風浪鬥爭中堅韌不拔的鬥志、頑強拼搏的精神及敢打必勝的信念。如今,這裡已培養出一支以石島中學300多名漁家弟子為骨幹的新一代“石島漁家大型鑼鼓隊”,並多次在省、市組織的大型活動中一展風采。
石頭樓
位於膠東半島最東端的石島,除了擁有極具民俗特色的海草房外,石頭樓也是其最有代表性的建築。走在石島街頭,古樸莊重的石頭樓時常跳入眼帘,矮的二層,高的四五層,在使用現代化建築材料的樓房中顯得別有一番風韻。建造石頭樓的石料就地取材,大多來自石島山。這座山屬槎山山系,著名的“石島紅”大理石就出自這裡。
石島最早的石頭樓當屬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2年)的天后宮,由山西人王一德所建。260年過去,承載著風雨滄桑的天后宮,依然矗立在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中。清朝中後期,隨著石島的開埠,石島逐漸變得繁榮起來,一些富戶的石頭小樓也在眾多的民房中拔地而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石島石頭樓建設的繁榮期,建造石頭樓的大都是一些機關單位。由於當時石頭價格便宜,從附近山上可以就地取材,這樣既可以節約成本,又富有特色。當年的主要運輸工具是加固型的小推車,一輛能推一千多斤,每天最少能推兩趟,有時候能推三趟,體能付出很大。因為用材多,一些路途較遠的村莊也有用牛車、馬車將石頭運到石島。那時沒有塔吊,建樓房全憑人工搬運。每塊石頭最少也是100多斤,工匠們就是憑著力氣一層層將石塊壘砌起來。當石塊壘至約一人高時,就開始搭腳手架了。腳手架搭建成較緩的台階型,每層腳手架上都有人。地面的人將石頭端到第一層腳手架上,然後一層層地傳遞到最高層。一些分量重且體積大的石塊人工無法搬動時,工匠們就支起滑輪。正是這種“燕雀銜泥”式的施工,使一座座石頭樓拔地而起。
這種外觀沒有任何雕飾的石頭樓,因為牆體厚重,樓內冬暖夏涼,很受人們喜愛。到了上世紀80年代,實心磚廣泛採用后,人們就再也沒有建這種石頭樓了。石島共有石頭樓近20棟,許多石頭樓雖歷經歲月滄桑,但仍然風采依舊。石島政府不斷加大對這一具有地方特色建築物的保護力度,已對現存的石頭樓進行逐一登記造冊,建立詳細檔案,同時要求所有產權單位在修繕時一定要保護好石頭樓的外觀。

旅遊資源


石島赤山
石島赤山
石島名勝古迹眾多。石島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名勝古迹眾多。赤山法華院由韓國人張保皋建於唐代,日本高僧圓仁法師曾在此修行多年,是中、日、韓三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1993年韓國崔珉子女士投資、前任總統金泳三題字的“張保皋紀念塔”,現已成為許多韓國及日本友人的朝聖之地。此外還有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的凝聚石島千百年來海文化的天后宮,有奇石崢嶸、雲霧繚繞的天門潭,有萬米銀灘石島灣天然海水浴場,有著名的畫村牧雲庵、漁村大魚島、花村車腳河等20多處人文自然景觀及赤山山脈的“送將口”、“武將地”、“養馬夼”等正在開發的40多處景點。 2012年接待中外遊客144.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9.9億元。

赤山景區

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石島管理區境內,方圓12.8平方公里,東面隔黃海與韓國遙遙相望,被譽為是“佛教聖地”、“森林公園”、“大明聖境”、“海島民俗”的旅遊勝地,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中外遊人。2002年,山東赤山集團接管經營景區以來,積極實施大投入、大開發戰略,先後投資3.2億元,本照以赤山法華院為主線,以海文化為依託,貫穿崇自然,浸文化的特色主題,把赤山景區打造成為空間序列清晰,功能完備,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國際一流景區和中、日、韓三國文化交流的平台。
赤山景區十大景觀交相輝映,美不勝收,擁有膠東著名寺院千年古剎——赤山法華院;中國首創震撼世界的觀音動感音樂噴泉廣場——極樂菩薩界;世界最大的海神像——赤山大明神;韓國海上王張保皋大使的紀念地——張保皋傳記館;中國北方民俗文化博覽園——榮成民俗館;中國最大的水石文化館——世廉雅石館;森林公園——天門潭;海上樂園——國際海水浴場;人居福地——鳳凰湖旅遊度假區。是濱海風情游,山海景觀游,漁業民俗游,宗教朝聖游的世外桃源。

海水浴場

海上遊樂園是建於石島海濱的一個大型綜合項目,它集海邊運動、娛樂、商貿、科普、探險、度假為一體,深入發揮海洋文化、漁家民俗風情文化。石島灣萬米海水浴場,水清浪柔,沙細灘緩,潮跡線下150米以內,最深處不足1.6米,是一處老幼皆宜的優良天然海水浴場,海水中蕩漾著船型圖書館和別具一格的石器園,蟹、貝、水母、海螺等海生動物造型的娛樂休閑場所、健身中心、衝浪室,還有特色濃郁的四合院茅草房,別具異國情調的海邊別墅,根據專家設計方案建設海上活動中心,開闢海上飛機、海上滑水、水上摩托、沙灘排球、動力傘、墊氣球等一些參與性強、挑戰性高、娛樂性濃的海邊文化活動,可以讓旅遊休療者充分享受海邊、洗海澡、聽海潮的樂趣。

桃園漁家

石島桃園漁家民俗度假村位於石島灣省級旅遊度假區內。它北依秀麗的朝陽山,南臨碧波浩渺的黃海,村東是一片誘人的桃園,西南是石島灣優良的海水浴場。這裡冬暖夏涼,四季宜人。這裡有山、有海、有灘;這裡可游、可釣、可攀,是休閑度假的理想勝地。因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中的“世外桃源”很相似,而得名。石島桃園度假村以漁家民俗度假為主體。可登山望遠,亦可下海怡情;曉可觀海上日出,夜可啖魚蝦之美。

天后宮

天后宮位於石島城區中心,面南而座,為三進廟堂式結構,布局嚴謹別緻,造型古樸壯觀。自1991年開放以來,遊客絡繹不絕。明末清初,山西洪桐縣王一德,於乾隆十六年在此建天后宮,宮殿共分三進,為當時膠東一帶較大的廟宇之一,據傳當時進香朝拜者絡繹不絕,曾盛極一時,后被人棄之。為保護古迹,弘揚民族文化,1991年初,市政府投資50萬元精心修復了天后宮后樓大殿、廟門、戲樓、廳院,現今,院內奇石名雕精彩紛呈,吸引眾多遊人前來觀賞。

港口建設


早在隋唐時期,石島便成為與日、韓交往的重要商埠,貿易、文化往來持續繁榮。清康熙年間(公元1644年)於石島建商港、漁港。孫中山先生曾在《建國方略》中兩次提到石島,將石島與上海、廣州並列為中國東方三大港口。
石島新港
石島新港
石島以港聞名,以漁強鎮,經濟實力雄厚。地處黃海之濱,是南北海上交通要道。石島新港屬於國家一類開放港口。港口位於東經122°26'42〞,北緯36°52'57〞,始建於1999年,至2006年4月30日港已建成為一個集客滾、集裝箱、散雜貨凍品、成品油和船舶修理等功能完善的現代化港口。石島港原為山東省省屬港口,1993年下放為威海市屬港口。港區面積12萬平方米,碼頭全長1,550米,可停泊1,000~30,000噸級的客貨輪。港池平均水深-9~-12米,擁有10,000~30,000噸級的泊位3個,大型門機吊7台,年吞吐能力200萬噸,是船舶停靠和集疏運貨物的理想港口。漁業現擁有包括中國北方最大的漁港—石島漁港在內的17處漁港、碼頭,擁有漁業企業39個,擁有各類漁船717條,其中350馬力以上大型捕撈漁船105對,國際銷鮮直運船33艘、大洋魷釣船、拖釣船13艘,漁業冷庫220座,庫容15萬多噸,養殖海面13560畝。漁業總資產28億元,年總收入過億元的漁業企業9 處。2002年水產品總產量達18、7萬噸,漁業總收入46億元。工業已基本形成以機械、化工、食品、建材、造船等為主的22個門類、50多個自然行業、2000多個品種的工業生產體系。現擁有226個集體工業企業,固定資產總值達6.3 億元。銷售收入過千萬元或利稅過百萬元的企業達87家,2003年實現銷售收入62.6億元,利潤6億元。第三產業擁有流通企業80多處,固定資產2.5億元,2003年完成第三產業增加值21億元。
區位優越,資源豐富:石島新港地處山東半島最東端的石島,與韓國、日本隔海相望,是中國距韓國最近的地方。距離韓國仁川、平澤210海里,釜山428海里,距離日本門司、博多480海里,距離日本關東990海里,關西708海里,距離朝鮮南浦180海里,距離青島128海里,距離丹東230海里,距離泉州892海里,距離廣州1120海里,區域優勢顯著,是海上南北交通的要道。現已開通石島—韓國仁川(華東明珠)客滾航線,每周三班;石島—韓國群山(石島號)客滾航線,每周三班;石島—日本神戶(燕京號)客滾航線,每周一班;石島—韓國平澤、釜山航線每周各一班。石島—韓國釜山光陽航線每周各一班;石島—日本關東(東京、橫濱)、關西(神戶、大阪)航線每周各一班;石島—日本博多、門司航線每周各一班;石島—朝鮮南浦航線每周各一班。開通了石島—泉州、石島—廣州、石島—廈門、上海內貿線;石島-青島外貿內支線等多條客滾入全集裝箱班輪航線,使石島及周邊地區的貨物能迅速運輸到世界各地。石島新港建立起聯接世界各地的聯運網路,為石島地區對外開放搭建了一條黃金橋樑,快速促進了石島地區與國際深度接軌,極大地提升了區域綜合競爭力。港口常年有大批船舶在此靠泊,是各種貨物的集散地。與港口相鄰的6家規模較大的修造船企業為國際航行船舶提供了高品質的航修、塢修服務。
石島新港與中國北方最大的群眾性漁業碼頭——石島漁港緊密相臨,同為山東石島水產集團總公司旗下的“姊妹港”。石島漁港是我國沿海六省兩市重要的漁業產品集散地,每天都有全國各地的漁船前來卸魚、補給,能夠提供大量種類豐富的海產品。現代化的補給設施可迅速為靠泊船隻提供水、冰、油等各種船用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