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蔭林

陳蔭林

陳蔭林出生在一個教師兼種田人的家庭。幼年受私塾教育,后入黃州高等小學。1915年,考入武昌外國語學校。1918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西語系英語專業。1919年參加了“五四”反帝愛國運動,逐漸產生從事教育事業,喚起民眾,振興中華的志願。

人物關係


青年


1920年初由北京回到武漢,先後在武漢中學、啟黃中學、省立第一師範講授英語,致力於“教育救國”。后在其兄陳潭秋的啟迪下,認識到“教育救國”、“實業救國”都行不通,只有趕走帝國主義列強,推翻封建軍閥統治才是唯一的出路。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投入到工農群眾運動之中。1921年10月,參加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長江分部(后改名武漢分部)工作,與李書渠等在武昌徐家棚開辦工人夜校、工人子弟學校。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爆發。他在勞動組合書記部的領導下,奔走於武漢三鎮,組織工人,援助江岸工人罷工。2月7日,他在江岸直接參加了工人同軍警的搏鬥。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
陳蔭林
陳蔭林

壯年


1924年1月,國共合作的革命統一戰線建立。4月,國民黨湖北省臨時省黨部成立,他參加了臨時省黨部的工作。在董必武等人的領導下,1925年7月5日,召開了國民黨湖北省第一次代表大會,正式成立國民黨湖北省執行委員會,會上當選為農民部部長。1926年春,中共湖北區委為了加強對全省農民運動的領導,成立了以陳蔭林、劉子谷和王平章3人組成的中共湖北省農民運動委員會,負責全省農民運動。隨後,國民黨省黨部成立了以陳蔭林、李子芬、蔡以忱、劉子谷、王平章等人組成的湖北省農民運動委員會。北伐軍從廣州出發后,8月底,進入湖北境內。中共中央為加強對湖北農民運動講習所的領導,特從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調陸沉擔任湖北省臨時農民協會委員長,任命陳蔭林為副委員長。1926年,參加毛澤東在武昌籌辦的湘鄂贛三省農民運動講習所(后改為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並任教。

後幾年


1927年1月,被選為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執行委員,並被武漢國民政府指定為湖北省政府籌備委員。同年2月,到夏口縣指導農運工作,成立縣農民協會。後來,被公推為省農協第一次代表大會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主持成立省農協的籌備工作。同年3月4日,湖北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在武昌閱馬場紅樓召開,他被選為大會秘書長,向大會作了籌備經過的報告。5日,又向大會作了會務報告。會上當選為省農協執行委員和常務委員、副委員長。3月27日,代表湖北省農協出席國民黨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在武昌召開的擴大會議,並就湖北省當前的農民運動情況作了彙報。5月10日,他主持省農協第六次常務會議,決定成立省農民協會自衛部,統一全省農民自衛軍的組織和指揮。“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武漢國民黨政府以所謂“黃岡縣剷除煙苗,妨礙國家稅收”為由,下令解散黃岡縣黨部和縣農協。6月2日,以董必武為首的湖北省黨部,決定派遣陳蔭林到黃岡,深入農村調查,並及時向省黨部寫出書面報告,澄清了事實,駁斥了汪精衛的謊言。后經董必武在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委員第28次會上對黃岡縣剷除煙苗一案提出否定,又指派省黨部、省農協代表回黃岡召開區鄉黨部和農協幹部會議,恢復了縣黨部和縣農協的工作。7月上旬,根據中共湖北省委的部署,他和劉子谷帶領湖北省農民武裝訓練班學員600餘人,乘小火輪順江東下,追趕賀龍部隊,在九江編入二十軍教導團。他和劉子谷則乘火車先去南昌,參加“八一”起義。起義部隊佔領南昌后,於2日,成立了革命委員會,他被任命為工農委員會委員兼宣傳科長。8月3日,隨起義軍南下,攻下江西撫州后,總指揮部決定成立兩個宣傳隊,一隊由他負責,一隊由劉子谷負責。宣傳隊每日同先遣隊提早出發,了解部隊所經之地的民情風俗、山勢地貌,做好沿途的宣傳工作。因天炎酷暑,食宿無保障,在到達古城前身染重病。但部隊行軍在即,宣傳工作脫不開身,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在堅持不住的情況下,才住進瑞金醫院,終因病情加劇,缺乏醫藥,9月,病逝於瑞金。

生平


陳蔭林,名森,號蔭林,黃岡縣儒博鄉陳策樓村人。1898年5月6日出生在一個教師兼種田人的家庭。
陳蔭林七歲啟蒙,1915年考入武漢外國語學校,學習英語。1918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西語系英語專業。1919年,他參加了“五四”反帝愛國運動,逐漸產生了從事教育事業,提高民族科學文化,喚起民眾,振興中華的志願。
1920年初,陳蔭林由北京回到武漢,應聘擔任武漢中學英語教員,並在省一師、啟黃中學等校兼課。
陳蔭林教書非常認真。他講課深入淺出,盡量讓學生掌握好所學的知識,他對有些發音不準的學生,耐心細緻地反覆指教,直至掌握好為止。他那種誨人不倦的精神,深受學生歡迎。每逢他上課時,教室里總增加了許多旁聽生。他不僅教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還經常向學生宣傳愛國主義思想,以中華民族遭受帝國主義凌辱的事實,激勵學生奮發讀書,拯救國家。為了搞好教學,他和學生同吃同住、朝夕相處,深得學生的愛戴。
1921年秋,陳蔭林把母親和妻子從黃岡鄉下接到武昌居住,為了使老人高興,其兄陳潭秋也搬到一塊住。陳潭秋當時是中共武漢區黨委會的負責人,工作繁忙,無暇照顧家裡,陳蔭林開始不理解,他曾對人說:“我哥哥成天忙忙碌碌,一點也不顧家,不知他搞的什麼名堂!”陳潭秋想同他談心做些宣傳工作,他都婉言謝絕了。他還向陳潭秋說:“在歐洲有一個德國人的家庭,父親是保守黨,哥哥是社會黨,弟弟是共產黨。他們每天各干各的政治活動,回到家裡,只談家常,不言政治。”陳潭秋了解弟弟的性格,沒有急於求成,而是改變了幫助的方式。潭秋抽時間與蔭林下圍棋,從拉家常入手,產生了很好的效果。陳潭秋開導他,祖父鄉試中舉人,因厭惡官場,沒有去做官,曾力圖以教書起家,富民強國。曾幾何時,不僅家沒有富起來,國沒有強起來,而且家裡的生活一年不如一年。潭秋又說,家裡曾經開織布廠,企圖以實業起家,富民強國。可是,在帝國主義列強傾銷的洋布、洋紗的衝擊下,還是逃不脫破產的命運。陳蔭林聽后,覺得哥哥講的都是事實,合情在理,但他還不理解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陳潭秋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因為“教育救國”、“實業救國”都解決不了國與家的問題。陳蔭林開始醒悟,認識到,不趕走帝國主義列強,不推翻封建軍閥的統治,中國的一切問題都不能解決。可是,對如何拯救國家,他還保留自己的看法。陳潭秋運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講述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引導陳蔭林認識社會前進的規律,他終於信服了。他退還了各校送來的聘書。有人問陳蔭林,為什麼要這樣做,他理直氣壯地回答說,“教育救國”是我祖父走過的老路,不僅沒有改變國家的落後和受凌辱的地位,而且家境每況愈下;“實業救國”也走不通。中國的根本問題不解決,中國的和平與幸福,是不會到來的。他思想的轉變,啟發了不少人,也堅定了他走革命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