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瑜(1907—1986),名乃瓚,又名麟,字白瑜,后以字行。陝西省漢中市西鄉縣人。
官宦世家,酷好藝術。其曾祖李文敏(字捷峰)為曾國藩之高足,清代光緒年間官至一品江西巡撫;其父李心田,清末官吏。
李白瑜
1928年赴滬入上海藝術大學藝術教育系學習,1929年轉學到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西洋畫系學習,曾師從
潘天壽、
張玉良、
方介堪等名師。1934年,先生在西安任
于右任主持的國立武功農專學校農業調查員時,一次去臨潼阿房宮遺址遊玩,偶爾拾得
古瓦一方,他憑自己的藝術靈感琢成
硯台,並在硯上篆刻隸書:“阿房片瓦不值錢,抱殘守闕三千年,白瑜得之作
硯田”。此硯為友人劉弱農(
四川人,後為
川大教授)所見,轉呈給了
郭沫若,郭老很感興趣,於是題五言詩一首贈給了李白瑜。詩曰:“
完璞未雕時,玉人抱之泣,一旦化神奇,龍蛇破封蟄,縱令摧毀之,一字一珠璣,
媚俗何為者,哲人安所習。”白瑜將郭老的手跡珍藏數十年後,捐贈給了西鄉縣文化館珍藏至今。先生創新印章印材,使用
桃核刻印,美妙之極,且總結出一套完整“桃核印”理論。1981年,先生先後被中國美術家協會陝西分會和中國書法家協會陝西分會接納為會員,並參加了人才薈萃的“
終南印社”。1983年,又被
陝西省文史研究館聘請為館員。
抗戰初期,先生在西鄉縣西大街小學任校長,繪製了大型抗日宣傳畫多幅,配合作了大量的
抗日救亡運動。建國初,先生將家藏文物數十件,捐贈西鄉縣文化館,其中不乏珍品。
1933年國畫系畢業,回陝后與冠霞等成立西京金石書畫會,是西京金石書畫會創始人之一。
1986年1月病逝,終年79歲。先生和
漢中何挺警、河北
龐裕洲並稱“漢上三傑”,三人同是
易均室先生的學生,是漢中文人篆刻藝術的啟蒙者
先生在
民主革命時期,就在上海加入自由大同盟,並與潘漢年、
田漢共同發起中國美術家聯盟等進步組織和團體,還參與反帝反封建的遊行示威活動。
先生藝路甚寬,書法長於篆、隸及
章草,
國畫善於
大寫意,其竹菊梅蘭、山水人物皆意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