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續增條約

1868年中美兩國簽訂的條約

《中美續增條約》美國卸任駐華公使蒲安臣代表清政府與美國訂立的條約。又稱《蒲安臣條約》,《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款》。蒲安臣1861~1867年(咸豐十一年至同治六年)任美國駐華公使,任內曾調停中外交涉事項,頗得清政府信任,成為當時第一個對清政府具有重大政治影響的外國公使。1868年任滿歸國,清政府委託他訪問歐美國家,疏通關係。1868年7月28日,他擅自越權,在華盛頓與美國國務卿西華德簽訂條約,共八款。

簽約背景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被迫同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國際關係角度看,這標誌著東方華夷體系的崩潰和西方條約體系的取而代之,中國外交也邁出了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第一步

簽約過程


1868年2月25日,清政府派遣的中國出使團由蒲安臣率領從上海乘輪船出發,經日本橫濱赴美,於4月1日抵舊金山,5月1日赴巴拿馬,5月23日抵紐約,6月6日,蒲安臣及使團成員會見美總統。7月28日蒲安臣擅自越權代表中國政府與美國務卿西華德簽訂該約,條約在表面上互相平等,實際上在“平等”、“自主”的言詞下,使美國掠奪華工及在中國設立學堂合法化,這是國際外交史上的奇聞。

主要內容


①兩國人民可隨時自由往來、遊歷、貿易或久居。這一規定為美國在中國擴大招募華工提供了合法根據。②兩國人民均可入對方官學,並受優惠待遇;雙方得在對方設立學堂。這一規定為美國傳教士在中國開辦學校和中國派遣留學生赴美學習提供了法律根據。③兩國僑民不得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受到歧視。這一規定為使清政府承擔鎮壓中國人民反洋教鬥爭的義務,以擴大美國在華傳教。1869年11月23日,中美雙方在北京交換了條約批准書。

簽約人簡介


蒲安臣生於1820年,是美國著名的律師、政治家和外交家,也是著名的廢奴主義者。1856年6月2日發表的著名演說《馬薩諸塞州的抗辯》後來成為美國解放黑奴運動的重要文獻。
1860年,蒲安臣全力協助林肯競選總統,結果自己丟了議員席位。為感謝助選之功,林肯於當選總統的第二年任命他為美國駐奧地利公使。但奧地利政府以蒲安臣曾經發表過支持匈牙利革命領袖的演說為名宣布其不受歡迎,於是,林肯重新任命蒲安臣為駐華公使。
1862年7月20日,蒲安臣作為清政府接納的第一批外國公使之一入駐北京。蒲安臣來華之時,風雨飄搖中的清政府先後遭遇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兩次打擊,內外形勢岌岌可危。
1862年,美國國務卿西華德提出對華“合作政策”,其要點是:在中國,對於一切重大問題要協商合作;在維護條約權利所必需的範圍內保衛條約口岸;在條約口岸內,既不要求,也不佔用租界,不用任何方法干涉中國政府對它自己的人民的管轄,也不威脅中華帝國的領土完整。
美國的“合作政策”在西方列強中獨樹一幟。在這個政策的支持下,清政府度過了19世紀60年代的政治危機,自然對這個政策的執行者蒲安臣心存感激和信任。
1867年11月,蒲安臣任期屆滿,準備向清政府辭行。辭行之時,蒲安臣向奕?表示,今後(中國)遇有與各國不平之事,必十分出力。奕?問他是否願意代中國領命出使西洋各國。蒲安臣當即答應。
清政府原已在各地海關任用過洋人任稅務司。
1867年11月27日,奕?正式向清政府上奏,請旨欽派蒲安臣權充辦理中外交涉事務大臣。
為在列強之間協調平衡,清廷又請英國駐華使館官員柏卓安和擔任過中國海關官員的法國人德善為左、右“協理”,充當蒲安臣的副手。另派記名海關道志剛、禮部郎中孫家谷隨行出訪,會同蒲安臣辦理中外交涉事務。總理衙門特彆強調:中國此行所派之員,均系欽差。1868年2月25日,蒲安臣使團自上海虹口港乘坐“格斯達哥里”號輪船起航。

中美關係現狀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6月30日“高度讚賞”美國國務卿賴斯在任期內為中美關係發展作出的積極貢獻,同時讚賞布希政府支持北京奧運會、反對貿易保護主義、致力發展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
胡錦濤在與賴斯會見時,幾次提到美國總統布希四川地震的慰問和美國各界對中國災區的慷慨援助,並“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向布希總統、向美國政府和人民表示由衷感謝”。
胡:堅持與美髮展建設性合作關係
針對美國今年將舉行總統大選,布希政府任期將滿,胡錦濤強調,無論國際形勢和美國國內形勢發生什麼變化,中國發展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的方針,都不會改變。
中國總理溫家寶6月30日在會見賴斯時也特意強調,他在災區最早見到的外國志願者就來自美國。
溫家寶回憶說,他在災區考察途中,遇到三名步行前往重災區北川的美國青年志願者,並同他們交談,美國青年的熱情令他感動。
溫家寶請賴斯轉達他對美國人民的感謝。
賴斯說,溫家寶遇見美國青年志願者的故事說明,中美兩國政府之間有著建設性合作關係,但更重要的是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感情。她重申美國願為中國的災后重建提供幫助。
北京有關學者指出,胡錦濤、溫家寶溫情會見賴斯,既是對美國積極援助四川災區表示感謝,也是對賴斯就任國務卿以來對中國整體上的友好態度表達謝意,同時也是為了確保美國總統布希8月能到北京出席奧運開幕式。只要美國總統、俄羅斯總統和日本首相出現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一些歐洲大國對開幕式的抵制就顯得無足輕重,中國的奧運外交也就成功了大半。
賴斯6月29日與中國外長楊潔篪會談時,再次向中國確認布希和她本人期待著赴華觀看北京奧運會,令中國高層備感欣慰。不過賴斯沒有忘記在人權問題上向中國施壓。她昨天分別向胡錦濤和溫家寶提到了幾名遭中國羈押的不同政見人士,並對中國控制網際網路上的政治言論,表示關切。
胡錦濤則向賴斯重申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賴斯回應說,美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
北京學者指出,人權和台灣問題是中美高層會見時必須提及的常規問題,但雙方都不指望對方在這兩個問題上,給出令自己滿意的答案。
四川災區重建成為胡錦濤與賴斯的另一個共同話題。胡錦濤說:“正像國務卿女士昨天所看到的,我們正在從事受災群眾的安置和災后的恢復重建工作,任務十分艱巨。但我們有決心也有信心,在國際社會的支持和幫助下,團結奮戰、自強不息、重建家園。”
賴斯則表示,她很榮幸有機會到災區去轉達美國人民的祝願,希望災區能夠早日恢復重建,人民能夠早日恢復正常的生活。
中新社引述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金燦榮說,布希政府八年任期即將結束,雖然布希上任之初將中國定位為“戰略競爭者”,以及隨後發生的中美撞機事件,使兩國關係經受了一些波折。但九一一事件后,兩國關係迅速恢復,並成為冷戰后中美關係最為穩定的七年。究其原因,除兩國都面臨恐怖主義威脅外,中國的負責任大國態度以及布希本人高度重視並親自處理中美關係,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賴斯作為布希政府對華政策的最高執行者,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