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溪鎮
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轄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焦溪鎮隸屬常州市天寧區東北部(原武進區),現下轄於常州市天寧區鄭陸鎮。地處常州、無錫、江陰三市交界,是具有七百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聞名於大江南北。總面積41.4平方公里,轄行政村25個、居委會2個、村民小組304個。總人口4431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377人。被譽為“葡萄之鄉乾燥之鄉機器之鄉”。
元未明初,朱元璋塾師焦丙在此設塾講學,所以稱焦店,後來人們為了以水克火,又改焦店為焦溪。焦溪目前保存完整的民清建築有幾百所之多,成片街區“一河、四橋、五街、十三弄”也依舊完好,一些民俗文化的東西諸如“焦溪羊肉”、“糟扣肉”和“腳踏糕”的製作傳人還在,製作工藝和配料也無失傳,依舊散發著歷史文化濃厚的氣息。
焦溪鎮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天氣多變,時陰時雨;夏季受海洋季風影響頗為顯著,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受偏北風影響,寒冷少雨雪。本鎮全境屬太湖平原,地勢低洼,土壤肥沃,土層較厚,質地疏鬆,河流縱橫,水源豐富。
街河龍溪呈半月形穿鎮而過,引的是舜河,入的還是舜河,這說明龍溪並非水利設置,純是生活設置。因為第一過去主要依靠水運,到六十年代末逐漸被淘汰,常焦公路運輸代替了它;其次是飲水和救火,也全依賴於它,雖說裡面也有不少老井,一般情況下居民都到碼頭上漿洗汲水,而遇到火著時就搬來“洋龍”抽河水救火,或者用水桶面盆等器皿裝水救火。街河還是季節變化的“體溫表”,夏季漲水來渾濁的長江水,秋冬枯水則來碧綠爽清的太湖水。同時,還承擔排水功能,古老的地下排水系統,一齊到此匯聚,暴雨也很少見街面積水,除非河水暴漲管涌。這河挖自何時?學界似無明確結論。從現存的四座古橋來看,最早的叫“三元橋”,記載說建造於清朝初年,據此推論,龍溪河至少竣工在清初,橋和河應該在同一時期完成,因為這條街河將焦溪切成南北各半,古人不會為了一個方便去犧牲另一個方便,做這種蠢事。有一點要提,街河駁岸還是原來的,幾百年來幾乎未見大面積塌方,蓋因一是用了大石塊,犬牙交錯重疊,二是我記得六十年代有人為了尋木頭起出不少岸樁,枯水時岸樁密密麻麻排列可見。駁岸顯得十分堅固。
古橋其中則有後來重修過,譬如中段的“咸安橋”,過去居民也叫“豬行橋”(因設置豬行得名),鐫刻百字重修記的石碑還在,大致內容是修建於咸豐年間,系地方鄉紳出資,提醒大家不要在橋上生火燔烤,以免損毀。
根據現存古建,大致判斷它們多為江南民居建築風格,但又不能說百分百是。焦溪老街的布局很緊湊,分東南西北中街,它們是綱,十八弄為目,為南北平行排列,多非常狹窄幽深。
房子多半採用當地鶴山出產的黃石塊做牆腳,有的山牆甚至全石塊貫徹,這就形成了在常州地區焦溪民居特有的特色——石頭房子印象。其實,內里還是考究的,許多建築榫卯木結構,基本風格樸素,無張揚誇張的外在裝飾,但內里卻藏有新奇,如中國式門樓、照壁、房檐、門窗和磚雕木雕都也齊備。大戶人家往往三、四進,庭院幽深,柱子粗實,地面磚也考究,一些是清代燒彩釉的,圖案有痕都斯坦風格,可惜現在幾乎絕跡了。建造於民國的中街具有焦溪民居的典型代表性,聯排磚木結構二層樓,跨距約5米左右,前店后倉,樓上住人,一直是焦溪的商業中心“南大街”,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隨著新鎮西移逐漸冷落凋敝。
但建築普遍緊湊的布局,為節省地盤計此說難以立足,因為當時土地便宜,而且到70年代焦溪五街盡頭有的是農田,其中還間隔些荒廢的院落,雜草叢生。說針對防範土匪,有一些依據,過去聽老輩說此地確有土匪出沒,特殊的地理位置恐怕是一個主要原因。焦溪與江陰西邊交界,其東部多山多河與沼澤,地形複雜,顯然屬於三不管地帶,常鬧匪患似符合客觀條件。而以姓氏命名的譬如奚家弄、徐家弄、是家弄等作為家族居民群落,本身建築布局就顯示防範嚴密,一般弄口均設有大門,我小時候見過那些未被破壞的門臼還在,老輩也說過以前有門夜間就關鎖。焦溪也是個移民古鎮,譬如奚姓,根據常州姓氏文化專家蘇慎所說,自明代從芙蓉遷過來,早年自北方來。移民的居民,對財產生命的保護應該格外警惕,並自然將團結齊心的心思物化到緊湊牢固的建築上,因此是否可以這麼說,這跟福建永定土樓文化的內核多少存在些相似之處?
建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的焦溪中市橋
值得一說的是,古代焦溪人建造家園的時候,已經具有公共排水意識,每家每戶的天井和街道兩邊都安有排水漏,石頭鑿成,百年不損。以前見過修建街道時撬開裡面,那是一個蛛網般的溝式排水系統,北高南低,通向龍溪,居然幾十年來未聞堵塞過一次,其排水能力之非凡,足令現代文明人汗顏。
焦溪的四座石橋,也是匠心獨運的,其他三座為圓拱,咸安橋則是平拱式樣。橋面是兩塊巨大的石板,一塊約莫10噸重;橋體牢固堅實,分別由四塊也是整塊的大石板支撐,底下安有石塊橋墩,不勝計數的橋樁護衛,當年被起了些許也沒變危,牢固如初。
東南兩街的臨街房子,都背靠龍溪,但幾乎沒有後門開設碼頭的人家,說明此多為小商販,不若常州青果巷許多商家門后開設碼頭,方便裝卸。但習慣都開有面河的後門,居民家備有吊桶隨時用來汲水,而捕魚時節,也方便河岸交易。
為了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公社於1980年新建了一座影劇院。影劇院新穎美觀,氣勢雄偉,設備齊全,座位舒適。
老年俱樂部備有報紙、茶水、象棋、撲克,每天為花甲老人免費供應茶水,讓他們喝茶閑談、讀書看報、下棋打牌,有的還吟詩作賦。老年俱樂部的老人協助村幹部教育青年人贍養好老人,調解民事糾紛和計劃生育以外,還協助村幹部抓了剎賭博歪風,移風易俗,不搞封建迷信。
有著悠久歷史的焦溪鎮民風淳樸,讀書之風盛行。1993年,鎮里辦起了圖書館,立即吸引了不少讀者。為了豐富圖書館藏書,鎮政府每年要投入兩萬多元添置新書,訂閱報刊,10多年下來,科技、政治、社會科學、文學等20多個大類、兩萬多冊圖書整整齊齊地擺滿了整間屋子。
“家有萬金,不如藏書萬卷。”藏書豐富的圖書館成為焦溪人的財富。如今,焦溪尚文之風盛行,愛好書畫者、吟詩作詞者屢見不鮮;讀書帶來的知識、經驗也給焦溪人發家致富帶來了希望。焦溪圖書館也多次被評為區級、市級文明圖書館。
出了常州,向東北方向四十多里地,就到了焦溪。焦溪又名焦店。老輩人中間流傳一句歇後語,叫“火燒排門——焦店”。據說,焦店的名字來源於焦溪舊時候街面狹窄,如果失火,兩邊街門會很快燒成一片火海。但細一推敲,那時候這種景象絕非焦溪獨有,為什麼偏偏焦店因此得名?其實,這中間有一段歷史佚事。
元朝末年,江陰虞門橋(又稱青龍橋)有一個窮教書先生,叫焦丙。焦先生為人正直,看不慣當朝官府欺壓漢人百姓的種種酷政,因此空懷滿腹學問,一腔正氣,無意科舉仕途,只在鎮上收幾個學生,日子過得單調而清寒。這一天,下了一夜大雪。清時大雪。清晨,焦丙開門出來,發現檐下縮坐著一個人,凍得篩糠。焦丙好心,邀他進門暖和一下。那人漸漸回過元神,自稱是安徽逃荒過來的。焦丙打量著那個人,只見雖衣著襤褸,相貌來來,眉宇間卻掩映著睿智的神采。焦丙與他攀談起來,從天氣扯到收成,漸及國事。來人自稱姓朱,談吐不凡,見解不俗,不由引得焦丙惺惺相惜。不覺間,時近餉午,焦丙煮了一隻黃雞,打了幾斤水酒,款待來客。酒酣耳熱之際,雙方談得更投機了。焦丙很高興,留這位客人住了幾天,兩人結成莫逆之交。
一晃幾年過去了,時局大變。朱元璋領著農民軍打進了北京城,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在南京建立了大明政權。某日,江陰知縣忽然接到聖旨,要他護送虞門橋的焦丙去南京見皇上。自己的治下居然出這種要人,不由得令知縣又驚又喜,馬上派人將焦丙接進官府。焦丙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經知縣再三提醒,方想起如今皇上莫不是當年的未兄弟?他趕緊捉了一隻肥雞,買上一壇大上好的米酒,一路進京了。到了金鑾大殿,焦丙偷偷朝上看了一看,哎呀,還真是朱兄弟呢。晚上,朱元璋來到焦丙住的驛館。焦丙捧出雞和米酒。朱元璋倒不忘舊,兩個人頭起門來,像從前那樣啃著雞腿,啜著米酒暢談起來。酒至盡興,朱元璋賜焦丙金、玉、角三條腰帶,封他做千戶侯,叫他在南京享福。焦丙堅辭不受,只拿了一條牛角腰帶。
焦丙在南京住了一陣,滿眼看見的是朱家天子奢華的場面,心中不是滋味。他幾次婉轉地提到此事,暗示排場太大了,朱元璋都笑而不應。可再住一陣,焦丙就坐立不安了。朱元璋是個很有心計的人,他惟恐開國功臣居功自傲,威脅他的權力,就借各種理由把他們殺的殺,關的關。焦丙很緊張,就在夜裡偷偷地跑了。他跑回老家,想想不敢住。離開吧,又捨不得,乾脆,到鄰縣去住吧。他翻過舜山,渡過舜河,來到武進地面,開了一家私塾。焦丙常為鄉鄰出主意,辦好事,深得當地百姓的愛戴。後來,他病故了,鄉親們按他的遺願,把他開的么塾叫“焦塾”,鄉親們為了紀念他,就把村名改為“焦塾”。但有些大老粗老把“塾”字當“墊”字,後來就“焦墊”“焦墊”喊開了。有的人嫌“墊”不易寫,乾脆改成“焦店”。這就是焦店的由來。
焦溪是有文脈濫觴的,最早有傳說的人是舜,舜山舜河因此得名,而在舜山腳下,至今還有舜井、舜田、舜廟的說法,考古進一步證實,它是馬家浜文化的一脈,馬家浜文化早於良渚文化,大約距今5千年左右。後來吳國公子季札受封於延陵,相傳他曾在舜山躬耕過,迄今當地還有一個地方叫“延陵村”的。
唐代著名詩人劉長卿到過舜山,留有《題舜詩詞》一首:“弦絕松風塵,芳祠帳落峰。只因山鬼護,萬古仰垂衣。”從唐朝至明朝600餘年間,焦溪的地名一直稱之謂“焦墊”。說起這個地名,還與唐朝的一個著名禪師鳥巢禪師有關。鳥巢禪師是唐朝秦望山蘆岐庵的知名禪師,與焦先生是故交摯友,兩人經常你來我往,交情深厚。他不但德道高深,還有二怪,一是有屋不住,喜歡在庵前一棵大樹上與喜鵲共棲,二是信佛不戒葷酒,常喜一邊食螺螄一邊與眾僧飲酒論道。一次他到朝陽庵來,看到一村婦在焦溪龍溪河洗螺螄,就向村婦買了已剪好屁股的螺螄。後來,他常來焦溪成筐購買已剪好了屁股但不傷螺體的螺螄回去放在放生池裡,想吃就煮了下酒。久而久之,放生池裡池邊沿滿了層層疊疊褐色的螺螄。在唐代鳥巢禪師就聲名遠播了。
白居易(772-846)受常州刺史賈鰊相邀,到常州來做客。席間賈鰊介紹了武進民俗風情、坊間趣聞,還談起了鳥巢禪師二怪之事,白居易早有耳聞。第二天,賈鰊與白居易一同乘轎上秦望山尋訪了鳥巢禪師,登上了蘆岐庵,果見鳥巢禪師在樹上閉目養神。鳥巢禪師聞聲下樹到庵中接待。白居易道:“高山高樹卧高僧,但當居高思危。”鳥巢禪師微微一笑答道:“高職高位冠高名,可知其高更險。”白居易聞言思忖,自己本原職在朝贊善大夫,曾因言事不慎兩度遭貶,因而屈就江州司馬,現在還遭朋黨蜚言,確實宦海沉浮,難以預料,鳥巢禪師不愧深隱高人。白居易回去后寫了一首《訪秦望山鳥巢禪師》詩,詩曰:“一壑松風引客過,雨花深處訪維摩。只緣靈跡看螺尾,始修高僧寄鳥巢。白傳有情遺翰墨,青山無語繞煙蘿。千秋衣缽爭誰屬,落葉疏鍾月幾多。”這首詩也被收入《全唐詩》。
因焦丙弘揚學風,焦溪自此之後,重文崇教,詩歌字畫中醫各類雅學蔚然成風,代代相傳不斷延續。有明一代以來,出過4位進士,乾隆三十一年的進士奚日宗,曾任衡山知縣,清末秀才吳卓銘則是赫赫有名的書法家。至今,中街依舊保存著“進士廳”。
焦溪傳統的三大手工業是“豬婆、黃石、蒲包”,“二花臉豬”聞名大江南北,豬市一向興旺發達。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利用意識的逐步認識和重視,開山取石停止,蒲包也沒人做,代之一利用特殊的地理優勢,種植水果,出產的焦溪蜜梨成為品牌。至如“焦溪羊肉”、“焦溪糟扣肉”和“腳踏糕”等傳統飲食文化,後人又賦予以新的內涵,但遺憾終於沒有打進更大的市場去。
焦溪的故事非常之多,除了上述過的,還有“秦望山”的傳說,說秦始皇南巡至此過,過去秦望山有三座廟,70年代廟基猶存。這在江陰地界,但此山跟焦溪的鶴山同為一體,而鶴山過去還叫“烏龜山”,開山取石之前,遠望去就像一個完整的烏龜巨無霸。有古建專家多次考察焦溪后感嘆,焦溪比之周庄,周庄有的也有,周庄沒有的也有,這就是東北環山靠山的優勢,山水相依,得天獨厚。
說書:解放前,集鎮及農村為招攬生意,往往邀請說書或唱道情藝人,於下午或晚上說書,每說一段,大約一個半小時。現教焦溪鎮上仍有“茶室書場”。
山歌:農民在車水、耥稻時,往往唱起山歌,用來解除疲勞,調節精神。
馬燈:馬燈是用竹篾紮成馬的骨架,罩上白布,著上彩色,畫成各色馬頭和馬尾。演員錦衣綉服,扮成戲中人物,然後騎手“策馬”入場,跑出各種陣行,如十字梅花、八卦陣、雙龍入海陣等,縱橫馳騁,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馬燈一般農曆二月啟燈,三月十八落燈,流行於查家灣一帶。
龍燈:在新年和廟會時挑龍燈,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高蹺:高蹺是在廟會表演的。
解放后,焦溪人民的文化生活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逐步豐富起來。焦溪鎮有“人民業餘劇團”,舜南鄉有“新農業餘劇團”,舜山鄉有“舜農業餘劇團”,糧庄橋村有“農余劇團”。
焦溪鎮
2001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53億元,完成財政收入6164萬元。農業總產值1.67億元,其中多種經營產值1.44億元。糧食總產量1585萬公斤。擁有農機總動力2.62萬千瓦。出欄生豬3.7萬頭、家禽39.45萬羽,年產水產品136.3萬公斤、水果417.3萬公斤、蔬菜1080萬公斤。擁有工業企業923家,其中股份合作制企業815家、個私企業108家。實現工業產品銷售收入12.55億元、工業利稅總額1.14億元。擁有三產實體2761個、從業人員7935人。消費品零售總額1億元,集貿市場成交額0.6億元,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3.04億元。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深入貫徹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農業結構日趨優化,葡萄、蜜梨、高檔花卉、奶業等產業特色繼續增強。全鎮葡萄、蜜梨種植面積達5700餘畝,設施農業、觀光農業初具規模,焦溪是武進區著名的林果之鄉。
全鎮工業經濟蓬勃發展,主要有一次性醫療器械、乾燥設備、塑料機械、化工、電子、農機、彩印包裝、食品加工、裝璜建材等九大行業,上萬個品種,焦溪在全國享有“一次性醫療器械之鎮”、“塑料機械之鎮”、“乾燥設備發源地”等美譽。產品遠銷西歐、日本、中東、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彩印包裝、鑄造加工、塑料塑膠、鋼管製造、化工等行業發展迅速。全鎮共有工業企業580家,2005年實現工業產值31億元,銷售收入28.5億元,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3.78億元,財政收入1.45億元,全鎮農民人均收入8100元。
解放前,農民均以一家一戶耕種,力量單薄,難以抗禦自然災害,產量低而不穩,加之在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農民生活艱難困苦。
解放以來,在黨的領導下,農村進行了土地改革,實現了農業合作化,農民走上了社會注意康庄大道,依靠自己的力量,戰勝各種自然災害,農業生產逐步發展,產量不斷提高。
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全鎮形成了五縱四橫總里程60餘公里的公路交通網路。特別是2004年底建成通車的朝陽路,大大改善了該鎮的交通條件和投資環境。
解放前,農諺說:“三時三送,低田白種”、“八月黃港淹稻肚,丟工賠本一場空。”據焦溪村80多歲的老農回憶,從十五歲到二十五歲連續十年水災,望天嘆息,農民一籌莫展,只得種蒲放蘆柴;遇上乾旱年成,沿河農民為了搶水灌田,糾紛四起。
解放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水利建設,幾十年來經過全社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建造了防洪水閘和機電灌排站,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增強了抗災能力,改變了易旱易澇的局面,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科舉時代,兒童求學,都進私塾。焦溪地區的私塾,從明朝初年焦丙設塾算起,到清朝末年廢科舉、辦學堂為止,歷時五百餘年。
清朝乾隆年間,經學家是仲明學識淵博,遠近聞名,他在舜山之麓,創辦舜山學所,講學授徒,四方慕名來學者,絡繹不絕。咸豐年間,焦溪創設鶴峰書院,舉人承曜珊任書院山長,學者名士,群集其中,切磋琢磨,堪稱盛事.舜山學所和鶴峰書院,先後為培養地方人材,起過積極作用。
抗戰期間,在抗日民主政府領導下,焦溪各校堅持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抵制奴化教育,拒開日語課程,不少師生走上抗日救亡的革命道路。
解放后,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小學教育得到恢復和發展,學校面貌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過去人們患病,不論內科外傷,都是中醫治療,或請民間醫生。解放后,黨和政府關心人民生活,重視醫藥衛生事業,在醫治戰亂創傷的同時,拯救貧病。
解放以來,開展預防接種全由國家免費,每年接種牛痘、霍亂等疫苗,解放以來全鄉未發現天花患者,人民群眾的體制普遍增強。
航空
距上海浦東國際機場150公里。
距虹橋國際機場120公里。
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100公里。
距常州機場45公里。
水運
上海港:國際港口,年吞吐量18170萬噸,165公里。
常州港:一類口岸,年吞吐量250萬噸長,長長長25公里。
張家港:一類口岸,年吞吐量1000萬噸,50公里。
鐵路
公路
距上海市區160公里,距南京市中心130公里,距無錫市中心40公里。
至滬寧高速、沿江高速入口處10分鐘車程。
距江陰市區15公里,一級公路、、朝陽路與江陰貫通。